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陶澍出山
第一节美丽的安化山区小镇
小淹是一座著名古镇,位于安化中部而稍北。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处处崇山峻岭,旷野蛮荒,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民称“梅山峒蛮”,土著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古梅山地域,秦汉属益阳县地。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年),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相通。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年),朝廷遣章淳收复梅山,始设安化县,隶属邵州,次年改隶潭州(今长沙),现属益阳市。县名沿用至今,已近千年。
陶澍认为,安化县虽开发较晚,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他在为邓显鹤《南村草堂诗抄序》中说“资水之发都梁也,芳风藻川,兰馨远馥。比出浦口,合夫夷,会云泉,千岩万壑,喷薄交输。礧而为七十二滩,邃而为四十八溪,泓而为二十四港。然后同声并力,以达于洞庭。在沅湘间,独为一派,居然别开门户者,其源既清,无浑流以入之,故能昌其气而沛乎莫御也。”小淹镇是安化一座著名的古镇。早在一万五千多年以前,小淹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和居住。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年),宋宁宗逝世,赵匡胤十世孙赵与莒(又名贵诚,赐名昀)在宰相史弥远的拥戴下继承皇位。时赵与莒居于湖南邵州,在赶赴京城杭州时,途经小淹,适值资江石门潭水涨,无法行船,被迫滞留,故名小淹。可见,小淹的命名,亦有八百年之久。
一、陶澍出生于小淹陶家溪
陶澍自称生于湖南资江之滨的安化县小淹镇,小淹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古镇。小淹是一座山区小镇。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属雪峰山北段,地处湖南中部偏北,资水中游。境内高山叠嶂,峰峦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63座,山地面积高达82%。山区生长各种林木,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小淹虽是处于资江之滨的小镇,却处于群山的怀抱之中。陶澍在《鸿雪因缘图记》一文中,叙述了小淹的地形地貌和山川形势:“陶子生长资江之滨,其山:大屏、桦香、石峰、香炉、紫云、芙蓉、乌云。稍西,神山、梅山。稍东,九冈、浮丘。其水:茱萸、石潭、善溪、伊水。与夫上游之七十二滩,下游之二十四港,皆岿峗磅礴,湍洄清冷,实宇宙之奥区,冠盖所不至,红尘所不入。”资江从西向东流,接纳山溪各水,横贯而去;境内高山相连,耸入云霄,青山一座接着一座,没有尽头。小淹就是在高山林海中的一小块盆地、一颗明珠。
小淹是一座美丽的小镇。小淹地处资江中游南岸,江面平静如镜,江水青彻碧绿。资水支流条,安化县境内就有40多条,小淹境内更有多条溪水注入资江。陶澍在《资江小淹宗祠记》中说:“茱萸江水西从新化苏溪关入境,包神山而东,滚滚数百里至案前,过滩头坪,逮小淹而潴平溪之水,自东南笏山麓,穿云裂石而来,环绕面前为玉带,以汇于资江,渊涵渟注为石门潭,过印心石,径梅子潭,南纳伊溪,北纳善溪,以入于益阳境。山环水抱,两岸石立如城门,而奇峰对峙,若华表然,岌立天外,为大江之锁钥。计自洞庭湖西南角逆流直上五百馀里,至是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门户峻开,豁然如泛武陵而入桃花之源也。山川之秀,灵气所钟,先人之神,实式凭之。”山山水水怀抱中的小淹,山青林秀,水涌鱼跃,天朗鸟鸣,气象万新。无不叫人心悦神摇,思念向往。
小淹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美丽的小镇,曾经有诗人写了《西江月?小淹古八景》词:
一、《淹市晴岚》:“古镇长街短笛,轻歌软语丝纨。也随风雨也随岚,行过青青石板。山放一轮红日,江流一叶幽兰。飘窗开向水中间,丽影依稀水面。”
二、《石峰雪霁》:“跌宕来于化外,崚嶒指向苍空。危岩两岸此为雄,不让他峰争耸。待到云堆雪积,难分水复山重。晴阳之下偶为虹,也是天庭遗梦。”
