黄河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

写在前面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关于黄河的历史,历代先贤们留下了诸多文辞斐然而意旨深远的叙事作品。《山海经·西山经》是“河出昆仑”说法的起源,关于黄河的呱呱坠地记下了隆重的一笔。《尚书·禹贡》娓娓叙述了黄河成长过程中的不凡岁月,更是将大禹治水的宏业讲述得循序而详尽,文约而事丰。《史记·河渠书》是关于黄河历史叙事的登峰造极之作,将汉武帝亲率官民与洪水搏斗的事迹叙述得荡气回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纵观这些关于黄河历史叙事的冠冕之作,它们在内容和意旨上体现出一个共性,即都具备继往开来的精神:在继承中开拓,在继承中创新,将古老悠久的黄河及其所塑造的中华民族精神融合在时代的宏大进程中,彼此交融,互为动力。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日夜不息、奔腾向前的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条河及其精神,需要我们保护、传承,更要不断发扬光大。临黄河而知中国,传承黄河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本期“黄河的前世今生”专题,我们将邀请不同学者带领我们走进中华母亲河,讲述中华精神之河的昨日、今日和未来,再现黄河既古老而又年轻的靓丽风采。这条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奔向无尽的时间。它的故事,永远是新的,永远是叙述不尽的……

黄河的诞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得益于水的滋润。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文明孕育于江河之畔。自西向东流淌奔腾在祖国北方大地上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地球上原先并没有黄河,是持续不断的地质运动,才促成了黄河的诞生。由于持续不断的地质运动,在中国北部的大地上,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逐渐形成了四段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地质年代第四纪的早期,即距今万年前后,中国西部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不断加剧,使当时还是独立水系的河流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时,中国中西部高原继续处于上升阶段,益发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终于将两段独立河流中间的分水岭打通,使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古黄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过,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其东端止于浩瀚的三门古湖,因为东面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她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当上游的来水大量进入三门古湖,水位升高,超过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就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经过漫长的岁月,她终于切穿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并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今日的黄河,全长约公里,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她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约达75.3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约为79.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国土面积的8.3%。黄河流域有耕地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0.23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1.4倍,流域内现有林地万公顷、牧草地万公顷。黄河流域至年总人口为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据-年系列统计,流域内人均水量.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耕地亩均水量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5%。考虑到还要远距离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区调水,实际上人均亩均占有的水资源数量就更少了。

河源高悬云天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中这一传诵千古的诗句,写出了黄河源出西部高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雄伟气势。由于西部高原海拔很高,上接云天,黄河从这里发源东流,就仿佛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似的。所以,有人说她是“高源云外悬”。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对她的源头很早就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那里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而且海拔很高,人迹罕至,古代的人们只能根据传闻作出种种猜测。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古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昆仑描绘成一座非常高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山、仙山,上面住着一个戴着首饰、长着虎齿、拖着一条豹尾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掌管瘟疫刑罚。