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辩论丨监测炎症性肠病我们可以舍弃内

ECCO会议播报第19篇

ECCO会议专题:监测炎症性肠病-我们可以舍弃内镜检查吗?

欧洲炎症性肠病大会(ECCO)是世界领先的炎症性肠病(IBD)学术大会,年有超过全球87个国家的多名IBD相关学者参会。

第十五届ECCO学术大会,将于年2月12-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议主题是“IBDBeyond”。

ECCO大会组委会设置了很多非常有含金量的学术主题,邀请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大会发言和研究报告。

大会第一个学术时段的主题是:HotdebatesinIBD(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来自瑞典和比利时的两位IBD专家,就IBD疾病监测的话题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辩论。

(日程信息来自ECCO网站)

辩论的题目是:监测炎症性肠病:我们可以放弃内镜检查吗?MonitoringIBD:Canweabandonendoscopy?

下边带来Dr.X的听课笔记:

一、内镜检查在IBD疾病监测中的作用难以取代

C.Hedin教授(斯德哥尔摩,瑞典)

C.Hedin教授

(图片来自ECCO网站)

近年来,我们认识到内镜下黏膜愈合是炎症性肠病(IBD)重要的治疗目标。黏膜愈合可以增加患者持续缓解的时间,降低并发症、肠道切除、住院和IBD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

例如,之前一项研究研究很清楚地显示,同样是已经达到临床缓解,存在内镜下疾病活动的患者未来12个月的临床复发率,显著高于达到内镜缓解的患者。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内镜取活检,去评估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缓解。与内镜缓解相似,已有研究显示,组织学缓解与更低的临床复发、住院、肠道切除手术和结直肠癌风险相关。

我们已经知道黏膜愈合是如此重要,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内镜才能判断患者是否达到黏膜愈合?

因为症状并不能完美反映疾病的真实状况。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广泛用于各个临床试验和日常的实践,主要从症状的角度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但我们知道CDAI与内镜评估结果(CDEIS评分)的相关性并不高。也就是说,IBD患者的症状和内镜结果并不一致。

我有一个患者,他的症状并不严重,但我给他做内镜的时候发现左半结肠炎症病变严重;另一个患者自述有很多症状,但内镜下却完全没看到任何炎症病变。所以,症状并不是理想的方式,来评估黏膜愈合。

那么,生物标志物如何呢?必须承认生物标志物是很有用的,已经有很多研究显示,粪钙卫蛋白(Fca)与内镜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那么准确。部分内镜评分很高的患者粪钙卫蛋白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所以生物标志物评估黏膜愈合,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知道患者的肠道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可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药物治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达到获益和风险的平衡。

除此之外另一个考虑的方面是治疗花费,生物制剂等药物费用很昂贵,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精确的选择合适的患者用药。

很多患者经常会说,内镜检查的体验不是很好。但是我想我们应该跟这些患者沟通,IBD疾病的缓解有不同维度。症状缓解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固然重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但这主要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关。我们需要让患者明白,除了表面的症状之外,内镜缓解和深度愈合同样是重要的治疗目标,可能会改变患者的疾病进程。

IBD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指南中清楚地写道,医生需要同时考虑治疗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炎症,达到黏膜愈合。黏膜愈合是通过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衡量。生物标志物(包括CRP和粪钙卫蛋白)可以辅助反映炎症程度,但不能作为治疗目标。

我们通常从另一个角度来监测患者的疾病,那就是异型增生和癌变的风险,这同样对IBD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证据显示,内镜下疾病表现与癌变的风险存在相关性。同样,我们可以用内镜来监测患者的风险,及早发现潜在的异型增生、多发息肉,并判断是否需要内镜下切除。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急性重度的IBD患者。我有一位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的患者,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挽救治疗后1周,血便由原来的10次/天降低到7次/天,CRP水平35mg/L。这时我们在犹豫接下来是否继续药物治疗,于是我们做了一个乙状结肠镜,结果显示内镜下黏膜病变非常严重,完全没有好转,于是果断决定进行手术。所以内镜可以提供很重要的信息,告诉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很多情况下很难判断患者的症状是源自疾病活动,还是疾病并发症(例如CMV感染或艰难梭菌感染)。内镜可以进行活检,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有用。此外,对于狭窄的病变,医生还可以使用内镜进行介入治疗,例如球囊扩张等操作。

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IBD疾病评估手段,但实际上很多新的手段是基于内镜技术的。其中一个例子是基于IBD患者黏膜组织的分析结果来指导药物的治疗,这离不开内镜活检的过程。

同样,IBD疾病领域众多令人兴奋的研究进展,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分析IBD的发病机制。而内镜活检,很多程度上是进行这一系列分析的前提。

所以我想说“不,我们并不会舍弃内镜检查“。每天,IBD医生会接收到非常复杂的疾病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的检查结果。我们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对患者的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在我们不断了解新型检查方式的时候,不要忘记内镜的价值和重要性。

学术辩论现场

(图片来自ECCO网站)

二、在IBD疾病监测中可以减少使用内镜检查

E.Louis教授(列日,比利时)

E.Louis教授

(图片来自ECCO网站)

我同意,在某些情况下内镜检查确实是需要的,但是刚刚我们也谈到了,内镜检查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

