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1

河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先整体看一下,在胡希恕经方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所整理出来的十二字的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这十二个字是:表、里、半、水、血、气和阴、阳、寒、热、虚、实。前六个字代表的是六大类不同的疾病类型。后六个字代表以上不同类型的疾病所发生的疾病性质。这套辨证体系可以合理的涵盖所有经方方证的病理要素。

下面简单介绍辨证体系的构成:

表证:包括阳性表证(即太阳病),和阴性表证(即少阴病)。前者典型方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

里证:包括阳性里证(即阳明病)和阴性里证(即太阴病)。前者的典型方证有白虎汤证、承气汤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四逆汤证等

半表半里证:包括阳性半表半里证(即少阳病)和阴性半表半里证(即厥阴病)。前者的典型方证有小柴胡汤证、泻心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乌梅丸证等。

水证:包括人体津液虚的水虚证和停饮水泛的水实证。前者典型方证有麦门冬汤证、竹叶石膏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等。

血证:包括血液虚损的血虚证和血液瘀滞的血实证。前者典型方证有当归芍药散证、胶艾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抵当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气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类型,经方中有一类方证是以人体有形或无形之气的失常为主要特征的,这类方证从病理上无法合理的概括到以上五类疾病中去,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气滞、橘枳姜汤证的气逆、奔豚汤证的气上冲等,我们将此类方证都归“气证”这样一种疾病类型。气证这类疾病以实证为主,上述的几个方证都属气实证。有的方证也有气虚的属性,但多为非主要的病理要素,如栀子甘草豉汤证的“少气”即较为典型的气虚证。

虽然以上六种疾病类型可以非常合理的涵盖所有的经方方证的基本病理特征,但是还需要对每一种疾病具体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病变进行进一步界定,这就是后六项辨证要素的内容,即阴阳、寒热、虚实。

阴阳:是用来界定上述某种类型的疾病在人体机能上所发生的病变性质的。阴性证是指人体机能偏于沉衰;阳性证则是指人体机能偏于亢奋。比如桂枝汤证就是阳性的表虚证,当桂枝汤证陷于机能沉衰后就变成了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就成了阴性表虚证。其他疾病类型类此。

寒热:是用来界定某疾病类型的寒热属性的。比如白虎汤证是典型的里证中的热证,理中丸证则是典型的里证中的寒证。

虚实:是用来界定某疾病类型在形质上所发生的病变性质的。比如血证,虚损不及者则是血证中的虚证,瘀滞太过者则是血证中的实证。再如水证,津液虚损者即为水虚证,水泛停饮者即水证中的实证。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把疾病按疾病类型可以分作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水证、血证、气证;那么按照疾病的性质呢,又可以分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虚证和实证。疾病类型与疾病性质之间又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说不同的疾病类型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人体上发作,而每一个疾病类型又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性质的体现,阴阳、寒热、虚实,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组合。那么这个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是经方的病理,它辨的就是病理,实际上这是经方对病理的一个诠释。

按照现代医学对病理的解释,所谓病理就是人体在外界的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某个器官发生了什么样的具体的病变,它是以人体对疾病的最基础的研究,然后来定义的。从这个事物的最基础的部分研究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这个定义也会在不断的变化更新。而传统医学,也是类似的发展过程,病因研究属于风寒暑湿燥火,观察人体出现的病理变化,最后也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病变位置,具体的病变的性质,这在方药中教授的著作《辨证论治七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方医学对病理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其他医学有着质的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整体观。它认为人患了病以后,不管它具体病变位置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具体病变是什么,就根据人体患了病以后,反映出来的症状,判断人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性质症状的疾病,这么一套辨证方法。假如这个患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在经方里边就认为,他是表证,有汗出的就是表虚证,无汗出的就是表实证。至于这个患者具体是什么样的病呢?也有可能是感冒,也有可能是胃炎,也有可能是某种皮肤病等等。他是具体哪一种疾病都没有关系,只要是他患病以后,反映出这样的一组近似的症状,或者说我们经过辨证,定义他是这样一种性质的疾病,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是表实证或者说是表虚证。有的患者可能表现出阴性的,有的可能表现出亢奋性的,阳性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一套辨证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可以作为经方应用的一个大纲,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指导思想。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就相当于一个书的目录,或者说相当于我们地理上的具体的省,市,县,这么一级一级的一个划分。那么,有了这个指导性的辨证体系以后,经方才能运用得准确无误。

