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闭症孩子在家长的努力陪伴下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是却因常常顾及不到别人的情绪而和小伙伴发生不愉快,比如没完没了地问一个问题,总是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别人都生气了也不知道停下来,不会安慰别人等等。
这些都是对社交信号不敏感的表现,也就是他们的心智解读能力发展不成熟,不能完全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并做出合适的回应。
作为自闭症孩子,社交天生就是短板,但是,庆幸的是,心智解读能力可以习得,即便是自闭症孩子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也许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成为社交场上八面玲珑、受人欢迎的人,但是要成为一个别人不讨厌的人还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教会孩子理解别人的意图,学会撒谎、保密和说服等社交技能。
01什么是心智解读能力简单地说,心智解读能力就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根据别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能够推断别人的情绪和意图,预测别人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回应。
在社交中,我们和周围的人建立关系,必须要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情绪,因此心智解读能力就成了我们社交的基础。
在人人都可以操作的“自闭症孩子同理心培养方法”,你掌握了吗?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错误信念(或称心理理论)。
错误信念是指我们知道某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基于他脑子里存在的错误信念而不是事实。
比如,爸爸每天都把香烟放在阳台上。今天,妈妈把香烟收到了柜子里。爸爸要抽烟还是会去阳台上去找。这是因为爸爸脑子里存在“香烟还是放在阳台上”的错误信念。
所以,一旦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信念和想法决定的,我们的心智就开始发展了。
02心智解读能力的五个阶段我们认为自闭症孩子在心智解读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弱。但事实是,所有人的心智解读能力都是靠学习掌握的,只不过NT孩子更多是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的,我们的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导致在心智解读方面落后NT。
后成论认为“人们的经历和正在放电的神经元能够改变基因分子结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受到经验的影响,大脑从出生一直都在不断地修复和改变连接结构。
所以,心智解读能力的发展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而心智改变的基础便是社交经验。
因为谱系孩子普遍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弱,所以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刻意制造大量的社交经验,帮助孩子一步步提高心智解读能力。
世界知名发展心理学家,国际公认的儿童心智理论研究权威亨利·威尔曼在其著作《孩子如何社交》中将心智解读能力分为5个阶段。
他认为这五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发展的,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孩子如何社交》欲望的分化。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吃苹果,有的人却不喜欢。
信念的分化。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场景可能有不同的信念,甚至是错误的信念。比如,一个原来装香蕉的盒子,现在装上了苹果。看到这一事件的人知道里面装的是苹果,而没看见的人则依然认为里面是香蕉。
知晓-不知晓。理解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不知道。比如,当装着苹果的盒子开口对着自己的时候,对面的爸爸并不知道盒子里是苹果。
错误信念。错误信念不同于不知晓,不知晓是不知道盒子里是什么,而错误信念是认为盒子里是香蕉。
隐藏的心智。理解一个人的喜好和信念是可以隐藏起来,不被别人发现的。比如,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可能出于礼貌会表现出喜欢的样子。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心智都是按照这五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发展的。
03如何提高心智解读能力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谱系孩子提高心智解读的能力,大家可以在生活随时随地用起来。
1)多激发孩子思考“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可以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别人的行为。
一个简单的吃饭场景,我们就可以从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别人的行为和做出合适的回应几个方面提高孩子的心智能力。
比如,爸爸吃苦瓜时皱眉了,可以问问孩子,爸爸为什么吃苦瓜时皱着眉头,一副痛苦的表情,让孩子解释,如果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妈妈可以说,因为爸爸不喜欢吃苦瓜,所以皱眉了。(理解别人的想法)
接着,还可以让孩子预测,爸爸还会不会再吃苦瓜。不会,因为爸爸不喜欢吃苦瓜,所以他不会再吃了。(预测别人的行为)
爸爸吃鸡腿时大口大口地吃,很高兴的样子,这时再问问孩子,爸爸为什么吃得这么快,为什么看起来很高兴的样子。因为爸爸喜欢吃鸡腿。(理解别人的想法)
爸爸还会再吃鸡腿吗?会,因为他喜欢吃鸡腿。(预测别人的行为)
如果让你选择一样食物给爸爸,你会选择什么?鸡腿,因为爸爸喜欢吃鸡腿。(做出合适的回应)
这里呢,我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大家不要在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去套用,有时候,孩子吃饭时可能并不喜欢聊天或思考,我们就让孩子安静地吃饭就好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时间和事件来和孩子一起练习,这样的练习一天中可以有很多。
比如,
爸爸下班回家之前,和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问问孩子,爸爸知道我们去超市吗?为什么?因为爸爸没看见。爸爸下班回家后看到我们买的东西,会说什么?会说,你们去过超市了吗?
