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中地区有很多娘娘庙,供奉着大娘娘(盘龙山大dai乙元君)、二娘娘(左龙山二大dai元君)、三娘娘娘(全名:凤凰山三大dai元君)和四娘娘(全名:剪金山四大dai元君)女性神象。其中信奉四娘娘的地域最辽阔。以定西、白银二市为核心,辐射天水、平凉、陇南及陕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二娘娘和三娘娘以陇西县福星镇为核心,不过大娘娘、四娘娘和二、三娘娘在福星的雷庙和字庙都有神位。
二娘娘的来历:相传在很久以前,陇西通安驿镇的栾家川出了个美丽俊俏的姑娘,在姊妹中排行第二,人缘很好,人们都亲昵地称她二妹二妹自懂事后,就喜欢拧麻绳,不管走到那里或遇到什么事,她手中拧麻绳的活计从不丢手。日积月累,拧的麻绳已经有好大一捆了。可是,她还是日夜不停地拧。当她二八芳龄的那年,婆家要娶她过门。可二妹压根儿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她更加不分昼夜地拧麻绳,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到娶亲的那天,迎亲的花轿在门前等呀等,就是不见二妹出来。爹妈以为女儿还在梳妆打扮,便到住房去看,却不见人影。只见二妹所拧的麻绳一头从椽花眼穿出去了,一个滚圆的绳团在炕上飞快地绽动着。忙乱中忽有个老人惊喊:二妹逃跑了!于是众人循着绳索追赶。二妹拉着麻绳飞快地朝着她向往自由的目的地奔跑。当她回头看时,人们快要追上了,眼泪顿时象断了线的珍珠,刷刷洒落。但她心中却很明白:只要奔到那里,就能……她鼓足勇气,奋力朝前跑。突然,绳子绷紧了!再也拉不动了。她明白,绳子一定是都绽完了。可离她向往的那座房子还有十几步远。眼看追赶的人越来越近,她心里一横,掏出自己的肠子,把一头续在绳子上,一头捏在手中,三步并作两步,终于赶到了那座房子。赶来的人一看到眼前的情景,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爹妈痛哭不已,而二妹却安祥地坐在屋里,永远离开了人世。据说首先成神后在陇西柯寨乡庙儿湾村(此地名估计就是因此庙而来)踩下地方修起了庙供奉二娘娘。现在在福星镇雷庙和字庙都有她的歇马店。在娘家陇西县通安驿镇栾家川的二娘娘庙内,塑着一位肠子翻在肚外的俊俏姑娘,就是二妹,人们尊称为二娘娘,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是她的圣诞,栾家川是她的娘家,每年过生日时庙里主事的人都会去请娘家人的。三娘娘传说,又称三娘娘圣母三代元君,传说南宋壬申年八月十五,她的舅舅家在渭阳乡。三娘娘从小天资聪慧,相貌秀丽,倾心道法,向往神仙修炼之道。以捻麻线而悟仙道,捻线昼夜不停,发愿修炼成仙。三娘娘长大成人,十六岁时,婆家选择了吉日迎娶三娘娘,花轿抬到门口,三娘娘突然跳出门外,拖着麻线就跑。母亲一看,急忙拿了一根拨火棍去追,嫂子见了,顺手拿起一个洗锅的笤刷子也去追,她们气急败坏,都想把她追回来。三娘娘在前边跑,母亲和嫂子在后边拼命追。跑到金山村南山顶的庙儿沟庙儿泉时,麻线拉到了头,这时,天空突然雷雨大作,三娘娘脱去外衣,钻进泉中,以泉水洗身,而后坐化成仙。母亲和嫂子赶到泉边时,忽然雨过天晴,一道彩虹从泉中伸向天际,母亲和嫂子明明看到三娘娘跑到了泉边,但瞬息之间就不见了,又见天空种种灵异之像,怀疑是神,就对着泉水说:“你若是神,我将拨火棍插在地上,你叫它发芽。”嫂子说:“你若是神,我把笤刷子插在墙上,你叫它长出谷穗。”这时,神奇的现象发生了,火棍发芽,笤刷子真长出了谷穗。母亲万般无奈,生气地说:“是神也罢,反正你以出嫁”。后来在陇西凤凰山大庙落成,三娘娘保佑地方颇为有灵,有祈雨、驱灾护佑等神异功能。据说,匪徒来金山抢劫,百姓到鲁班山中躲避,有人看见山堡上红光四射,有一神女走来走去,贼人被赶走。经历了这次劫难,人们更加相信三娘娘,尊她为三代元君。更有人传说,有一年,伏羌县大旱,草木凋零,禾苗枯萎,百姓流亡,饿殍遍地。时任巩昌府首阳县令是一位四川人,他应百姓的请求,把全县寺观的神灵集中到县城,命它们一一显灵降雨。可是众神皆不能显灵,于是,县令一一抽打鞭笞。