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中,山东养仕康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的李新珍女士最早为我们提供了植物射干的图片。收到图片后,在与《中药彩色图鉴》进行比对时,发现《国家药典一部(版)》中竟然收录了二种名称中带有“射干”的中药材:一种叫射干,另一种叫川射干。
那么中药射干和川射干是否来自同一种植物,只是产地有所不同呢?
答案是否定的。射干的植物来源是射干,川射干的植物来源叫鸢尾。射干和鸢尾是二种不同的植物,都属于鸢尾科。
关于鸢尾和川射干将在下期介绍,今天先介绍一下射干。
点击查看活动方案: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开始啦!!一、射干的植物形态
中药射干的植物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射干。射干的植物型态如下:
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根状茎横走,略呈结节状,外皮鲜黄色,生多数须根。茎直立,下部生叶。叶2列,嵌叠状排列,宽剑形,扁平,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基部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总花梗和小花梗基部具膜质的苞片;花橘黄色,直径3~5厘米,花被片6,椭圆形,长2~2.5厘米,宽约l厘米,散生暗红色斑点,内轮3片较外轮3片略小,基部合生成短筒;雄蕊3枚,着生在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3室,花柱棒状,顶端3浅裂,被短柔毛。蒴果倒卵圆球形,长2.5~3.5厘米,有3纵棱,成熟时沿缝线3瓣裂。种子黑色,近球形,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9月。
二、射干(中药名)
射干属清热药下属分类中的清热解毒药,即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
不规则结节状,长3~10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寒,味苦。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主要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
《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症瘕自除矣。
作为清热解毒药,射干最大的优势是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与其它同类清热解毒药相比,射干兼有祛痰的作用,所以比较适合热毒咽喉肿痛,兼有痰热壅盛者,有利于消除局部分泌物。
作为祛痰药,射干更适合于肺热咳喘而痰多者。在配伍的情况下,如果属于寒症,无论内寒还是外感伤寒,也可以把射干作为一个祛痰药使用。如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就是把射干与发散风寒的麻黄一起用,用于治疗风寒痰咳。
具有抗炎、解热、抗过敏、抗微生物、祛痰、抗凝血、促进唾液分泌、降血压、利胆、利尿、增进神经细胞生存和生长等作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
病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忌服。
①治喉痹:射干,锉细,每服1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②治白喉:射干3克,山豆根3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关节炎,跌打损伤:射干90克,入白酒克,浸泡一星期,每次饮15克,每日2次。(《安徽中草药》)
④治二便不通,诸药不效:射干捣汁,服一盏立通:(《普济方》)
⑤治腮腺炎:射干鲜根10~15克,水煎,饭后服,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本文欢迎转载,要求开通“全局可转载账号(长白单)”者,可在下面“参与讨论”部分留言,或添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