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是中医诊断学名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之一。中医运用听觉和嗅觉的手段,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
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闻诊
1、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及其临床意义。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嗅气味
气动则有声。因为五脏都有气,五脏气运动可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气机调畅,如果五脏之气发生病变,就会产生相应的声响。所以听声音变化,可以诊察发音器官病变,推断脏腑和整体变化。
异常的声音,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学习,包括异常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以及胃肠道的异常声音等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部分—闻胃肠道的异常声音:
胃肠异常声音
(一)、呕吐
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吐出的症状。
有物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胃
胃气上逆
任何寒热虚实的原因,只要引起胃的病变,都可能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
根据呕吐的强弱、吐势的缓急及呕吐物等,可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
通常是由脾胃阳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导致的病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苦水—实热证。
通常是由热伤胃津、胃失濡养所导致的病证。
暴病呕吐—多实证;
久病呕吐—多虚证。
喷射性呕吐—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瘀血、肿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
呕吐酸味食糜—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共同进餐皆发呕吐—食物中毒。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脾胃阳虚;
水逆:口干欲饮,饮后则吐—饮邪停胃,胃气上逆。
(二)、呃逆
指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声短气频,呃呃作响。俗称打嗝。
胃
胃气上逆
任何寒热虚实的原因,只要引起胃的病变,都可能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出现呃逆。
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间歇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多实证、热证
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虚证、寒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实证(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虚证(胃气衰败之危候)
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而短暂呃逆,不为病态。
注意:在生活中突然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没有其他的病史或者是兼症,多因为饮食刺激或者是偶感风寒引起的短暂呃逆,一般不作为病变状态,可以通过打喷嚏或者是屏住呼吸,或者是通过惊吓等等方法来缓解。
(三)、嗳气
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
前面的呃逆可以称为打嗝,那么嗳气就可以称为打饱嗝。
呃逆和嗳气的主要区别是:
嗳气是指的胃中之气上冲咽喉而出,发出声音长而缓。而呃逆是指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声短而频的声音。
胃
胃气上逆
根据嗳气声音和气味的不同,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宿食积滞(实)
嗳气随情志而增减,声响而频—肝气犯胃(实)
临床上常见于精神紧张,焦虑,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的病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少食—胃虚气逆(虚)
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脘痛—寒邪客胃(实)
嗳气频作,脘腹冷痛—寒邪犯胃或胃阳亏虚
(四)、肠鸣
肠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通常4~5次/分。
胃肠
肠鸣增多:10次/分以上—水饮留聚于胃、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
肠鸣稀少:1次/3~5分—显示肠道传导功能障碍。
可因:①湿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②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③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④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所致。
肠鸣消失—肠痹或肠结等属胃肠气虚、胃肠气滞。
以上是胃肠的异常声音,包括呕吐、呃逆、暧气和肠鸣音,其中呕吐,嗳气,呃逆均与胃气上逆有关,这三个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