轮到了三娘娘显灵降雨时,天空依然烈日炎炎,没有半点降雨迹象,县令正准备打她,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县令高兴异常,连忙手端香盘,出西门,到鲁班山下接雨。待行香化表后,大雨倾盆而下。雨过天晴,县令遂将官印在三娘娘像的胸前按了一下,他想既然三娘娘这样灵验,我何不把她带回四川老家去?后来,陇西一商人到四川经商,夜里,梦见三娘娘对他说:“蒋脚户,我被县令带到四川峨眉山,迷失方向,不能回到家乡。我现在要回去,借你一匹马。回去时,你千万不要在它身上驮重东西。回去后,你在柯寨落户,我让你发家,骡马增到十二匹。”他从梦中醒来,心里想着这个奇怪的梦,再也不能入睡。第二天,他收拾行李,准备了一匹精壮的马,没有驮任何东西,一路上,却见这匹马满身是汗,就像驮着很重的东西。三娘娘就这样回到了故乡。王金鎏果然发了,一圏骡子,一圏马,早上起来到渭河吟骡子喝水时,前面在渭河边喝水后面的还在圏了!双双配成队……人们就以后叫他为金鎏二!到后面三娘娘过山时,有一只鸟到半夜叫到:娘娘要过山请让路!叫了好几个夜晚,金鎏儿没管也没有当回事!结果在三天之后的晚上凌晨,三娘娘的骄子与龙凤旗所有的东西从空中过去了,山也塌了,把金鎏二与所有的马全埋在了山下,几十年后还能听到马叫声。
四娘娘的来历
定西市陇西县宏伟乡和安定区宁远、李家堡二镇交界处有一座剪金山,山上有一座四娘娘庙。其庙址原来并不是当今所在地,而在相邻的今安定区宁远镇王坪村阳屲山上的四姑湾。民间有一个传说:安定区东南部的蟾姆山(安定、通渭、陇西三区县交界处。为东河、牛谷河、大河分水岭。因主峰形似蟾姆,又为当地民间神话中蛤蟆神的道场,故名。又名禅牧山,牛营大山,山势平缓,山坡上覆黄土,多滑坡,属温带半干早气候区,山坡早年为牧场,现多辟为农田。)下有一郑姓人家的第四个女儿出生了。此女面目娇俏,琳珑剔透。稍长,见人爱人,乐善好施。人们就叫她“郑家四姑娘”。她非常崇拜刚强、善良、友爱的女神——泾川回山瑶池边的西王母,每日在家跪拜。有一天西王母从回山登大鸟之翼,去与东王公会面。经过蟾姆山,但见四面山坡绿草茵茵,山涧清水潺潺,牛羊撒欢,山花烂漫。突然一阵清脆的女高音传来响遏行云,何人的歌声如此美妙?即使和自己瑶池会上仙女的歌声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连自己驾的鲲鹏大鸟也陶醉忘飞了。真实此曲只应人间有,仙界哪得几回闻啊!往下一看,原来是一位姑娘正在抱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绵羊在花草丛中边走边唱:“三月里来三月三(呀),桃花盛开杏花红(呀)(哎嗨呀)。采花的蜜蜂你就花心上站(呀),(那哈一呀嗨)……”看这姑娘的情态,感觉似曾相识。掐指一算,原来这位姑娘与自己有份师徒情缘。返回王母宫后派自己的使者、黄帝的老师九天玄女去蟾姆牧场教她修仙之法。她,就是郑家四姑娘。渐渐地首先是她的父母,后来村里的人都发现她变了。变得好清静了,同时也更喜欢助人为乐了。同时还有了一个令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行为:一有闲暇就拧五色麻绳。转眼间郑家四姑娘二十岁的生日悄悄地到来了,十年前定的娃娃情,婆家已经催了四年了。可她死活不肯出嫁,近四年来她拧的麻绳已经长到足以接到南天门了。近四年来婆家和父兄逼婚的情形越来越急迫。她知道那一刻就要来临了,忙着做各种准备工作。生日后又过了十天,婆家又派人来商量四姑娘的婚事来了。四姑娘的父兄已答应了对方选择的吉期。数十日后到了吉期前的最后一天。十几天来家人什么活都不让她干,她也不肯声,只是在自己的闺房里不分昼夜地拧着五色麻绳。这天一大早四姑娘手里拿着五色麻绳走出闺房,声称要去蟾姆山放羊。哥哥不让她去。只见妹妹将手轻轻一抛,那手中的五色麻绳恰似离弦的响箭射向九霄云外。顷刻间,天空出现了一朵五彩祥云,妹妹站在云端,飘然而去。哥哥慌了,骑马追赶。这样,妹妹在天空中飞,哥哥在地面上跑,兄妹俩先后到了前述宁远镇王坪村的阳屲山上,妹妹说“哥你回去吧,回去就把我的婚退了。这儿才是我落脚之处,我哪儿也不去,谁也别想让我离开这里。”哥哥听说,大怒,上前捉拿,只见妹妹用手一指,刹那间哥哥眼前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他慌了,立刻醒悟妹妹已不是凡人了。