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贤庄位于我市西郊湛上、暴马、蒋村三村之中,是隋末唐初瓦岗农民起义军领袖单雄信的故地。《说唐》小说中山东好汉秦琼卖马、养病,李密庄上避难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单氏双雄溯源单通,字雄信,生于公元年,即北周大定一年,死于公元年,唐朝武德四年,时年41岁。雄信英年早陨,一生短暂。但他生之慷慨,死之壮烈。英雄早逝的一生,和二贤庄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虽然距今有余年,二贤庄周边的民众常常怀念这位草莽出身的农民起义首领,采取各种方式追思怀念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凡读过清朝初期褚人获所著的《隋唐演义》,史学家、文学家陈汝衡修订的《说唐》和马连登的评书《忠义响马传》的;看过京剧《锁五龙》《斩雄信》地方戏剧《秦琼卖马》人,都说单雄信祖籍是山西潞州天堂县西门外八里二贤庄。然而,稍有常识者难免提出如此疑问,既然以上小说、戏剧、曲艺都属文学艺术范畴,其中情节和人物居多虚构假设,焉能作为史证?不过,诸种迹象表明,无论体裁有别,著作年代各异,作者立场观点不同,但叙述单雄信住地却完全相同如出一辙。难道这些作者事先有约,还是抄袭雷同,否则就是偶然巧合。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作者不止一次下山东济南,赴省城太原,进文博单位,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方志史籍资料,调查当地情况,所得结果大相径庭。幸获单雄信的后代子孙,拿出珍藏的单氏族谱和单氏景字辈总序。序文清楚写明:单雄信一家祖居山东东昌府,即现在的东平县,因躲避隋朝追剿,北上太行山逃难来到潞州二贤庄定居。原来单通之父名叫单禹,大周时承袭文职,官拜北周护国将军,镇守东昌府。单禹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至死也不降服隋朝,被隋将李渊破城杀害。单家怕隋文帝株连无辜斩草除根,部将保夫人和两公子于乱军中出逃,一路逃难来到山西。除此家谱作为史证之外,还有发生在二贤庄的许多佐证。前些年大搞农建,庄下西侧挖掘出数百米长的围墙基础遗迹,说明这里有过不寻常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已70岁的原二仙庙住持和尚,法号少贤僧人,死前多次对他的下辈僧人交代,他幼年就听住持说这里是二贤庄无疑。三村群众中50岁以上的人,还清楚记得年潞安县盖大礼堂时,派人锯掉庄前的龙爪唐槐,当时四五人合抱的大树,据说锯树时被拴马铜环弄断了好几根锯条。因此,国内各省常有游客到此瞻仰二贤庄,节假日尤为络绎不绝。庄上的古碑、墙壁和柱石写满了来自山西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来此一游者的姓名。至于湛上村尚姓原是姓单,还有不少逃往师庄村的尚姓就是单氏的后人,这仅是传说而已,不足为凭。二贤庄一带还传说单家至死不投唐的故事,在山东东平和梁山县一带也有传闻。雄信尚在襁褓之时,其父单禹坚守东昌府,激战七天七夜,因救兵未到,单禹被李渊所杀,从此单李两家结下仇怨。雄信之兄单雄忠也是瓦岗义军首领之一,作战中不幸被隋将李世民战死(又传说被射死),单家李家又添新恨。雄信决心报父仇兄恨,誓与唐李朝廷势不两立。当旧日瓦岗兄弟,尤其是农民军多数将领投奔唐朝后,他坚决竖起反唐伐李的大旗,召集瓦岗残部,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带抵抗唐军。世民爱雄信侠义忠勇,是员虎将,多次派单雄信挚友劝降,都被单雄信拒绝,尉迟恭带兵剿灭单军于河南伏牛山。血战三天三夜,终因粮尽兵弱失败。雄信为保存残余弟兄,只身跳下万丈悬崖。以其壮烈的七尺之躯,谱写了一曲抗唐到底舍生取义的英雄赞歌。此后的年,即公元的唐僖宗乾符2年,曹州黄巢起义,帐下单兴、单明、单茂、单盛,因作战勇敢多次嘉奖,被称为“黄军四杰”。此系雄信十一世孙。虫部东二贤圣地由来西干,膨高提起潞州二贤庄,人们自然会讲起山东好汉秦琼穷困潦倒卖马二贤庄主单雄信的传奇故事。