三、《萸江返照》:“此水源流何处,资江初号萸江。支流几许费猜详,或在高山可望。古渡归帆踌躇,西山宿鸟徜徉。千年渔火接残阳,照此滔滔景象。”
四、《藿水廻澜》:“四面群山若盖,前方藿草成滩。谁伸巨掌阻江干,听得惊涛呐喊。昨日穿峰过壑,而今蓄势兴澜。一朝挣脱此回环,不惧森森两岸。”
五、《香炉烟霭》:“早已声名远播,如今钟鼓难传。待凭栏处石撑天,不见香炉真面。古刹一堆灰烬,风来四处轻烟。飘飘落到白云边,绕住青峰流转。”
六、《石潭月印》:“此处一潭囚月,何时一脉归宗。青山亦入此浺瀜,竟使清流不动。即便奔腾而去,依然朗照当空。相知或在水神通,千里滔滔云梦。”
七、《笏山拱秀》:“几册临朝笔记,当时遗落前山。而今不再跪皇颜,换了青葱作冕。何必众峰拱秀,只需一柱为峦。算来顶上既青天,此去青天不远。”
八、《笔架凌霄》:“摆出君临架势,立成天地高岗。朝时横岭夜横窗,且置案头存放。已有清流如墨,不愁云汉无章。蘸来笔底略思量,隐约江山形状。”随着时间的流驶,有的景点已经不再存在,或者难于寻觅。而且展转传钞的诗词,其语句和用词也有些许变化。
小淹是陶澍的故乡,但陶澍出生于小淹的具体地方,目前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小淹对岸资江边的陶家湾,又称陶家溪;一是距小淹约八公里的石磅溪,又称石磅村(“磅”字又作“梆”、“螃”)。年我在《陶澍评传》中说:“大约是陶澍高祖时,举家迁居陶家湾,即陶澍出生之地。陶家湾在资江北岸,隔江与小淹镇相对”。陶澍的五世孙陶今在年出版的《我的先祖陶澍》一书中说:“陶澍在为其曾祖父写行述中说:‘世居安化一都之小淹陶家溪。’既是‘世居’,则从曾祖父以上的数代,就都是居住在陶家溪的了。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择地别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父亲兄弟三人分家时,陶澍已经十岁,那么,他出身在小淹陶家溪是无疑的了。至于石螃溪也有‘陶家老屋’则并不是陶澍这一支的居住地。”但是,安化文物所的杨建民先生却是另一种说法:“相传陶澍的父亲陶必铨与兄长陶必铧二人,原分居于石磅溪与陶家湾,两地相距十余华里。陶家湾前面是滔滔资江,是下河打鱼捕虾的好地方;而石磅溪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青水秀、飞禽走兽很多,是打猎的天然猎场。分居于陶家湾的陶必铧酷爱打猎,而陶必铨却喜欢在江河游泳钓鱼,且方便求学教书。于是兄弟俩一商量便高兴地换房换地,因而陶澍的出生地本是石磅溪。后人说是陶家湾,当然也不无道理,陶家湾本是陶澍童年生活的地方。”年陈蒲清教援在《陶澍传》一书中也说:“陶澍出生地有两说:一说出生石梆村,一说出生祖居陶家湾。当地人大多数倾向出生石梆村。”并认为是陶澍祖父陶寅亮分家后开始居住在石梆村,并说陶澍之父曾在“陶家湾物色了一块屋基,准备搬出山谷,但是由于家庭贫寒,没有财力修建屋。”故“陶澍在石梆村度过了童年,那里还有他放牛时休息的石洞。”
现在,我们仍然坚持《陶澍评传》的说法,这是因为:
第一,我们看陶澍自已的说法。
前引陶澍在《鸿雪因缘图记》一文中明明确表示:“陶子生长资江之滨”。请注意两个字:一是生长的“生”字,当指出生,和“长”字连用,则指出生和成长,即少年时期。二是“滨”字,字义为水边,靠近水的地方。总之,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陶澍出生和少年时期都在靠近资江的地方。石磅溪距资江约有16华里之远,当然不能说是“资江之滨”。同时《鸿雪因缘图记》一文所描绘的地理名称、山川形势,也是指小淹而非石磅溪。道光十六年(公元年),陶澍入京觐见道光皇帝,有一段对话:“蒙垂询所学及家世里居甚悉。臣对:‘幼学于父,住安化资水之滨。…臣所居资江乡之小淹,正在山峡处,原是益阳地,宋时割置安化县。只因不当孔道,冠盖罕经,故称僻壤。’上复问山水形势。臣对:‘资水流经臣里,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洑,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心,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上曰:‘尔居此石上乎?’臣对:‘臣居上游三里许,幼随臣父读书,结有书室,名曰印心石屋,即在此石之北岸。’”陶澍明确说自已的家乡在印心石上游约三里的小淹对河陶家湾。
这段对话收录在《陶澍全集》第六册《御书印心石屋恭纪》一文中,陶澍回答皇帝问话,只能讲真话。否则是要杀头的;而且对自己的出身地,也没有作假的必要。又如,陶澍在《曾祖文衡府君、曾祖妣彭太夫人行述》中说:“先曾大父府君,讳崇雅,氏陶,文衡其字也。世居安化一都之小淹陶家溪。”这类自述生长于小淹陶家溪的话,在《陶澍全集》中随处可见。
