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是一套精选年以来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文选。每册约37万字,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该名人的百年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经典研究论文选,第三部分为重要论著索引。“研究系列”汇集了老中青三代学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推陈出新并以此梳理和综合了多年来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学研究提供了指引。
?丛书主编:何一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大禹研究文选》主编
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落下闳研究文选》主编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四川省智力开发与专门人才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扬雄研究文选》主编
李大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四川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研究文选》主编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武则天研究文选》主编
谭继和祁和晖.谭继和: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专家。?《李白研究文选》主编
王红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杜甫研究文选》主编
张志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四川杜甫研究学会会长;潘殊闲:西华大学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苏轼研究文选》主编
舒大刚: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慎研究文选》主编
王智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所研究员,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前言
段渝
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各大区系古文明多元整合、一体发展凝成的,古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其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中国早期区系文明中具有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古史传说里,黄帝后裔分为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黄帝之子青阳的系统,直传蹻极、高辛(帝喾),高辛之后分为放勋(尧)、帝挚、契、弃等几大支系;另一个系统是黄帝之子昌意的系统,直传乾荒(有些载籍中没有这一代)、高阳(帝颛顼),高阳之后分为穷蝉、鲧、偁、蜀等几大支系,禹与蜀同属帝颛顼系统。禹为夏代开国之君,所以,夏禹与蜀具有很深的历史和亲缘关系。
仔细考察中国古史传说,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层,而且中国古史传说的深厚底层主要来源于以黄帝为首的“五帝”和夏禹,其中的西部底层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西部文化底层恰恰与古蜀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透过古蜀与黄帝、颛顼、大禹等中国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关系的历史传说,可以看出中国古史的西部底层是经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层累地积淀起来的,它们便是中国西部文化的原生底层。这一原生底层在中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至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大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中国古史的问题,夏代和夏文化的问题,中国国家与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莫不同禹息息相关,而禹兴西羌、大禹治水、禹画九州、禹都阳城、禹铸九鼎、禹征三苗等史迹,也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上,大禹和大禹精神代代传颂、世世弘扬,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楷模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
年,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开展“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首批遴选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为首的即是大禹。事实上,四川历史名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名人。所以,对四川历史名人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名人的研究。为此,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四川历史名人研究系列》10卷,《大禹研究文选》列于其中。
根据《四川历史名人研究系列》体例,本卷在充分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20世纪以来的大禹研究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前为第一个阶段,此后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在内容上,本卷根据百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加以梳理,把大禹研究分为大禹的历史真实性,禹兴西羌、禹生石纽,大禹治水,禹娶涂山、禹会诸侯、禹都阳城,禹画九州,禹征三苗,以及有关大禹的神话研究等八个专题,分别叙录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争,并加以简略评述。
参加本卷的资料收集、录入以及目录编排工作的有博士研究生王虎、邓珍珍、刘国勇、钟周铭和硕士研究生邹静慈、陈思祺等。
前言
彭邦本
年,四川省经过学者专家的认真评选,产生了大禹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按年代顺序,李冰位列第二。
李冰为何许人也?早期文献记载缺略,其族属生地更为空白,仅仅知道他是秦举巴蜀后于公元前3世纪任命的蜀郡守。至于他的籍贯、生平,尽管学界做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或云为秦人,或云为蜀人,甚至蜀地羌人或蜀王后裔,但至今仍见仁见智,尚无公允的共识。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晋南发现的清同治年间《李氏家谱》,学者在对该家谱解读的基础上,结合金代泰和戊辰年()在河东李冰家庙(今山西运城解州镇郊斜村)发现的金石碑文记载,提出了李冰是山西运城解州人的新说,唯因资料的年代偏晚,且缺乏其他佐证材料,仍难以形成定论。
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疏浚过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题记曰:
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
由于这一重要考古成果,李冰的籍贯虽仍不能确定,然司马迁关于其为秦举巴蜀后的蜀郡郡守,并且领导蜀地开展大规模治水活动,修建都江堰的记载则得到了证实。
李冰领导下创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以其科学严谨的勘测规划,因地制宜的精心设计,长期巨大的防洪、灌溉、交通、生态等多重效益,不仅在历史上造就了“天府之国”,而且至今依然充满青春活力。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的信息更详尽具体:“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下谓之天府也。’”由上可知,过宝瓶口后平原上展开的航运灌溉系统,以开发需要和自然地理相结合,兼收水运、灌溉、防洪和城市供水之利,千百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生态效益与卓越的军事战略作用,使蜀中成为千古不衰的“天府之国”。不仅如此,在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古代著名的郑国渠、白渠等华夏水利工程,和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渠与阿基拉大坝、罗马帝国的灌渠等,或早已废弃,或久湮黄沙,而都江堰不仅没有淤塞废弃,反而千百年来依然充满活力,综合效益随着整个工程体系的健康运转继续提高,灌区面积至今已逾千万亩,为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很显然,由于科学的工程模式和天道酬勤的岁修制度,都江堰保持了跨越两千多载的持续运转并增效,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需要指出的是,都江堰与后世广为流行的以拦河大坝为特征的工程模式判然相别:它是由从渠首工程开始的无数无坝引水渠道组成的庞大水利体系,这使其整个系统以全程的开放疏畅而不是通常所见的拦河堵蓄为特征,因而也就保护而不是改变了河流的原生形态,与周围环境无缝连接,几乎整体天然地融为一体;又由于都江堰把水引向了缺水甚至无水之地,这就不仅保护而且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了生态;它不追求永久性(这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固定坝体建筑,而是自古以就地取用的竹笼卵石和木头杩杈等材料形成简易而便于搭建拆除的活动堰体,以岁修保证工程的延续更新,而不至于留下难以清除的建筑废弃物造成生态、水运等方面的遗患。众所周知,正是这座浑身“土气”却价廉用饶的千年古堰,创造了无坝水利工程史上的几项世界奇迹:历时最久、灌区面积最大、综合效益最高、人水关系和谐而生态环境保护最优。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都江堰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青春与活力”,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它的生态工程模式,整体蕴含的道法自然、天然合一的深沉哲理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和认同。而领导设计、修建这一举世无双水利工程的蜀守李冰,不仅是古蜀文明、中华文明的伟大继承创新者,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者,堪称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四川省什邡章山南麓李冰陵揭陵仪式专门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年,作为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区的府南河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年,这一工程再获“联合国地方首创奖”和“联合国地方范例奖”。同年,都江堰这一人类水利史、水文化史上奇迹般的杰出范例,与道教圣地青城山,双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8月,都江堰又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桂冠。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既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意义与世界性声誉,其独特的工程模式、博大精深的建设运营理念内涵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尤其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今引起人类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