从患者角度来说,其实不容易接受这种侵入性的检查手段。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不同医生内镜下看到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称内镜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而不是完全客观的。

在很多情况下,非侵入性的方式完全可以代替内镜,首先作为一线的检查手段,比如胶囊内镜和肠道超声。

但最重要的是,内镜检查其实并不能完全呈现真实的IBD疾病情况,而新的检查技术可以超越内镜,提供更多黏膜愈合的相关信息(比如透壁炎症和壁外炎症)。在很多情况下,内镜检查当然是需要的,但问题是现在内镜检查做的过多,其中一部分完全可以被粪便/血液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代替。

之前一项研究评估了患者对不同检查方式的接受程度,我们看到内镜检查接受程度不高,患者最能接受的是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

正如我刚才说的,不同医生内镜下所见并不相同。我们来看看不同内镜评分的的观察者一致性,无论是Mayo内镜评分,还是CDEIS、SES-CD和Rutgeerts评分,这些大家常用的内镜评分,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仅仅为“中等“。所以我们很难称内镜是一种客观的检查手段。

但我们已经有了客观的炎症标志物,那就是粪钙卫蛋白。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粪钙卫蛋白水平不仅可以预测UC患者的内镜缓解,而且还能预测组织学缓解,预测效能良好,可以作为评估UC患者活动的一线检查手段。

还有肠道超声检查,我们已经在CD中进行了很多尝试,而且在UC中的应用也很有前景。肠道超声可以直接评估肠壁的厚度、特征以及淋巴结的情况,这些都是内镜检查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确实,对于克罗恩病来说,无论是症状还是各种生物标志物,都很难准确评估内镜下的疾病活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正在改善。

年1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联合检测血液中13种蛋白水平,对于CD内镜缓解的预测水平可以媲美粪钙卫蛋白。之前也提到,与粪钙卫蛋白相比IBD患者更容易接受血液检测,所以这一发现算是生物标志物的一大进步。

我同意,似乎粪钙卫蛋白预测CD内镜疾病活动还并不“完美“,那我们再来看看新的CD生物标志物。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CD患者回肠和结肠病变中蛋白表达的差异,提示回肠CD和结肠C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一些生物标志有助于区分回肠和结肠CD。而其中发现,回肠CD中的粪钙卫蛋白水平并不像结肠CD那么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特异的CD疾病标志物,事实上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例如影像学技术会提供更多的疾病信息。CREOLE研究评估阿达木单抗(ADA)治疗存在小肠狭窄症状CD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经ADA治疗后获得应答。分析显示,大多数可以预测治疗应答的因素都来自于磁共振成像(MRI),例如:狭窄长度、最大近端肠管直径、T1延迟增强敏感度、瘘管。这些疾病信息都无法通过内镜检查得到,而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预测治疗应答和结果。

血液检查同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患者很容易接受。早在年,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外周血CD8+T细胞,可以把IBD患者区分为2类,其中一类未来治疗升级和手术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类患者的风险较低。

在此次ECCO会议中,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分析了例处于疾病静止期的IBD患者,这些患者同时处于临床缓解和内镜缓解,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内镜下疾病活动,所以内镜检查是无法给出任何提示。但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标志物,确实可以预测未来的疾病复发,在这一种情况下超越了“黏膜愈合“。

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内镜检查仍然是需要的,但是我们过度依据内镜检查结果。我们应该首先使用非侵入性、容易接受、阳性/阴性预测值高的检查手段,而将内镜作为2线检查。

此外,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内镜愈合之外的标准,例如从免疫学和微生物组学的角度,重新定义IBD的缓解和愈合标准。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ECCO会议报道回顾(点击回看):

[1]带您抢先眺望世界最前沿:ECCO会议倒计时[2]ECCO克罗恩病诊治进展:全肠内营养、肛瘘、粪钙卫蛋白和术后复发[3]ECCO诊治进展:全新挽救治疗方案、基因标志物、新治疗靶点和癌变数据[4]ECCO会议预览:肠系膜巨噬细胞、不同生物制剂对比、口服小分子新药[5]ECCO会议预览:IBD中心认证,全壁愈合,多组学生物标志物,恶性癌变风险[6]ECCO会议预览:口服"维多珠单抗",新型JAK抑制剂,肠道纤维化,术后并发症[7]ECCO会议预览:黏膜T细胞特征,生活质量,粪菌移植,疲劳发生率[8]ECCO会议预览:新的治疗靶点,脂肪干细胞,老年患者,肠道手术率[9]ECCO会议预览:肠内营养,抗-TNF药物失效机制,新的药物剂型,特殊人群[10]ECCO会议预览:中国治疗现状,药物经济学,肛周瘘管,生物制剂停药[11]ECCO会议预览:粪菌移植,新的UC挽救治疗方案,停药问题,内脏脂肪和药物失效[12]ECCO学术专题:炎症性肠病领域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13]ECCO学术专题:病变部位不同,真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4]ECCO学术专题:降低炎症性肠病带来的疾病负担[15]ECCO学术专题:将视野扩展到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病变之外[16]ECCO学术专题:肠道菌群和膳食营养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17]ECCO会议专题:更好的治疗体验-炎症性肠病临床护理的里程碑[18]ECCO学术辩论:年代抗-TNF生物制剂是否已经过时?点击阅读原文进入ECCO会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10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