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多桥,作为典型江南古镇的黎里亦不例外,老话“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如今传统文化复兴,漫步在古镇的廊棚,跨过石桥,恍如穿梭时光,成为现代人休闲的理想场所。但别说外地游客的匆匆一瞥,就是本地人也不见得能对黎里的古桥文化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介绍黎里古桥的文章很多,却无法体现黎里古桥的文化底蕴。我对一些平时游客注意不到的地方,略作了些整理,以为抛砖引玉,希能共勉。
一、夯歌俚俗
先来看一首古代造桥时黎里石工在打桩时唱的夯歌:
支支格格,哼唷!茅竹桥呀,哼唷!
一摇一晃,哼唷!独木桥呀,哼唷!
弯来弯去,哼唷!九曲桥呀,哼唷!
三步跨过,哼唷!两座桥呀,哼唷!
阴凉舒坦,哼唷!清风桥呀,哼唷!
中秋团圆,哼唷!明月挢呀,哼唷!
步步登高,哼唷!梯云桥呀,哼唷!
鱼跳龙门,哼唷!进登桥呀,哼唷!
平步青云,哼唷!登瀛桥呀,哼唷!
连中三元,哼唷!接贵桥呀,哼唷!
三石一亩,哼唷!新丰桥呀,哼唷!
秤平斗满,哼唷!鼎丰桥呀,哼唷!
阿弥陀佛,哼唷!迎祥桥呀,哼唷!
南斗翻身,哼唷!鼎新桥呀,哼唷!
厚脂纳得,哼唷!梅兰桥呀,哼唷!
道懦拙演,哼唷!大陵桥呀,哼唷!
安安逸逸,哼唷!太平桥呀,哼唷!
热热闹闹,哼唷!浒泾桥呀,哼唷!
要讨老婆,哼唷!通秀桥呀,哼唷!
早生贵子,哼唷!子来桥呀,哼唷!
要抱孙子,哼唷!鲍家桥呀,哼唷!
要吃奶奶,哼唷!汝家桥呀,哼唷!
龌里龌龊,哼唷!道南桥呀,哼唷!
咸咸哉哉,哼唷!相家桥呀,哼唷!
甜甜蜜蜜,哼唷!过唐桥呀,哼唷!
勿停勿歇,哼唷!叽咯桥呀,哼唷!
到此为止,哼唷!亭子桥呀,哼唷!
这首民歌是古代石工在建造桥墩时,为了协调打桩那须多人合作的繁重劳动而自然产生的,一人主唱,众人和唱。石桥改作水泥结构平桥,方便了交通,磨灭了记忆,现今的年轻人是不可能体会到那种辛劳的了!
歌中所涉桥,有的早已消失,如第一二句似乎是镇东的东小桥与西小桥,但已无法考证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此两桥;有些是同一座桥的不同名称,如清风桥与新丰桥;有的桥与原来已经不同,甚至连桥名也改了,如太平桥如今是水泥的东风桥。歌里边尽是本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传说典故等。
同里走三桥名声在外,而黎里的“三桥”悄然隐存在旧记忆中。黎里有俚俗,大凡嫁女要走“老三桥”。一走“子来桥”喜得贵子,二走“鲍家桥”抱抱子孙,三走“接贵桥”荣华富贵。“T”字形市河,三桥分跨三岸,相映成趣,让人眷念。“早生贵子,哼唷!子来桥呀,哼唷!”,“要抱孙子,哼唷!鲍家桥呀,哼唷!”,“连中三元,哼唷!接贵桥呀,哼唷!”由此可见当时的黎里风情。
而梯云桥、进登桥、登瀛桥、接贵桥则反映出黎里读书考科举之盛;新丰桥、鼎丰桥是祈求农业丰收;通秀桥与婚嫁有关,娶老婆要先通信,等等。
道南桥的龌里龌龊是牛由此过桥留下的;相家桥与唐桥是里人对小康生活的期望。
充分利用谐音展现乡韵别趣则是夯歌的一大特色。新谐音星;通秀谐音通信;鲍与抱谐音;汝与乳谐音,乳汁俗称奶水;相谐音鲞,咸鲞;唐谐音糖;亭子谐音停止。
二、桥联韵味
桥是历史的见证,桥联是文化的展现。在镇区有桥联的主要有以下古桥。
相家桥(青龙桥)对联
(一)物华天宝日,
人杰地灵时。
(二)长虹高挂千门月,
巨锁遥连万顷云。
第一副联,是以唐代王勃《腾王阁序》中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而化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谓是对千年古镇黎里的确切概括语: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地肥沃,自古以来盛产稻米、蚕丝、淡水鱼,“黎川白蜜”、“黎里皮蛋”、“御赐油墩”“白切套肠”等土特产闻名遐迩;黎里也为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出过1名特奏名状元,26名进士,61名举人,典型代表有清代周元理位居工部尚书,徐达源、吴琼仙夫妇以诗文著称,辛亥革命以来,柳亚子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张应春烈士为革命不惜捐躯,至今为后人敬仰,更有不少有为之士、社会名流,如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驻外使节金柏雄、著名医家金诵盘、教育家金融家毛啸岑、作家翻译家蒯斯曛、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星殷明珠等等,为人所传颂,为人所怀念。而且此联在述说黎里的同时,以“物华天宝”启下句“龙光射斗牛之墟”而隐寓着桥名“青龙”。