1.桂枝汤

病理:表虚。

方解:桂枝3 芍药3 甘草2 生姜3 大枣5。

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解表剂,都是健胃的药。它治的是人体有些不足了,汗毛孔关不上了,体表又出现疾病。人体不足首先能量不足,能量的来源在哪?不就来自于肠胃嘛。这两味药既能改善肠胃的吸收功能,同时又把吸收的这些能量最大限度地给运送到体表,用来解表。这两味药应该说是桂枝汤的主药。甘草、大枣,这就是辅助剂了。像甘草、大枣呀,这都能辅助桂枝和生姜安中养液。像甘草和大枣改善的方面又比桂枝和生姜呢,补充了它们两个的不足,而且,这两个是典型的甜药,都有缓急的作用。剩下就是一味芍药,芍药跟血分关系比较大,严格的说是一个血分药。用它主要可以做什么呢?它能让人体改善促进人体合成某种营养的那种机能。

症状:恶风寒、头疼、汗出、项强、鼻鸣、干呕、口不渴、发热、时时发热、心烦、无汗、乏力、四肢困重、体痛、头微痛、心下满闷、腹气上冲,衄血。

舌质:淡(淡红、淡白、淡润、淡嫩)、红、暗(暗淡、暗红、紫暗)、瘀点、齿痕、胖舌。

舌苔:薄白、厚苔、腻苔、润苔、燥苔、苔色黄

脉象:浮缓、浮弱、浮虚、细、沉、弦、数、滑、濡。

现代疾病:太阳中风、自汗、发热、风寒湿痹、头身头痛、妊娠恶阻、妊娠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漏汗、经行感冒、痛经、绝经前后诸证、遗精、癫、心悸、肩肿、股肿、直疝、小儿腹泻、痢疾、麻疹、风疹、丹毒、痒证、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眼睑下垂。

2.桂枝加葛根汤

病理:表虚

方解:葛根4 芍药2 生姜3 甘草2 大枣5 桂枝2。

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加了葛根一味药,加了四两葛根。它已经不是桂枝汤的原方了,桂枝量减少了一两,成了二两。那么我们从这儿能看出什么?能看出古人用药非常得严谨。加了葛根以后,葛根本身也是解表药,解表的力量强了,把其他解表的药就相应减少了一点用量。

那么这个方剂,实际上桂枝汤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尽管桂枝有一点量上的变化,但是没有质的差异,那么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葛根。那么实际上我们理解这个方剂的话,葛根就是一味很重要的药,葛根这味药,是一味寒性的解表药,它有治疗热性下利的功能,而且它有改善人体后背部和后颈部的机能的特征。那么另外呢,葛根对人体体表神经方面的一些疾病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症状:项背强痛、面部麻痹、汗出、发热、恶风寒、头痛。

舌质:淡、淡红。

舌苔:薄白、白苔、润滑、少苔、黄苔。

脉象:浮缓、沉迟。

现代疾病: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病、关节疼痛、肩周炎、肌肉劳损、跌打损伤、半身麻木、面部偏侧浮肿、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僵人综合症、慢性多发性肌炎、特发性震颤、荨麻疹、风疹、头痛、眩晕、目斜视、肩凝症、落枕、胃痛、痢疾初期、急性肠炎、流感、胃肠型感冒、高血压、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神经官能症、抽搐、多发性脑动脉硬化、破伤风等。