忙说“如果妹妹能让哥的眼睛明亮,哥回去和父母商量,不但给你退婚,并倾全家之力,在这里为妹妹修一间供妹妹继续修炼的庙宇。”话刚一说完,眼睛立刻就明亮了。不久阳屲山上的一眼泉水旁出现了一座寺庙,人们管它叫“清泉寺”,寺庙里修行的就是郑家四姑娘。时间一久,人们省了“郑家”二字,统称“四姑娘”,简称“四姑”。寺庙所处的湾叫“四姑湾”。寺庙下面有一平坦地势,约定俗成为“寺下川”。此后,四娘娘一直保佑着当地一方平安。老百姓对她顶礼膜拜。庙里有一本《陇西剪金山祖庙签簿》,其序云:“四元君出世于雪花之世,登殿于祥符之年。”所谓“雪花之世”指远古时代,语出《老母三元救生归原真经》之“雪花飘飘生,生生朝世灵”句。“祥符之年”为北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年—年)。据《宋史·本纪第七》:“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祥符年间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官方主修的韵书《广韵》及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册府元龟》成书。另外军事家狄青、杨延昭,理学家邵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政治家天文学家刘羲叟,政治家吕蒙正及后来的仁宗皇帝均出生于这一时期。如此算来四娘娘在甘肃陇中一带被供奉的时间最迟为北宋真宗祥符年间,距今已有年历史了。后来由于世事沧桑,年久失修,寺庙破败不堪。据传某天夜里当地一位姓董的富人梦见一人向他借牛,说是建庙用。第二天佛晓他去牵牛犁地,发现牛大汗淋漓,突然想到昨夜的梦,大吃一惊,忙到四娘娘庙上去看,只见一片断垣残壁,砖瓦椽檩不翼而飞。忙带村邻们四处查寻,发现建庙材料全都集中在距原址不远的奭家岔山上(今属陇西宏伟,当时都属今安定区)。原来是自家的牛一夜之间运来的!于是他和信士们集资在这里为心目中的偶像修建了一座崭新的庙宇,并称之为四娘娘庙,即剪金山祖庙。神庙的建筑基本上以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为主,砖木结构,青砖蓝瓦,圆木为柱,漆红油彩,托举华盖,顶部起脊卧阁,四角飞檐高翘,配以雕刻和蓝砖烧制的龙、羊等图形,古朴典雅、庄重含蓄。大殿里供奉四娘娘和盖国爷(将军爷)的神位。对当地百姓来说,敬四娘娘成了他们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供奉方便,很多地方还为她修建了歇马店(相当于皇帝的行宫)。原先寺庙里有一座大锺,为明朝正统年(公元——)铸造,说明剪金山寺庙建成迄今已有近多年的历史了。可惜该锺大跃进时被砸碎炼钢了。寺庙里还有两棵大白杨树,每棵树干需要六人合抱,才能围住。就当地的干旱条件,没有五、六百年是长不成如此大树的。其中一棵在年被砍下做了40套课桌凳。另一棵尚存,当为镇山之宝。此庙文革期间拆掉建了学校(即今陇西县金山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依原样进行了重建。甘肃陇中地区有两座剪金山。一座是白银市四龙剪金山,另一座是定西市宏伟剪金山。两处剪金山都有寺庙,庙里主殿供奉的都是四娘娘。定西剪金山由“剪胫山”而来。蟾姆山原名禅牧山,即封为放牧的山。相传山里有一只蟾蜍采天地之灵气,摄日月之精华修行万年,终有道行。但他道行虽深,却品行不端。专以祸害百姓为能事,被当地百姓称为邪神。他规定老百姓每月都要供给牛羊果品。要是那个地方供不及时,就马上让那里出现灭顶之灾。自从四娘娘成道后乐善好施,解民于倒悬。甘肃省陇中地区位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其东、南两面都有秦岭等大山阻挡,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而西、北两面则地形开阔,途经蒙新高原的西伯利亚干冷空气从河西走廊直贯无阻,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气候干燥。