秦琼是山东历城县捕快班头,武艺高强,豪侠仗义,早就慕名潞州英雄单雄信。因到潞州押解犯人交差,他恰遇府官去省公干,同伴樊虎到泽州交差带走了全部银钱秦琼欠下南门外仁义客店一个月的银两,多次遭到店主奚落难堪。英雄长吁短叹,黄骠马也瘦得皮包骨头,悲愤交加竟一病缠身。为了还账返乡,不得已到二贤庄卖掉心爱的千里驹他见单府甲第连云,深宅大院,穿戴讲究。相比之下大有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之感,因此避而不认单雄信。后经魏征、王伯当引荐,两位慕名英雄紧握双手,喜泪双流。雄信为秦琼专门修养病楼,请名医精心治疗,饭食十分丰盛,数月后秦琼身体康复,黄骠马膘肥肉满,秦琼是孝子,尽管庄主待为上宾,但思念老母妻子心切,单员外金鞍银蹬备齐,又相赠潞绸潞酒等上党特产,从此两个人结下深情厚谊。但是不知者会问,此处为何叫二贤庄呢?原来单氏一家从山东东昌府来到潞州二贤庄定居时,雄信尚在襁褓之中,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单老夫人望子成龙,指望两位公子专心攻读,将来改换门庭出人头地,以免重蹈其父覆辙怎奈雄忠雄信不喜攻读,却爱耍枪使棒,雄信尤为体强身壮。单老夫人拜请名师教授武艺,单氏兄弟20岁左右武功学成那时,单家来山西还有些金银,置了房产土地,又擅长经营,生活倒也富裕。但是经不起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单家兄弟性情豪爽仗义,切齿痛恨贪官污吏,常好疏财利民,最好救济穷人,深得百姓爱戴。都把单家大员外二员外敬为二贤,所住的村庄改为二贤庄。不但潞州大有名声,就连河北河南也都知道兄弟俩的大名,江湖绿林中更有盛名。雄信、雄忠弟兄俩,心中铭记家仇国恨,把学会的武艺常常教习附近村民。还将二贤庄当作秣马厉兵招贤聚士的堡垒,操练兵马射箭于庄前阔地,运筹帷幄商谈大事于庭堂。就像《说唐》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魏征、徐懋公、王伯当、谢映登、秦琼等英雄豪杰常来庄上商谈大事。因此,二贤庄又名二贤寨。农民起义军的弟兄们又称此地是“小瓦岗”。后来雄信反唐失事,单家后人东逃西散南走北奔。二贤庄随之失去往日的雄风。千余年历史沧桑,风雷雨雪的自然侵害,使得庄院逐渐废弃,变为瓦砾一堆,因此到大清乾隆、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碑记上如此记述:“上党之西,古有二仙庙一所,……界于暴马上蒋村之中,此庙不知建于何代?…代远年湮,墙垣倾圮;三村社首村民见到栋宇摧残,庙貌暗淡,无不痛心疾首。他们动员乡民除募化外,三村按户捐资,两次重修二仙庙,方得延续到现在。有人自然会发问:二贤庄怎变为二仙庙?“二贤”与“二仙”其中奥妙何在?采访了那些古稀老人,他们认为,“老祖先修二仙庙,只不过借修二仙庙之名,行保护二贤庄之实。不这样躲不过官府追查。因为单雄信和二贤庄,在朝廷官家来说,就是响马贼头和窝赃地。”所以,二贤庄附近三村人民,用烧香磕头祭祀二仙奶奶之名,追思雄信雄忠的大恩大德。真正谙其“二仙”与“二贤”含意者,只有三村社首和下层知识分子。因此每逢祭祀,历年三村轮办二贤庄社事。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十九庙会上,第一台锣鼓大戏,唱得就是歌颂赞美单雄信的《秦琼卖马》,这种乡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从二贤庄到二仙庙,其间历时千余年,经过数十代。只是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生活日渐富裕并对精神文明要求倍加迫切的前提下,重建二贤庄才有了新的契机。后人重谱新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古寨附近的农民逐渐富裕起来,抢修二贤庄成为千家万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tz/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