3.桂枝加附子汤

病理:阴性表虚里寒里虚。

方解:桂枝3 芍药3 甘草3 生姜3 大枣5 附子1。

这个方剂呢,就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多了一味附子。附子是一味温性的,有亢奋作用的药。它对的病理呢,就是阴证,就是人的机能偏于沉衰,或者一部分机能偏于沉衰,用附子都有好处,它都可以治。而且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方剂里边明显能看出来,用附子并不特别的合适,但是,要的就是附子振兴机能的这种作用。比如说肾气丸,这个肾气丸八味药里边,后世把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改成六味地黄丸了,那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寒凉的药。但是,肾气丸对的就是一种虚热证,又虚又热,又有血虚又有血瘀还有停饮,是这样的一种病理状态。但是他有热,这个热你要说桂枝和附子用到里边不太合适,但是,就是因为机能沉衰的厉害。机能沉衰到什么程度啊?喝了水以后下焦都控制不了,喝多少尿多少,或者说他就感觉到小腹麻木不仁,那都沉衰得就挺厉害的,所以说离了附子桂枝解决不了。怎么办呢?还得用。但是,这两味药又特别偏于温,那么,就减少用量,用量都比较少。

症状:汗出、恶风寒、肢体冷、神疲体倦、面色不华、发热、纳呆少食、头痛、身疼痛、小便不利、肢体拘挛、心悸。

舌质:红、淡红、淡、淡胖。

舌苔:薄白、白腻、白滑、水滑、滑润。

脉象:沉细无力、浮缓、沉弱、浮紧无力、迟弱无力。

现代疾病:西医诊断: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室性早搏、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型感冒、流感、风湿性关节炎、周期性发热、坐骨神经痛、脑出血、麻疹、小儿虚脱、小儿麻痹症、肌肉挛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漏汗证、阳虚自汗证、太少两感漏汗症、太少两感证、阳虚浮肿证、半身多汗症、半身闭汗证、过汗伤阳、阳虚致痉、产后漏汗、产后恶风、乳漏、经少带多、盗汗、冬季腰痛症、太阳风湿、四肢微急、十指疼痛、风寒咳嗽、半身不遂、痿证、发热。

4.桂枝去芍药汤

病理:表虚气实。

方解:桂枝3 甘草2 生姜3 大枣5。

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的原方去掉了芍药。大家看一看芍药的应用,咱们就看方剂就行了,一个是四逆散,再一个是大柴胡汤,另外一个呢是桂枝加芍药汤,这些方剂啊我们明显能看出来都是含有芍药的,都具有一些腹部满或者实或者痛的这一类的症状。但是这个桂枝去芍药汤证呢,恰恰跟那些个方剂的方证啊,在腹部的症状正好相反。这是一个虚证,啊,因为下了以后,没有变成其他的证,而造成里虚了。但这个里虚以后,里虚呢它没有其他的变证。你比如说啊要如果说大便溏泻了,或者说是出现腹痛了,或者说是等等的出现有其他的变证,如果有其他的变证的话,这个方剂恐怕也就不好用了。它没有出现其他的变证,但是呢腹部没有气冲的感觉,就是说已经有里虚了。可是呢胸部还有胸满,这个胸满就是因为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时候呢为了保证疗效,就把芍药给去掉了。那么假设说,我们让他服桂枝汤原方行不行?我想啊,要如果说服桂枝汤原方的话,也许多服上几天,也可能能好,但是呢这个治愈的周期会加长。

另外呢,这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时候如果加上芍药以后啊,芍药和腹证有点不对路,相反。所以说呢,芍药在这个地方会进一步地使里虚的状态更加加重。轻了它会影响治疗效果,严重了它可能就造成无效或者说再造成其他的变证。

症状:胸满、恶风寒、汗出、发热。

舌质:淡、胖。

舌苔:白、滑、腻。

脉象:沉、细、弦、迟、虚。

现代疾病:西医诊断:胃下垂、支气管哮喘伴发肺心病。中医诊断:呃逆、水肿、咳嗽、呕吐、哮喘、痞证、痹症、心悸、鼓胀、心痹、胁痛。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病理:阴性表虚里寒里虚。

