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辞职,这到底是种什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辞去首相职务一事成为焦点,辞职原因是受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发作等影响。

在当天记者会上,安倍晋三介绍,13年前因溃疡性结肠炎突然发作,他辞去了首相职务,当时给国民带来非常大的疑惑和不安。之后,安倍晋三又重新担任首相,在近8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努力控制该疾病。今年6月定期身体检查时发现该病再次发作的迹象,7月中旬身体状况突然恶化,8月上旬确认溃疡性结肠炎再次发作。

这到底是种什么疾病让人饱受折磨?能治愈吗?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呈连续性,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该病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

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虽然该病高发于西方欧美国家,但亚洲人群的患病率也并不低,数据显示,中国的患病率大约为11.6/10万。发病率和发现率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内镜检查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溃疡性结肠炎最大的特点是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病情反复缠绵,难以治愈。首相安倍的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已持续了48年,不仅治疗起来困难重重,而且会增加癌变的风险。

如何发现早期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同时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症状与肠炎或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不少患者在疾病初期时容易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腹泻,尤其是经常大便稀烂、带有大量黏液或黏液带血时,一定要医院就诊。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手段主要是依赖肠镜检查,一般到消化科就诊时,医生会先建议患者做大便常规和培养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再通过肠镜检查下的特征性表现,来判断大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是否出现了糜烂或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能治愈吗?

无法治愈,但可以在药物治疗下完全缓解。

溃疡性结肠炎是终身性的疾病,一直要监测,无法完全治愈。患者可以在维持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做到长期缓解,即完全没有任何症状,同时在肠镜下可以看到黏膜已经愈合,情况得到完全缓解。但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所以仍需要每一两年随访或有复发的症状,如腹泻、排便异常时马上就医检查。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肠道炎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功能,对于炎症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力,在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国际上已有几款治疗克罗恩病的干细胞药物上市。所以,有专家建议安倍晋三先生不妨试试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据了解,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及修复方法逐渐发展,使得更多学者找寻到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肠道炎性疾病的新方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免疫调节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间充质干细胞则具有恢复炎症性肠病患者免疫稳态的潜力,它可以通过直接分泌抗炎因子或者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使炎症性肠道内及其周围的促炎免疫反应转向为有益的抗炎免疫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并非一种天然特性,针对细胞旁分泌活性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需要提前受到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激活。在炎症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前列腺素E2、白血病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基因6、人白细胞抗原G5、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内的一系列因子,从而以减轻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炎症的程度。在没有炎症的环境下,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炎症趋化因子,将淋巴细胞趋化到炎症部位并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

2、血管生成

适当的血管生成是炎症性肠病患者受损肠道再生和修复的必需因素。因此,损伤后肠道修复和再生所需的适当血管生成取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外,已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也是间充质干细胞介导血管发生的主要细胞因子。

3、肠上皮重生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上皮黏膜屏障受到损伤,使肠腔内抗原移位至肠黏膜固有层,并激活肠黏膜免疫系统,引发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肠干细胞的分化,刺激肠上皮修复。同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帮助这些细胞再生,对分泌肠黏蛋白的杯状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除此之外,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12,15的表达,从而降低炎症诱导的上皮通透性。所有上述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共同阻止腔内抗原/病原体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从而避免炎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文字来源:腾讯新闻,干细胞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