战国时成书的《穆天子传》,则将西王母说成气象雍穆的天帝之女。传说周穆王西游,还见到过这位西王母。到了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西王母又成了掌管不死药的吉神,传说射日除害的英雄人物后羿曾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药,还未来得及服用,他的妻子嫦娥就偷偷服下,变成神仙,飞奔入月,化成了月精。道教兴起后,西王母又被奉为女仙之宗,居昆仑之丘,掌管着不死药和“三千年一着子”的仙桃。昆仑,成为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中心。魏晋时期,中原人民与崛起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吐谷浑那里逐渐了解到黄河的源头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的《博物志》,首次提出了“源出星宿”的说法。隋炀帝大业五年(),观王杨雄和宇文述等统帅大军平定吐谷浑后,在吐谷浑故地设置河源(今青海南境)等四郡,用“河源”作为郡名,显然是对黄河源出青海南部的一种确认。不过,当时还没有弄清河源的确切地点,故《隋书·地理志》在河源郡下注曰:“有曼头城、积石山,河所出。”这里的积石山指的是阿尼玛卿山,黄河实际上只是从这座山下绕过而已,其源头应在河源郡西边的另一座山脉。隋朝末年,吐谷浑乘中原大乱重新崛起,不时骚扰内地。贞观九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率兵出击。侯君集、李道宗所率的一路大军曾“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虏遇,皆大克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不久,吐谷浑为雄踞于西藏的吐蕃所灭。吐蕃王松赞干布(藏名弃宗弄赞)几次向唐朝求婚。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命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之成亲。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这是中原地区的人到达星宿海及扎陵湖、鄂陵湖最早的几次记录,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之所出焉”,其实还是没有到达真正的河源地。长庆元年(),唐穆宗派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等与吐蕃会盟。“是时元鼎往来,渡黄河上流,在洪济桥西南二千余里,其水极为浅狭,春可揭涉,秋夏则以船渡。其南三百余里有三山,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间。”洪济桥在今青海共和县南边的黄河岸边,三座山中间的那座山,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名曰“紫山”,就是今日的巴颜喀拉山。这说明唐代的人已经知道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但他们还是将此山指认为“古所谓昆仑者也”,而且也未能弄清河源究竟出自巴颜喀拉山区的什么地方。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首次将西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招讨使都实奉元世祖之命,三入吐蕃探寻河源。都实的弟弟跟随他一起探察河源,曾向翰林学士潘昂霄透露了考察的过程,潘昂霄据此撰写《河源志》一书。书中说,根据都实一行的探察,“河源在土蕃朵甘思(今西藏昌都地区东部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低湿)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履高山下眎,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凑,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刺脑儿”。“火敦脑儿”与“阿刺脑儿”都是蒙古语,“火敦脑儿”意为星宿海,“阿刺脑儿”意为花海,所指的二巨泽即扎陵、鄂陵两个姊妹湖。书中接着指出,河水从二巨泽继续向东奔流,又汇合了来自西南、正南、东南方向来的三条水流,水量逐渐增大,始称黄河。与此同时,地理学家朱思本得到元朝帝师所藏的藏文图书,从中找到有关河源的资料,译成《河源志》一书。书中指出:“河源在中州西南。”“水从地下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这两本《河源志》内容互有详略,但都认为河源是在星宿海西南七八十里或百余里的地方,星宿海并不是黄河的源头,而只是一个加油站,这种说法更加接近事实。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南京天界寺高僧宗泐出使吐蕃,招谕阿里地区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和巴者万户府。洪武十年()冬,宗泐衔命西行,途中曾路过河源,饮过河源水,并在那里的山中过夜。完成使命返回京师后,宗泐撰写了一部《西游集》,记述沿途的所见所闻。此书在清代已失传,但他途经河源地区所作的《过河源》一诗至今还存在。在诗序中,宗泐对河源地区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并首次阐明黄河与长江源头的关系,指出:“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藏)人呼黄河为抹处,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处。其山西南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这里所说的抹必力赤巴山是指巴颜喀拉山,牦牛河指今长江上游通天河,说明巴颜喀拉山既是黄河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的共同发源地,也是黄河与通天河的分水岭。诗序还批驳了“河出昆仑”的错误说法,指出:“中国相传以为(黄河)源自昆仑,非也。昆仑名麻琫剌……番书载其境内祭祀之山有九,此其一也。”遗憾的是,宗泐的正确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人仍然继续弹着“河出昆仑”的老调。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治理黄河,决心“探河源以穷水患”。康熙四十三年(),清圣祖玄烨命侍卫拉锡及内阁侍读舒兰等人前往探寻河源。