方解:桂枝3 甘草2 生姜3 大枣5附子1。

症状:胸满、恶寒、汗出。

舌质:淡。

舌苔:白、黄、腻、滑润、薄。

脉象:浮、弦、沉、缓、迟、数。

现代疾病:产后痹痛、伤寒漏汗。

6.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理:表虚表实。

方解:桂枝5 芍药3 生姜3 甘草3 麻黄3 大枣5杏仁3。

症状:瘙痒、发热、恶寒、丘疹、头痛、无汗。

舌质:淡、淡红、紫。

舌苔:薄白、薄黄、白、少苔。

脉象:浮缓、浮数、浮紧。

现代疾病:皮肤瘙痒、感冒、风疹、产后发热、疟疾、水痘、荨麻疹、湿疹、扁桃体炎。

7.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理:表虚表实。

8.白虎加人参汤

病理:里热水虚。

方解:知母6 石膏16 甘草2 人参3 粳米7。

这个方剂就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了三两人参。那么白虎汤里边,知母和石膏都是去热解烦的药;甘草在这个地方,因为白虎汤里边就有的,它呢起到一个缓急迫的作用;这个粳米在这儿,实际上粳米的量还不小呢,因为粳米这个东西它是按升的,它是六合,这六合呢,应该是半升还要多一些,粳米呢,比重还挺大的,这个重量应该在g以上,g以上的话也将近8两,不到8两的样子,所以说他用的量很大。那么粳米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起到健胃生津的作用。但是这个粳米,你看后世有的人就说用山药来代替粳米,那么行不行?我也试过,行。但是还有一个事儿,如果这个人真正热得很厉害的话,像那种热的人差不多都出现昏迷的这种情况,真正是属于里热那种,事实上还是粳米要好一些。为什么?因为粳米是寒性的,那么山药呢,反倒是偏温性。但是它们呢,都能起到一个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具体到白虎加人参汤,这个人参这一味药,这个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它就是白虎汤证的基础加上人参,那么这个人参在这个地方,它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改善胃对水分的吸收。那个白虎加人参汤有一个特点就是渴欲饮水数升,但是喝了以后为什么渴欲饮水数升?就是他老想喝,喝了以后他还渴。那么为什么会渴?一方面是人体这个里热严重,过于亢奋,再一个就是这个胃对水分的吸收功能不好。他不能很好地把这个水分就转化成人体有用的那些体液。人参就有这种作用。咱把这个人参跟白术比较一下:白术呢,也是胃对水分吸收的不好,但是它这水分在胃里边停的,这个停饮,这个时候你喝白术这类的药,它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人喝下去水以后,它未必在胃这个地方停着,但是呢,人体还是缺少津液。这个时候就是说这个胃功能,有效的转化水分的这个效率太低了,这方面的功能不好,人参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说人参是增加津液的。那么,你看那个白术呢,它是祛水的,但是,它们都能改善胃的功能。如果胃里边如果没有停水,你要是吃那个白术的话,反倒是不好。另外说,如果胃在吸收水分的这一方面,没有这方面的缺陷,甚至它没有这种虚弱的这种状态,甚至偏于实,你要是吃人参的话也不好。所以说大柴胡里边就没有人参啊,小柴胡里边有是虚证,但是,大柴胡汤是实证了。

症状:发热、口渴欲饮,饮后口渴不得解、汗出、烦躁、背微恶寒、小便黄赤、尿频量多、头痛、呕吐、四肢厥逆、神昏谵语、失眠、食少纳呆、腹满。

舌质:燥、干、生芒刺、少津、红。

舌苔:黄、燥、白。

脉象:洪大有力、洪数、数。

现代疾病:糖尿病、流感、败血症、湿疹、流行性肝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血压、斑疹伤寒、日光病、鼻炎、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热射病、脑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皮肤瘙痒、皮肤充血、肾炎、胆囊炎、夜尿症、急性食道炎、急性胃炎、急性痢疾、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炎。