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准定常的东亚大槽其后部之下沉气流构成了本地冬春干旱的大环流背景,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由于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一个气候上的反气旋环流,定西地区正处在反气旋的下沉气流之中,降水天气系统常受其影响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也是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其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重。每年4—9月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灾出现,往往对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当地百姓敬神的最大动机是期盼神灵保佑每年风调雨顺。哪座庙里的神灵能在干旱时节降下甘霖,就会受到老百姓就信仰和膜拜。反之亦然。据说四娘娘很灵验,常常施以甘霖。所以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仰。庙里香火不断,供品如山。而蟾蜍庙里冷冷清清,日渐荒凉。蟾蜍神恼羞成怒,决心和四娘娘一决高下。双方就在剪金山斗起了法,蟾蜍神跳跃着要降冰雹,四娘娘驾彩云要施甘霖。互相阻挠对方。你来我往,斗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回合,四娘娘将五色麻绳在手中一晃,化为一把金灿灿的剪刀,朝蟾蜍神的后左胫奋力一剪,蟾蜍神功力顿减,跌落山头,落荒而逃。此后人们管被剪胫后的蟾蜍神叫跛蛤蟆,管四娘娘庙所在的山叫剪胫山。又因“胫”“金”谐音(陇中地区前后鼻音不分),且“金”为五行之一,货币之首,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就将“剪胫山”写成了“剪金山”。白银也有个剪金山又名百花山,今白银市靖远县(原属定西地区)四龙镇北15公里、距白银市区40公里处。山的周围都是万仞石崖,峰峦巍峨,紫气缭绕,盘山有羊肠小道,可通山顶庙宇。走羊肠小道约二里,从山腰正面开始有“天梯”,共三百六十二个用石块砌成的台阶,是通向庙宇的捷径。因“天梯”扶摇直上,一般不敢回首,胆小的人都是绕走羊肠小道。百花山之所以又称剪金山有三种说法,一说形似剪刀。二传四大元君有一把神剪刀,为镇山之宝,能够为民除害,逢凶化吉,赐福众生。三传山下盛产黄金,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在山里掏金子,故名“拣金山”。山状呈三角形,顶端有庙宇,远眺呈“品”字形。庙里有个刘老道,常年修行供香火。深秋的一天夜里,刘老道梦见“四圣母”对他说:“这山底下有金矿,你找白公鸡一只,渡到三百六十五天,就可成为神鸡,那时它可提起大山,会帮你把金子都取出来,你只用少量的整修庙宇、备供香火外,剩余部分都分给贫苦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另外,你在大山正面修一条直通庙宇的‘天梯’。你要记住,从你渡鸡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修一台,但不能间断,当神鸡渡成时,天梯也就修成了,神鸡就帮你取金子”。第二天一早,刘老道供毕香火,胡乱吃了些东西,就下山到附近村子,找了一只白毛大公鸡。回山后,作好一切准备,从第三天开始,一边渡鸡,一边砌“天梯”,每天修一个台阶(均一尺余宽,二尺长),每天都念咒渡鸡,两件大事从不中断。到三百六十二天(再有三天一切都就成功),即九月九日,这天下午,刘老道正在砌台阶,忽然白公鸡惊叫着轰雷般的一声巨响飞了起来,老道即慌慌张张地跑去看时,竟是一只大狐狸,还在追扑着已经飞起的公鸡。白公鸡绕山顶上空飞了三圈,石山被提起来,只见下边金光回射,耀眼夺目。霎时,又被合拢,白公鸡口吐鲜血,堕落于山腰。原来是咒渡时限未满,它被挣死了,连刘老道也忧累成疾,不日而亡。从此,人们把“拣金山”叫“见金山”。