但是,他们只走到星宿海未再前进,并没有寻到河源。乾隆四十七年(),黄河在河南青龙冈决口泛滥,清高宗弘历命侍卫阿弥达赴西宁祭告河神,探寻黄河真源。阿弥达这次走到星宿海,见到三道溪流,“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系绿色;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黄。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他又循阿勒坦河上溯,在星宿海以西里处找到噶达素齐老山,认为那就是阿勒坦河的源头。阿弥达的考察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将河源推移到星宿海以西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某座山峰。不过,他所说的噶达素齐老山是块孤立挺拔的岩石,并不是一座重要的山峰。而且,他所撰写的《河源纪略》一书,也还沿袭“河出昆仑”的传统观点,说黄河源于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流经罗布泊后潜入地下,至青海再冒出地面。黄河的正源问题,仍有待于后人的探索。对黄河源头展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并真正穷尽河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一支黄河河源查勘队,对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访问了世世代代在当地游牧的藏族牧民。藏民习惯上将流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自北向南分别称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而把夹在中间那条约一百多公里长的约古宗列曲称为玛曲,把其上游部分叫作“玛曲曲果”。“玛曲曲果”是藏语黄河源头的意思。黄河河源查勘队根据藏民的传说,沿着约古宗列曲西行,寻找黄河的源头。这次考察历时4个月,行程约万里,查明约古宗列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中部雅拉达泽山东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西南缘。在那里,从地下涌出的许多泉水汇成细流,串连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条宽2至3米的小河,缓缓地流淌在约古宗列大草滩上,向东流经马涌滩,注入星宿海,在巴颜禾欠山的北侧同卡日曲汇合,再向东注入扎陵、鄂陵两个姊妹湖。黄河水利委员会认为,历史上所指的约古宗列曲即玛曲,是黄河正源。不过,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注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除北边的扎曲长70公里左右,流长远不及其他两条河流,水流量也不大,经常处于干涸状态,从未有人把它当作黄河的正源外,最靠南边的卡日曲也曾被很多人视为黄河的正源。据考证,明代宗泐出使吐蕃,过河源区,夜宿的山中就在卡日曲河边。清代阿弥达确认的黄河正源阿勒坦河也是卡日曲。时至今日,当地的部分藏民,还是把卡日曲当作河源看待。于是,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查勘队、南京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湖泊查勘队,再次前往河源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与此同时,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也邀请有关单位组成一个考察组,深入河源地区进行考察。他们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后,认为黄河的正源应是卡日曲。因为从长度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25公里;从三条河流汇合处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大一倍多;从源头的出水量看,卡日曲的泉水比约古宗列曲旺盛,旱季仍不干涸,约古宗列曲在旱季河床多干涸;从流域面积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大多平方公里;从历史文献看,古人把卡日曲作为入藏孔道的记载较多,却不把约古宗列曲作为入藏的孔道。对于这种不同的看法,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研究,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于年作出答复,仍确认约古宗列曲即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即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曲当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黄河河源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允许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多次实地查勘,人们对于源头地区的面貌毕竟也有了真实的了解。据考察,在黄河的上源,不论是被确认为正源的约古宗列曲,还是卡日曲和扎曲,三条河流都是源出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因此当地的蒙古牧民就总称这三条河为“古尔坂索尔马”。约古宗列盆地是一个多水的草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海拔米。盆地周边多为山岭丘陵,各地涌出的地下泉水都向那里汇聚,贮积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众多的湖沼和一条条宽狭不等的细流。这些细小的水流就是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和扎曲的源头。所以,这个约古宗列盆地,也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黄河发源地。那么,作为黄河之源的那些细小的泉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约古宗列盆地南边的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山上终年积满皑皑的冰雪,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冰雪消融之后,慢慢渗入地下,再逐渐涌出地面,成为黄河和长江常流不断的泉源。