9.桂枝二越婢一汤

病理:表虚表实。

方解:桂枝3 芍药3 麻黄3 甘草3 大枣3 生姜6石膏4。

症状:汗出、关节肿痛、恶寒、头疼、口渴、发热。

舌质:舌质淡。

舌苔:薄黄而滑。

脉象:数、紧、浮、滑、缓。

现代疾病:感冒、流感、水肿、关节痛(也就是说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病理:表虚水实。

方解:芍药3 甘草2 生姜3 白术3 茯苓3 大枣5。

茯苓、白术这两味药都能改善胃中停饮的这种情况,当然它们还有各自的另外的作用。比如说白术还可以治疗一些因为体表停饮造成的痹症。所以说每一味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功能,但是在这个方剂里边,这两味药主要就是用来改善胃中停饮的这么一个功能。因为停饮是主要问题,有停饮的时候你单独解表就不管用了。

症状:心下胀满、头项强痛、心下疼痛(心下都是胃这个部位了)、小便不利、恶寒、发热。舌苔:白苔、滑、腻、厚、偏干。

脉象:弦、沉、浮、缓、紧。

现代疾病:胃肠型感冒、流感、癫痫。

11.甘草干姜汤

病理:里寒里虚水虚。

方解:甘草4 干姜2。

甘草的寒热倾向不是特别明显,有的书说它微寒,还有的书说它甘温、稍有点偏温,但是偏寒也好偏温也好,寒热倾向都不是特别地明显。甘草的作用有:1.补里虚。2.增加津液,因为甘草大量服用产生浮肿,也就说它对体液的增加有一定的好处。3.可以缓急迫,有一些急迫的症状,或者说一些药性比较猛烈的药物,常常会用到甘草来配伍。那么在这个方剂里边它主要就是补虚、增加津液。干姜呢,是一味温性的补中虚的药,是一个热药,它的健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症状:四肢厥逆、脘腹冷痛、眩晕、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腹泻、呕吐、喘促、少气懒言、纳呆食少、咳嗽、遗尿、恶心、咳痰稀而白成泡沫状、衄血、吐血、便血。

舌质:淡舌(淡嫩,淡胖,淡紫)、暗紫。

舌苔:白(白滑、白润、白腻、白干)、光剥无苔。

脉象:迟、沉、细。

现代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炎、肺不张、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子宫功能性出血、附件炎、鼻衄、自汗、厥逆、眩晕、鼻渊、劳淋、虚劳、遗尿。

12.芍药甘草汤

病理:里虚血虚。

方解:芍药3 甘草3。

芍药是一味偏于寒性的血分药,它有治疗因肌肉组织失养而发生的拘挛或是痉挛或是疼痛的特能。甘草呢补虚、增加津液。

症状:疼痛(腹痛、腿痛、腰痛、头痛、足跟痛、面部疼痛、上肢疼痛)、痉挛(下肢痉挛、全身抽搐、上肢痉挛、面部肌肉痉挛、腹肌痉挛、咽中痉挛)。

舌象:红、淡。

舌苔:薄、白、黄。

脉象:弦、细、数、沉、涩、微、濡,紧、缓、虚、弱、大、小、滑、迟、急、有力、无力。

现代疾病:腓肠肌痉挛、不安腿综合症、膈肌痉挛、胆绞痛、肾绞痛、尿道痉挛、乙状结肠痉挛、神经性血管痉挛、风湿性舞蹈病、癔症性抽搐、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脘痛、腹痛、痛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过敏性肠炎、肠粘连、慢性肝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结石、面部抽搐痉挛、脑中风后肢体痉挛、脊强直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平滑肌痉挛、血小板减少或过敏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肾出血、慢性肾盂肾炎、关节损伤、骨质增生、股骨头炎、腰扭伤、乳腺炎、睾丸酮性不孕症、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

