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斗时新蒲藤菜

穷其半生精力向潮汕养生家吴复古学习饮食养生之道的苏东坡,来到惠州,欣喜地发现这里荒蛮却并不荒凉,气候温暖湿润,本就躬耕不辍,自种的果蔬、野菜都进入了他的食单。

传说,绍圣元年(公元年)的新年,苏东坡与幼子苏过同游惠州丰湖,在湖畔人家品尝一碗汤羹,汤羹之中的菜叶圆润,肥厚多汁,略似西湖的莼菜,但再品其滋味,只觉得嫩滑甜美,口感也不逊莼菜,询问村人是什么菜?村人答复:“此乃藤菜。”再抬眼一看,那藤菜蜿蜒攀附于架上,观望良久,苏轼抚掌大笑,对苏过说:此乃古之“落葵”是也。

嫩滑甜美的藤菜,让苏东坡诗兴大发,没几天就写了组诗《新年五首》,其中第三首写的就有藤菜:“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冰溪结瘴雨,雪菌到江城。更待清雷发,先催冰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诗中表达了苏东坡“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利备矣”的理念,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

藤菜口感十分幼滑,用来制作汤羹,味道鲜美无比。当年苏东坡每到丰湖野宴,必食藤菜汤羹,不仅味美,且具有清热润肠作用。因此,盛赞藤菜敌莼羹。

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唐代张志和《渔父歌》:“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蒓羹亦共餐。”宋代周邦彦《蓦山溪》词:“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箇甚,烟雾底。独爱蒓羹美。”

苏东坡所赞的藤菜,学名叫“落葵”,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古书《尔雅·释草篇》就已有记载:落葵,蔠葵,蘩露也。一名承露。其叶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缀露,故得露名。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将落葵归在“菜部”:“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浓软滑,作蔬、和肉皆宜。”清代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则这样描述:“落葵,蔓叶柔滑可食,味微酸,宜以羮鱼。”

《中国植物志》有“落葵”的词条,拉丁名BasellaalbaL.是落葵科落葵属的植物。别称有:蔠葵、蘩露(尔雅),藤菜(本草纲目),臙脂豆、木耳菜(植物名实图考),潺菜(广州、潮汕),豆腐菜(云南),紫葵、胭脂菜、蓠芭菜(福建)、染绛子。在新马泰一带称为“帝皇苗”或“帝王苗”。

落葵生于路边草丛或灌丛边缘,原产于热带亚洲,如今在我国南方可见野生,南北各地都有栽种。在南方热带地区可多年生栽培,在北方多采用一年生栽培。

落葵以幼苗、嫩梢或嫩叶供作蔬菜食用,质地柔嫩软滑,营养价值高。可作汤菜、爆炒、白焯、凉拌等,其味清香,咀嚼时如吃木耳一样清脆爽口,故名木耳菜。

潮汕风味的潺菜做法与粤菜基本相同:一是蒜头朥清炒;二是做煲,如鸡蛋或咸蛋煲,有降火作用;三是白焯,揾酱油或凉拌;四是做汤羹。代表菜式有:潺菜鱼羹、生焯潺菜、蒜头朥炒潺菜、脆皮潺菜等。

在潮汕地区,虽然“药食同源”,但对同一植物的称谓上还是有区别的。就嫩叶可以作蔬菜食用而言,则对“落葵”称之为“潺菜(或田菜)”,而作为草药则称之为“蒲藤菜”。

蒲藤菜,是潮汕农村野生极容易成活的草药,嫩叶可以作蔬菜食用。有滑肠、散热、利大小便的功效;花汁有清血解毒作用,能解痘毒,外敷治痈毒及乳头破裂。紫色的果汁可作无害的食品着色剂。

蒲藤菜是落葵科落葵属落葵。一年生缠绕草本。茎长可达数米,叶片卵形或近圆形,穗状花序腋生,花被片淡红色或淡紫色,卵状长圆形,全缘,花丝短,白色,花药淡黄色;柱头椭圆形。果实球形,红色至深红色或黑色,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栽培作蔬菜,也可观赏。全草供药用,为缓泻剂,有滑肠、散热、利大小便的功效;花汁有清血解毒作用,能解痘毒,外敷治痈毒及乳头破裂。果汁可作无害的食品着色剂。

根治疗腮腺炎,腹泻,痢疾,经常腹痛,身体逐渐消瘦《滇省志》。

根:用于风湿关节痛。

茎叶:甘、酸,寒。清热,滑肠,凉血,解毒。用于大便秘结,小便短涩,便血,疔疮。花汁:清血解毒。用于乳头破裂,水痘。

形状:本品为落葵科落葵属落葵。本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甘、淡、凉。

功效:有清热解毒、接骨止痛的功用。

主治:阑尾炎、痢疾、大便秘结、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等。

⑴治咳嗽:蒲藤菜30克,桑叶15克,薄荷3克,水煎服。

⑵治风湿性关节炎:蒲藤菜根30克,和猪脚同炖服。

⑶治多发性脓肿:蒲藤菜30克,水煎,冲米酒服,或鸭蛋1个炖服。

⑷治皮肤湿疹:蒲藤菜30克,猪肉适量,炖服。

⑸治肠热便秘:蒲藤菜叶克,水煎加红糖服。

⑹治妇人气血虚、毛发脱落:蒲藤菜叶克和猪肉,水煎服。

⑺治乳头破裂:蒲藤菜鲜花果捣烂取汁外敷乳头,每日4-5次。

小结

一、秦汉古书《尔雅》称落葵为“承露”

落葵这种古老的蔬菜,以幼苗、嫩梢和叶片供作蔬菜食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古书《尔雅·释草篇》就已有记载:落葵,蔠葵,繁露也。一名承露。其叶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缀露,故得露名。

因其嫩叶可以承载露水,常年被甘露滋润,叶片肥嫩,吃起来格外甜美。

二、唐代,用紫黑色落葵果制作面膜

缀于落葵绿叶茎上的紫黑色小果,轻轻一捏,噗然而裂,紫液四溢,可以用来饰美人面,点朱唇。因此,在古代,落葵又被称为胭脂豆、胭脂菜、染绛子。

对于落葵果的美容妙用,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就记载了一则用落葵果实制作面膜的方法:“其子令人面鲜华可爱。取蒸,烈日中曝干。按去皮,取人细研,和白蜜敷之,甚验。”书中说,把果实内的种子取出蒸熟,在烈日下晒干;然后去皮后研磨细碎,和以白蜜涂抹在脸上,这样就可以使人的容颜“鲜华可爱”。

三、明清时期,落葵回归蔬菜行列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将落葵归在“菜部”:“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浓软滑,作蔬、和肉皆宜。”

清代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则这样描述:“落葵,蔓叶柔滑可食,味微酸,宜以羮鱼。”

到了今天,美容护肤品已层出不穷,落葵完全回归到它最本真的蔬菜行列。

当代作家汪曾祺说,“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看落葵,亦然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i/5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