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脉证并治第七》
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破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02病因病机小青龙汤主要病机为“伤寒”+“心下有水气”:
1.伤寒即为外感风寒。
2.心下当为部位,有三种解释:
《医宗金鉴》:“胃之上脘”;徐灵胎《伤寒类方》“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还有医家认为心下指里证。
3.关于“水气”,历代医家有以下几种解释:
(1)太阳寒水之气
柯琴《伤寒来苏集》:
水气者,太阳寒水之气也,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其伤人也,浅者皮肉筋骨,重者害及五脏。心下有水,是伤藏也。水气未入于胃,故干呕。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动,其变多不可据,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也。水气蓄于心下,尚未固结,故有或为之证,若误下,则硬满而成结胸矣。
(2)肺胃寒饮
刘渡舟《伤寒挈要》
“心下有水气”谓寒饮内停蓄于胃脘,寒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干呕;水寒射肺则咳;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有津液不滋之或渴;水走肠间之或利;水寒滞气之或噎;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若水寒凌肺而气不下降则喘,治疗用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
临床所见有表证者少,而无表证者多,然而寒饮每从表寒来。“形寒饮冷则伤肺”,故此方以肺胃寒饮为治疗重点。
(3)伏湿痰饮
吴鞠通《温病条辨》
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病,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
(4)邪气属水者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水气。谓饮也。咳与喘。皆肺逆也。盖肺属金。金性寒。水者金之子。故水寒相抟则伤肺也。或为多证者。水流行不一。无所不之也。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
综上,心下水气为寒水之气,此气可为外感,可为内生;《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因此,水气能形成,基于机体宿虚。外寒袭表,内生或外感水气随正气抗邪于表,水寒相抟,尚未固结,流行不止,症状百生。
03症状辨析
基于以上病机,症状的产生也就历历可辨了:
1.主症及兼证
干呕-水邪犯胃
发热-外邪郁闭
咳-外邪引动内饮,
寒饮射肺,气逆而上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有津液不滋之或渴;水走肠间之或利;水寒滞气之或噎;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则若水寒凌肺而气不下降喘
2.关于小青龙汤证“渴”,各医家也有不同解释: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服汤已渴者,表寒已解,里水亦去,津液乍耗,是以做渴,渴者,是表解寒去,积水化汗而外泻也。
刘渡舟: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有津液不滋之或渴;……若服小青龙汤以后其人原不渴而如今渴的,仲景注为“此寒去欲解”;因寒饮去而阳气布而渴。
胡希恕认为本病必偏寒,因此一般不渴,或然证中的渴,为发汗误治而导致的,同时口舌不会干,要不然半夏、细辛、干姜太燥。
但渴与不渴,大概是仲景在临床施治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不必过于纠结。
4方药分析
1.小青龙汤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根据以上病机,小青龙汤药物应用也比较好理解了:
5临床应用
1.根据刘渡舟老先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当注意以下几点:
“水色”“水环”“水斑”“苍白”
弦、浮紧、沉,但尺脉沉、尺脉微慎用
苔白滑
“咳而微喘”“咳逆倚息”“咳喘病重”皆可用
“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但不可拘泥于痰涎清晰,临证时只要符合小青龙证病机,干咳、遇寒即发也可应用。
2.临床应用注意-中病即止
张锡纯在用小青龙治喘过程中发现,服后,喘立止,药力竭后喘又做,因此,每于小青龙汤后给以从龙汤,认为,小青龙汤祛邪,从龙汤(龙骨牡蛎各一两,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苏子四钱,炒捣,牛蒡子三钱炒捣)敛正,先服小青龙汤病减去十之八九,即可急服从龙汤以收十全之功。
刘渡舟《伤寒挈要》“小青龙汤治寒饮作喘极效,但不宜久服,因能发动冲气,又易伤阴动血。年,一喘疾患者,乃寒饮射肺,投小青龙汤,服之而效,患者甚喜,不与予谋,一连服十数剂之多,时残冬已尽,新春又来,患者突然鼻衄,势甚汹涌而不能止,家人颇为惊慌。医院急诊血止,然身体由此而衰,又求余诊,始知其情。凡临床用小青龙汤而喘势已减,便可以苓桂杏甘汤或苓桂味甘汤善后调理较为稳妥。”
3.现代临床应用
现代多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治疗慢性荨麻疹、痛经等疾病。
4.医案举隅
赵某,26岁。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气壅遏而咳嗽不休。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渐消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萎黄,略显浮肿,形态畏冷,时已至夏,头仍双巾。舌质淡红,苔白滑。询知恶寒,无汗,夜间鼻塞,咳喘气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纳不馨,时呕吐清水,二便正常。诊得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知为风寒束肺,支饮停结。治宜辛温发散,宣肺化饮。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甘草4.5g半夏10g茯苓10g细辛3g五味子3g生姜6片二剂
药后汗出津津,当晚咳嗽大减,二剂后咳逆全止。
摘自《临证实验录》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
初诊 (十月十八日) 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二钱) 生甘草(一钱) 北细辛(钱半) 五味子(钱半) 干姜(钱半) 姜半夏(三钱)
二诊 (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净麻黄(六分) 光杏仁(三钱) 甘草(八分)
摘自《经方实验录》
参考文献: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J].北京中医药杂志,,04:8-9
根据贾宁主治医师经典讲座PPT整理而成
医院中医科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