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属于中国宋代官修方书。全书共门,方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每一病证,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论述。该书所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本书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但本书因卷帙较大,流传较少。年后有排印本。
射干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治小儿喉痹症诸方中记载:“夫小儿喉痹者。是风热之气。客于喉咽之间。与血气相搏。而结肿痛。甚者肿塞。饮粥不下治小儿脾肺壅热。咽喉肿痛痹。射干散方。”
组方:射干川升麻百合木通(锉)桔梗(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分)马牙硝(半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
射干利咽口服液
射干利咽口服液是通化东宝五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中药制剂,国药准字z,属于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功效为降火解毒,利咽止痛。适用于小儿急性咽炎肺胃热盛证,症见咳嗽、痰黄稠,咽喉疼痛,痛连耳根及颌下,吞咽困难,有堵塞感,或有声嘶。
—《射干利咽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热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降火解毒,利咽止痛。用于小儿急性咽炎,肺胃热盛证。
10ml*6支
口服。2~5岁,每次1支,一日三次;6~9岁,每次2支,每日2次;10岁以上,每次2支,一日三次。
小儿急性咽炎诊断标准
???病史:病毒与细菌感染均可引起本病。常有受凉、受热、受湿、劳累、饮酒过度及各种物理或化学等刺激诱因。
???症状:①主症:咽痛或吞咽痛。
②次症:咽部干燥、灼热、口渴。
???检查与体征:①咽粘膜充血,颜色鲜红。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或咽粘膜脓点散在分布。
③悬雍垂、软腭红肿。
④咽拭子培养有治病菌或阴性。
诊断时,必须有急性发作,具备以上部分或全部症状,并有1项或1项以上检查所见阳性体征,即可诊断。
——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肺胃热证辩症标准
???主症:①咽痛剧烈;
②咽部干燥。
???次症:发热、口渴、咳嗽、痰黏稠、头痛、便秘、尿黄。
???检查:①咽粘膜红或者鲜红,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②颌下淋巴结肿痛。
???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具备主症①、检查①,以及主症、次症和舌脉中至少4项者,即可确立辩证。
急性咽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喉痹”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分外感邪毒和肺胃实热两型。而幼儿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因营养过度、衣被过暖、摄水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失调,气机怫(fu)郁,蕴积化热,内蕴脾胃,热毒上壅咽喉,发为喉痹,故中医辨证多属肺胃实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干痒不适及异物感,并伴发热,故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主。
射干利咽口服液源于古方“射干散”。射干性味苦寒,入肺胃二经,降火解毒,为治疗咽喉肿痛痰多咳喘之症的要药;桔梗宣肺祛痰,清热消肿;升麻尤善解肺热咽痛;芒硝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木通通利清降;百合润肺,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联合用药
?慢性咽炎:射干利咽口服液3支、头孢克污片或头孢克洛分散片+奥硝唑分散片+VC
?风热喉痹:(咽喉干燥疼痛、吞咽不利、发热恶风,头痛体卷,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射干利咽口服液+银翘散
?肺胃积热:射干利咽口服液+普济消毒饮
?手足口病:射干利咽+黄连解毒汤
?疱症性咽峡炎:射干利咽+小柴胡颗粒+利巴韦林
?扁桃体炎:射干利咽+荆防败毒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