第二副联中“长虹”、“巨锁”象形着青龙桥,“云”为烟云,指古镇黎里周围的湖泊河流。可以想象,在眼前呈现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夜色画面:一轮桂魄高挂天空,彩虹般的青龙桥和桥四周的人家一直披上了皎洁的月光,在一片静谧中,桥下的清水在汩汩地轻流着,流向那烟云渺渺的分湖,流向那百里以外的黄浦江……
清风(新丰)桥对联
(一)清秀一川星可望,
风高千古月分明。
(二)庚午重逢悦新盛,
仲秋载造乐丰盈。
第一联,采用鹤顶格将桥名“清风”镶嵌在上下联首字的位置上。使人有站在清风桥上,举目仰望,浩翰的天幕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收眼俯视,明月莹星的倒影叠映在桥下被清风吹皱的秀水上,微微晃动,晶晶闪亮……
第二联中的“载”,通“再”。运用凫胫格将所在桥的另名“新丰”二字镶嵌在上下联第六字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记载了所在桥重修的时间,为“庚午仲秋”,即民国十九年(年)的仲秋时节。撰制手法颇为巧秒,给人以美感及悦感。
读此二联,正如联中所云“悦”之、“乐”哉。
汝家桥(迎祥桥)对联
(一)东西迎接川流水,
南北常通行旅人。
(二)日色照临迎百福,
风光会合集千祥。
第一联,“川流水”指的是黎里市河。黎里街道因水而建,镇区的布局呈带状,三里多长的市河将条石、碎石铺成的街道分成南北两岸。漫步在黎里的街道上,道旁株株香樟吐翠,散发着清新的芳香,对面大多为明清建筑的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招徕着众多的顾客。迎祥桥、青龙桥、进登桥等20多座小石桥横卧在市河上,紧紧地把南北两岸连成一体。游客在沿市河徜徉时,还可看到两岸石堤上近百的缆船石,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凋雨淋,其集系船与观赏于一体的雕刻依然极为精致。市河岸边的河埠也值得一览,有的如一撇伸入水里,有的如一捺插进水中,甚是轻盈、灵巧。语句朴实,辞意通畅,将桥跨越水川,通行旅人的这一基本功能诉之于联中。
览第二联,可以发现,此联颇为机巧,上联第五字和第七字暗藏着桥名“迎祥”呢!
大陵桥(庙桥)桥联
河干已遁陵丘影;
圯畔犹闻钟鼓声。
河是指黎里市河;干是水边;遁是消失;陵丘是大丘、大阜,传说大陵桥附近市河边上原有一座大丘;圯[yí]是桥;钟鼓是用道教场所的钟、鼓二楼代指,大陵桥南北两堍原有的全真道院、财神庙和周宫傅祠。全真道院尚存二石柱,周宫傅祠已修缮一新。
近观南北双庙峙;
遥望东西众虹垂。
双庙是指大陵桥南北两堍原有全真道院和财神庙;众虹是喻指大陵桥东西两侧的鼎新桥、登瀛桥、进登桥和明月桥等众多石桥。
梅兰桥桥联
东:新建设,遥瞻揽胜;
利交通,近接南星。
西:万人屐响,功比慈航普渡;
两岸钩连,德存众口成碑。
前一联,镶嵌了两个桥名,东边是黎里著名的八景之一的揽胜桥,南边就是诸葛储南与汪星伯斥资所建的南星桥;后一联,把造桥的功德与观世音并提,吃定众人有口皆碑,不由人产生了某些反感。
鼎新(丰)桥桥联
东:蚁聚千家,共恢鼎业;
鲈乡四季,屡庆丰年。
西:高映日华,香逢杞子;
中分水色,秀挹梨花。
前一联将“鼎丰”二字镶嵌其间,两联中的“鲈乡”和“梨花”分别为吴江和黎里的别称,端的是十分巧妙。明朝自朱元璋以来,已传11代,一代不如一代,嘉靖是第12代皇帝,积重难返而国事日非。当时普天之下,祈求出现中兴之主,黎里的民众真是好老百姓,怀着良好的愿望,希望嘉靖新政能够换来崭新气象。别的不说,看一看几位文人为此桥酝酿的桥联,就可以想见当时黎里百姓的祁盼。
万隆桥桥联
(一)越角吴根云横跨,
左萦右带水交流。
(二)水流直达黎兼盛,
界划始分浙与苏。
将界划交代得清清楚楚。“越角吴根”是因在战国时期黎里位于吴越相间之处,“黎兼盛”是明清巨镇黎里与盛泽;“浙与苏”是说苏、浙两省的交界地。
太平桥桥联
西北珠渊涵福地,
东南宝阁峙文峰。
把周边的风景名胜尽收联中,珠渊是蜘蛛潭,宝阁是中立阁又叫八角亭,是当时黎里的镇标,亭与岸有桥相连。
另:揽胜桥原桥无对联,新建后才添加了六幅对联。新的就不多说,各位路过时自己去看。
三、桥蕴特色
游历黎里古镇一圈后,对桥的印象深刻,特别是其所体现的文化底蕴。细心的人可得出以下几点:
1.桥名较多与姓氏有关。如杨家桥、汝家桥、相(蒋)家桥等。
2.各桥的新建或重建,均与儒、道、释三教有关联,各位可参考相关资料。
3.大多数桥有建造时的故事或后人加的传说,如揽桥如弓射芦墟等。
4.桥的形制不统一,青龙、望恩、道南是拱桥,迎祥、清风为梁式三孔,进登、梯云是梁式单孔,最特别是“叽咯桥”(秋禊桥)。
5.国学热潮中别去追那些不可及的高大上,关心自己的身边,处处是传统文化。
(本文参考了李海珉、陈志强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