其中,在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涌出的泉水,汇聚到约古宗列盆地,成为黄河的源头,在南麓涌出的泉水,则成为长江上游通天河的源头。两大水系只有一岭之隔,可谓是近在咫尺。作为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可以说是巴颜喀拉山哺育出来的一对亲生姊妹。巴颜喀拉山脉的地理位置约古宗列盆地的细小水流,最后逐渐汇合到一起,顺着一条宽约千余米、深不足一米的明显河道,缓慢地流入星宿海。黄河流经星宿海这个中转站,再往东流淌时,已经变成一条清澈的小河,水大时河面宽至约50米,深达1至2米左右,再往东流20公里,便注入扎陵湖与鄂陵湖。这两个湖泊皆呈宝葫芦形状,中间隔着巴颜朗马山,由黄河的20公里水道联结在一起,像一对孪生的姊妹。扎陵湖平均水深9米,最大水深13.1米,黄河从西南方向流来,将泥沙带入湖中,遇到风起浪涌,泥沙从湖底泛起,湖水呈灰白色。鄂陵湖比扎陵湖要深,平均水深约17.6米,最大水深可达30.7米,进湖泥沙较少,湖水呈现青蓝色。两湖的水面面积虽然不算太大,扎陵湖平方公里,鄂陵湖平方公里,但两湖的水面海拔高度却达到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被认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南美洲的的喀喀湖,还要高出米。每当春季来临,岸边草泛青绿,花洒荒滩,藏民驱赶着牛羊来此放牧,大雁、棕颈鸥、鱼鸥、赤麻鸭等南来的候鸟在湖中的小岛上互相追逐,在湖面上上下翻飞,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黄河通过两湖,由鄂陵湖的东北流出后,折向东南,流至玛多。有人把从黄河源头直到玛多的这段黄河总称为河源段。事实上,从黄河源头直到玛多,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盆地。其间地势虽有起伏,但东西的高度相差不大,因而水流滞缓,河宽而浅,在一些地段水流分散,河汊很多,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到明显的干流,而一些低洼的地方则积满各处的来水,不断为黄河提供水源的补充。因此,我们在广义上也可以把巴颜喀拉山北麓这个低洼的盆地看作是黄河源头。年9月,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政府,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南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的措哇尕泽山顶竖起一座黄河源头纪念碑。碑身由青铜铸就,3米高的两只牦牛角,直抵蓝天白云,气势非凡,令人肃然起敬。黄河源头纪念碑

汇聚百川,东流入海

黄河的干流从河源区流出后,直到入海的河口,依据区域地质环境、河谷地貌特征、水资源条件、流域社会状况、治理开发要求等各种因素,分为上、中、下游三大段。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开始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长度约为公里;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全长约公里;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全长约公里。黄河还拥有众多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76条,43条汇入上游干流,30条汇入中游干流,只有3条汇入下游干流。黄河上游是全河最长的河段,也是汇注支流最多的河段,成为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的水量,有约61%来自兰州以上地区。这一河段的支流,以湟水最为著名。湟水发源于青海湖畔,有两个源头:一个在青海湖东北海晏县的包呼图山,另一个在青海湖东南的日月山东侧。湟水从这两座高山流出后,向东南流经西宁市,沿途汇合大通河等支流,在甘肃兰州市西达家川注入黄河,全长约公里。湟水的河谷地带,覆盖着一层深厚而肥沃的黄土,又因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降水量较多,加上有河水可供灌溉,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成为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民族活动的最西部地区。黄河中游的支流,数量虽不及上游,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的无定河、渭河、汾河与伊洛河,都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无定河是黄河中游较小的一条支流。它的上源叫红柳河,又名萨拉乌苏河,源出于陕北白于山的北侧,向北绕过内蒙古自治区南端,穿过毛乌素沙地,向东折回陕西境内,汇合榆林河后,转向东南经绥德县,到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全长约公里。这里是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接邻处,古代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适宜人类居住。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著名的萨拉乌苏人即河套人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在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到十六国之时,那里仍然“临广泽而带清流”,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东晋末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建国大夏,曾征发10万劳力,在此修建都城,定名为统万城。此后很长的时间里,统万城一直是北方的重镇之一。渭河是黄河支流中水量最为充沛的河流,每年输入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17.3%。它全长约公里,发源于甘肃渭源县西南约10公里处的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流经甘肃的天水盆地与陕西的关中平原,在潼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tz/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