以后又误叫成“剪金山”,而“天梯”迄今还是三百六十二个台阶。人们把刘老道掩埋在“天梯”对岸山腰间(今还在),在坟顶修一座塔,并在山脚下修建庙宇和戏台。三说书生崔文瑞在百花山下耕读砍柴为生。有一天,天气晴朗,他便上山去砍柴。恰逢四姑娘从天上路过,眺望百花山,主峰巍峨,紫气氤氲,周边五座山峰环绕。山上万木葱茏,百花争妍,鸟鸣翠绿;山下,黄河巨龙,从西向东,波光熠熠,舒缓而行。两岸沃野,碧波万顷,麦浪飘香,鱼肥果美,真乃丰裕富庶之地也。四仙姑心中甚喜,于是扮做村姑在百花山上驻足漫步,巧遇砍柴的崔文瑞,俩人寒暄交谈后,看到崔文瑞相貌英俊,谈吐文雅,勤奋善良,便生爱慕之情。于是羡慕人间幸福生活,私自下凡,嫁与崔文瑞,男耕女织,郎读妻伴,琴瑟和谐。不料,好景不长,消息走漏,天庭震怒,玉帝传旨,硬是将一对鸳鸯拆散。四仙姑留恋人间,整日以泪洗面,泪水每每化做甘霖,滋润着山川大地和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使百花山一带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当地老百姓感念四仙姑的大慈大恩,遂建庙塑身,尊为圣母,香火不断。据确切记载,山上的寺庙群,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年),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年)两次维修扩建,文革被毁,后又重建。两种传说,笔者觉得定西的传说更原始。白银的传说显然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从建庙年代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定西建庙时间在北宋祥符年间(—年),白银建庙时间在北宋天圣年间(—年)当然,不管是白银,还是定西,虔诚善良的百姓们都认为四娘娘很灵验:为他们都指点过迷津,开启过愚顽,消弭过灾难,慰藉过心灵。所以他们对她无比信赖,顶礼膜拜。为她开庙会,为她献牛羊,为他唱大戏,为她打大醮,为她烧香表。但凡神庙都开庙会,在时间的的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定西剪金山庙会是阴历三月初三,不知道剪金山庙会的日子是怎样形成传统而流传的,但从现实角度分析,阴历三月三,正是春播刚刚结束,料峭春寒已去,酷热暑夏未到。微风拂袖,浑身清爽;杨柳依依,心旷神怡。放眼望去:绿秧茵茵,庄家茁壮的长;桃杏花开,牛羊正在撒欢。离夏收尚有一段时间,农活较闲。加上在这样的季节办庙会,既可满足求神祈雨,拜神还愿的宗教情怀,又可以借此消闲,观看秦腔大戏,享受精神愉悦,还可以销售瓜果等农产品,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每逢剪金山庙会,人群熙攘,车水马龙;男女老幼,摩肩接踵;善男信女,烧香抽签;鼓乐协奏,戏曲悦目又悦耳;餐饮张隆,美味飘香;吆喊叫卖,不绝于声。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活动基本的出发点,而对大自然的敬畏,使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总是有不如愿。到寺庙祈福,不是祈求五谷丰登,就是祈求天将甘霖。生活贫困时,祈求神灵改变现状;生活富裕时,祈求永享康泰。总之,为了弥补精神的空虚,生活的缺憾,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想从敬奉神灵中找到慰藉和启迪。当然,其间不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传统。作为汉族的敬神并不像西方人具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信仰和情怀,其一切出发点都源自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但它所涌动的文化光芒和精神情操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