爸爸为什么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给妈妈一个项链,因为妈妈喜欢。妈妈看到这个礼物会怎么样?高兴,因为妈妈喜欢。
捉迷藏的时候,你藏在柜子里,爸爸却去桌子底下找,为什么?因为爸爸不知道,没看见你藏在柜子里。
爸爸为什么从来不吃西葫芦?因为他不喜欢吃。下次吃饭的时候做了炒西葫芦,他会吃吗?不会,因为他不喜欢吃。
……
练习的时候,我们尽量遵循第二部分的五个阶段的顺序进行。
除了在生活中或者可以创造的生活场景中练习之外,看动画片和读绘本的时候,也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人物会这样做/说/想,或者发生一个事件后,预测这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比如,看到动画片里的一个人物生气了,我们可以暂停,问下孩子,他为什么哭了,生气了,然后预测下这个人或其他人会怎么做,比如,一个小朋友生气了,有可能会跑出去,也可能会打人。
2)多和孩子玩假想游戏
“假想世界是心智成长的沃土。”
在假想游戏中,我们可以把角色的想法直接说出来,帮助孩子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
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在不同的立场下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我们还是以吃东西为例。
爸爸做了煎鸡蛋,孩子做了烤肠。
爸爸一边做,一边可以说,我最喜欢吃煎鸡蛋了,你做了什么?
孩子:我做了烤肠。
爸爸闻了闻,一边摇头,一边装出不喜欢的表情。并让孩子闻闻煎鸡蛋,孩子也摇了摇头。
爸爸旁白,哦,这么好吃的煎鸡蛋你居然不喜欢啊。然后假装大口大口地吃起煎鸡蛋。
然后,爸爸问孩子,你喜欢吃烤肠吗?
孩子:嗯,我最喜欢吃烤肠了。
爸爸:我还没吃饱,你再给我做点好吃的吧。
孩子可能会做他喜欢的食物,比如烤肠,这时可以告诉孩子,你喜欢吃烤肠,可是我不喜欢,我喜欢吃煎鸡蛋,你可以做一个煎鸡蛋给我吗?
孩子也可能会做煎鸡蛋,这时,同样清楚地告诉孩子,哇,你知道我最喜欢吃煎鸡蛋,所以做了煎鸡蛋给我吃,谢谢你!
同样,爸爸也可以做食物给孩子吃,可以故意先给孩子做他不喜欢吃的,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回应。
我们也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是自编自导的故事,也可以是绘本或动画片中的故事,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需求。
3)多读社交故事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给孩子编一些社交故事,最好能用图画的形式呈现给孩子。
如果觉得自己画画的水平太差,直接讲给孩子也可以。
社交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孩子自己的故事。
比如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的故事。
小白兔请小花猫和小黑狗来家里做客。小白兔一大早就到菜园子里拔了一颗大白菜和几根胡萝卜,回家清洗干净,做了香喷喷的炒白菜,胡萝卜条和胡萝卜汤,等着小花猫和小黑狗来。
中午,小花猫和小黑狗来了,看见小白兔准备的午餐,眉头紧皱,一口都没吃就离开了。
小白兔很纳闷,为什么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小花猫和小黑狗都不吃呢?
她想啊想啊,终于想明白了。她自己喜欢白菜和胡萝卜,但是小花猫和小黑狗他们不喜欢,因为他们平时都不吃这些,小花猫经常吃鱼,小黑狗经常吃肉骨头,所以,小花猫肯定喜欢吃鱼,小黑狗肯定喜欢吃肉骨头。
几天后,小白兔再次邀请小花猫和小黑狗来家里做客。这次,她准备了白菜,还有鱼和肉骨头。小花猫和小黑狗看见小白兔准备了他们爱吃的食物,开心地吃了起来,还一个劲地谢谢小白兔。
读完故事,可以和孩子讨论,小白兔,小花猫和小黑狗都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小白兔第一次只准备了萝卜和白菜?请别人吃饭时,应该怎样准备食物?如果送别人礼物呢?
大脑的生理性特质决定了谱系孩子社交脑不发达,但是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又在不断地塑造大脑,所以心智解读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提高,社交脑也可以习得。
只要坚持在生活中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长期坚持,甚至可能要坚持到他们成年,我们的“社交小白”就一定会蜕变。
今天泛泛地给大家提供一些提高心智解读的方法和思路,以后我还会就心智解读的几个阶段,具体聊聊如何教孩子学会撒谎、说服、保密等社交技能。
想获取更多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