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巫山粮仓”的庙宇镇不仅景色秀美,历史底蕴更是深厚,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口口相传着大量的故事传说。
年初,驻九台村第一书记杨洪卫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和庙宇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带领大庙中学等单位致力于挖掘搜集本土故事传说的“志愿者”,寻遗址、访老人、听故事,并组织专门队伍进行编写创作,用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庙宇民间文化故事》一书。县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将持续刊发相关系列故事,供全县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交流。今天推送“宗教传说故事”系列第一篇——黄经堂。黄经堂古时,平龙坝由于田土肥沃,吸引了众多湖广填川的拓荒人来此插占为业,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修建了很多寺庙会馆,号称“九宫十八庙”,平龙坝这个地名也慢慢被“庙宇”所替代。到底有好多座寺庙呢?可要听仔细了:万寿宫、帝主宫、泰山庙、禹王宫、财神庙、观音阁、宝潭寺、文昌宫、镇平寺、长阳观、祖师庙、地母庙、果东寺、黄经堂,更不必说那些小庙小寺了。每一座寺庙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比如禹王宫是祖籍湖广人的会馆、观音阁为祖籍江西人修建、祖师庙供奉普庵祖师菩萨……在这里讲一个安溪岭黄经堂的故事。明代也不知是哪个皇帝坐天下的时候,在大营有一黄姓老爷,家有两个天井的四合院,雇了十来个长工,儿大女成,生活得有滋有味。按理说黄老爷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但他还是整天闷闷不乐,原来黄老爷还梦想发大财,家里后人做大官,光宗耀祖。黄老爷听说,自家屋场风水只算一般,要想大发还得找个地师重新选个屋场。他估摸了一下家里的收入,心头打起小算盘,如果真找到好屋场,还担心个啥子呢?于是他便四处打听会看屋场的风水先生。有一天,黄老爷听说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个地师,专门替人测吉凶、看风水,灵验得很。他很高兴,赶紧把地师请到屋头,好言好语招呼,好酒好菜伺候,就想地师帮忙看个好屋场。但是地师不为所动,因为地师这行有个缘由,如果把地看真了,自己就会眼瞎不得善终。黄老爷赌咒发誓地说,只要自己发了财,后代做了官,就把他一辈子养起,百年之后,披麻戴孝,还要把他供在香火上。如果不孝敬,后人都没得好下场。地师心有点动了,自己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心都累了,又没有后人,还不晓得死了啷个办。想到这里,地师就要黄老爷发个毒誓。黄老爷就跪在地上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这回,地师放心了,便拿上罗盘,四处找风水宝地。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找到一处。回来跟黄老爷一说,黄老爷高兴惨了,当天就杀猪宰羊,热热闹闹地庆贺了一番。全家人对地师更好了,巴心巴肠供奉起。黄老爷按照地师的指点,找来掌墨师择期修起了新屋场。没得好久,新的四合院修好了,恁是亮堂堂、崭崭新,周围的人都翘起大拇指说是个好屋场。地师又对黄老爷说:“在新屋场门前挖个大堰塘,门前堰塘如墨盘,锦绣文章自然来。”黄老爷就又派人挖了一个大堰塘。这以后,黄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不久,地师的眼睛果真瞎了。黄家也没有食言,每天好酒好菜伺候。从那以后,粮食年年丰收,生意顺风顺水,黄家的好日子一年胜过一年,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后人读书那更是一个劲儿往上蹿。几年后,黄老爷的一个孙子果然金榜题名,外放做了府官。黄家出了府官没好久,黄老爷也去世了。黄家后人对地师仍然一如既往地供起。热天炖起绿豆汤,生怕地师中了暑;冬天还没到,木炭火就烧起来,生怕地师受了冷,还特地做了猫儿饭(一种专门用罐子煨的米饭,有时还要加肉、加菜)。于是,黄家的好名声越传越远,十里八乡的都晓得黄家供地师吃“猫儿饭”。有一年,安溪岭又来了一个有法术的地师,他是老地师的徒弟。好多年没听到师父的消息,好不容易听说黄家请地师看屋场发财的事,说不定这个地师就是师父,于是就找到了这里。这个地师一来就四处转悠,打听老地师的下落。他越听地师的故事就越多,当然有真有假。当徒弟听到师父吃“猫儿饭”,心里极不舒服。你想嘛,猫儿吃得了好多,常常是些残汤剩饭。徒弟听不下去了,转身就走。徒弟在安溪岭四处看地算命,没有不准的。黄家听说了有这样神通的地师,有心请到家里来。恁是想睡觉就来了个枕头。一天,徒弟走到黄家屋场对后人说:“你们一家都是好人,你家屋场确实修得好,但是只能保佑五辈人,五代人后就难说了。”黄家后人一听,赶紧问要怎样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上天的保佑。地师说:“这个屋场是个母猪地,对面山上有个猛虎地,老虎是吃猪的,要是在山上修座庙镇住老虎,在老堰塘旁新挖一口堰塘,那就是文墨不断,冠上加冠。”听完地师的话,黄家后人说:“好,好,好,我马上去安排。”说干就干,第二天就请了工匠挖塘修庙。工匠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不到一年,庙就建成了,取名叫“黄经堂”。黄经堂修好后,还敲锣打鼓庆祝了三天。徒弟趁着人多在一个黑夜找到了老地师,带着他悄悄离开了安溪岭。每当傍晚来临,太阳快要落下山的时候,夕阳斜照黄经堂,黄经堂点点金色光芒直射到两口堰塘里,像一支支利箭,组成了一幅射向黄家屋场的箭靶图。从此,黄家老老小小就病痛不断,田地年年歉收,生意也一落千丈。不久京城传来消息,黄府官因牵扯到一件案子,被削官为民。再以后啊,黄家慢慢地成了普通家庭。看着发生的一幕幕稀奇古怪的事情,村民后来才逐渐明白,原来是徒弟没弄明白真相而害了黄家啊。这真是:听言要听真,行事需三思。▼往期精彩回顾▼
庙宇民间文化故事——板桶船的来历(五十七)庙宇民间文化故事——黄老爷舍粥(五十八)庙宇民间文化故事——刘善人放生失信(五十九)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