13.调胃承气汤

病理:里热里实。

方解:芒硝6 甘草2 大黄4。

大黄主要功能就是去实,而且它这个去实呢挺有意思,它跟什么样的药配到一块,它去什么样的实。你包括如果跟细辛和附子配到一块的话,他还可以去寒实。尽管他自己是一个寒性药,那么它要跟温药配伍的话,它可以驱寒。在经方里边大部分都是用它来驱里实热。那么芒硝呢,也是一个寒性的去实的药。但是呢,芒硝的作用主要局限到一个消化道。一些驱淤血的药里边,常常会见到大黄,但是这一类药里边肯定你见不到芒硝。不是它没有那个作用,它主要是作用于消化道。那么甘草在这呢,就主要的起到一个缓急补中的作用。

这三味药合到一块呢,理论上说是去里实热。但是这个方剂的重点是去里热。但是它能不能去实?也能。但是去实的作用相对于大小承气汤的话,它就不及大小承气汤。咱们可以做个鉴别,小承气汤主要是治里实,也治里热,但偏重于去实;大承气汤呢,是实热皆去,但它是一个峻剂,就是一个很重的一个方剂,既去实也去热,里实里热都很重。而调胃承气汤啊,也去里实热,但是偏重于去里热。

症状:便秘、发热、腹部硬满、小便短赤、烦躁、口渴。

舌质:红、绛红、淡红、胖大。

舌苔:黄燥、黄腻、苔干、薄黄、厚腻、薄黄腻、黄。

脉象:滑数、沉实、弦数、洪数、沉微。

现代疾病:急性胰腺炎、黏连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乙型脑炎、败血症、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软疣、糖尿病、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细菌性痢疾、结肠炎、荨麻疹、慢性肾炎、正副伤寒、急性肝炎、肺炎、脑血管意外、阑尾炎、结膜炎、角膜炎、咽喉炎、口腔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鉴别:调胃承气汤证与栀子豉汤证从病理上来看啊,它们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栀子豉汤证,是以阳性的半表半里虚热证为主,它有时候也会存在里热,但是里热证绝对是次要的;而调胃承气汤证呢,是以阳性的里实热证为主要的,当然它是以热证为主要的,基本上没有半表半里热证,或者如果要是有的话,也在其次。而在实际临床当中,他这个表现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这儿呢,我把临床统计资料做了一个对比,这两个方证有许多症状啊,因为在病理上比较接近,所以说有许多症状,症状反应比较接近。但是,也各有各自的明显的症状特征。你比如说:调胃承气汤证,它是以便秘、烦躁和腹部硬满为典型的症状反应的;但是这个栀子豉汤证呢,它是以心烦失眠,胸中痞闷,心中懊恼,以这一类的症状为典型症状反应的。这是从字面上分析,如果说在临床当中,那么这两个方证在病理上,属于一虚一实。所以说在辨证上,并不是说特别困难。你比如说:栀子豉汤证啊,常常会有误汗呀,或者说误下呀,或者说是有其他的导致人体虚弱这样的原因,或者说人体他本来就比较虚,常有这方面的原因出现热证。而且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具体到方证,比如:像栀子豉汤证,常常会觉得食道或者说胸里边有热辣辣的感觉啊,一种像说是喝了炸的那个酱一样,总是说他的不适的部位,集中在胸部的机会比较多。所以说跟那个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会表现为胃部,肠胃部的一些症状。这个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

14.四逆汤

病理:阴性里寒里虚。

方解:炙甘草4 干姜3 生附子3。

四逆汤实际上就是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附子生用,也就是说人体整体已经陷于阴证,陷于沉衰的这么一种情况。附子可以振兴人体机能。

症状:四肢厥逆、腹痛、胃寒喜热、神疲、面色苍白、腹泻与呕吐、发热、小便清长、头晕、周身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昏(近似休克)、短气、头痛、便秘、面色晦暗、心悸、汗出。

舌象:淡嫩、淡舌有瘀点、红舌、紫暗、暗淡、镜面舌。

舌苔:润泽舌苔、薄白、白厚腻、滑而青、无苔或者少苔、少薄、黄。

脉象:沉、迟、细、弦、微、紧、浮、缓、弱。

现代疾病呢:麻疹、肺炎、感冒、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心肌炎、心脏骤停、风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痢疾、重症黄疸型肝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咽痛、口疮、鼻衄、休克、疟疾。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