第二,陶澍祖辈多居住于小淹陶家溪。根据《资江陶氏族谱》,陶澍的直系祖先第一代陶舜卿、第二代陶日荣均居住于陶家溪。第三代祖先陶潮宗随母改嫁迁居于江南麻溪的阿丘。第四代陶仕奇、第五代陶玉玘亦住阿丘。第六代祖先陶廷职又迁回小淹陶家湾。第七代陶鋂以及第八代陶守法、第九代陶承位、第十代陶惟亨、第十一代陶耀祖,均居住在陶家湾。第十二代祖先陶志凤居住于滴水洞。第十三代祖先陶崇雅为陶澍曾祖,居于河上冲。第十四代祖先、即陶澍祖父陶孝信,居于陶家湾。第十五代即陶澍的父亲陶必铨,亦居住陶家湾。
总之,陶澍这一支有族谱可查,从第一代陶舜卿到陶澍,共16代,根据族谱记载,有11代明确居住在陶家溪,其他5代分别居住在茅坪阿丘的有3代另2代分别居于滴水洞和河上冲。其中阿丘和滴水洞属于江南镇。可以肯定的是:陶澍直系16代没有居住在石磅溪的。陶今说:“石螃溪也有‘陶家老屋’,则并不是陶澍这一支的居住地”。陶今的说法是实事求是的。当然,石磅溪有许多陶姓族众,居住着陶澍的亲友,有陶澍的传说、陶澍的故事,陶澍的影响,则是千真万确的。
第三,陶澍之父陶必铨的家也不在石磅村,而是陶家溪,陶澍只可能出生于陶家湾。陶澍为父亲所写的“行述”中,明确指出:“府君姓陶氏,讳必铨,字士升,家茱萸江滨,故自号萸江。”
第四,陶澍诗文中有大量关于小淹陶家溪的叙述与描绘;而关于石磅村的,目前我们还只见到《石磅村》一首诗。
第五,从行政区划来说,石磅溪在历史上一直隶属冷市乡、或大桥乡,从未隶属于小淹镇。今天,石磅村仍为冷市镇的下属行政村,而且改名为白玉村,和小淹扯不上关系。如果说陶澍出生于石磅村,那么,小淹是陶澍故乡之说就应推翻。
第六,所谓“陶必铨和陶必铧是兄弟交换居地”之说,实际上不成立。陶必铨兄弟四人,陶必铧又名世音保,是老大,生于乾隆二年,乾隆十四年病逝,只活了十二岁,无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只能和父母住一起,怎能独立地交换居地?至于便利在资江河中“捕虾”之说,更不实在,在石磅溪的小溪中“捕虾”更加方便,这是农村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本人就曾在小溪小沟中捕虾,但从不敢在资江大河中捕虾!此外,陶必铨四兄弟,老二陶必钧,居河上冲,因侄儿陶澍授朝议大夫、吏科掌任给事中衔。老三陶必铭,因侄儿陶澍授登仕郎按察司照磨衔。
第七,所谓陶澍祖父陶寅亮分家后开始居住石梆村,陶澍之父曾在陶家湾物色了一块屋基,陶澍在石梆村度过了童年等说法,均没有见到确实的文字根据,至于石磅溪当地人的说法,只能当作传说,不能太认真。
第八,至于陶澍之父的住屋、即陶澍出生之屋的具体地点,是否就是嘉庆十二年(公元年)陶澍所修的新屋的地点;以及陶澍任两江总督后所建的官厅是否就是陶父原先旧屋所在之地?这些,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没有见到有关的文字资料。但是,根据中国的习俗、特别是农村的习俗,是非常重视屋场基地的,是不会轻易改变屋场基地的;屋场基地属祖产,不会轻易转换、出让、买卖。特别是陶必铨的屋场基地风水非常好好,才产生了陶澍这样的大人物,为什么还要迁居呢!以陶澍的地位,在原有屋场基地的基础上扩建,应是轻而易举的。
二、因为有陶澍小淹更加美丽
因为有了陶澍,小淹变得更加美丽,更青春焕发,不仅增加了新的景点,而且使原来的景点增加了许多光彩。
第一、以印心石为中心的石门潭景区,这里既是陶澍人生的起点,也是陶澍发展、登上顶峰的标志。
石门潭景区自古就是小淹的天然美景。千里资江刚好流过小淹镇区,就碰到两岸奇异的山石突然耸起,分别从两岸伸向江心,似乎要拦住奔腾不息的资江。陶澍在《御书印心石屋恭纪》一文中说:“资水流经臣里,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洑,深数十丈,”人们称其为“石门潭”。也许是有了城墙崖的存在,也许是长途奔波的资江在撞开城墙崖后,疲惫不堪,只得放缓继续前进的步伐;或许是资江奔流到小淹时,为这美丽的小镇所吸引,只管左顾右昐地欣赏而放松了自已前进的使命,终于在小淹的江面形成了一个深水潭、大水潭,即石门潭。石门潭水,波浪不兴,深不可测,盈盈清彻,洁莹秀澈,清秀透底,篮幽回旋,寒气逼人。
这要拦住资江的石山,就是“城墙崖”。陶澍说:“石门潭下水盈盈,石门潭上石如城。”南岸的石崖,长55米,高22.5米,从山顶直伸入资江几十米;北岸的石崖也伸入资江,却基本不显露水面。公元年,陶澍回乡,将道光皇帝所赐“印心石屋”四字,刻在南岸城墙崖上游几十米的另一崖石上,因崖巅有一石高昂而翘,俨然如龟,故俗称“乌龟崖”。石崖之上,每个字高约一尺六寸,宽亦差不多,共长9尺,故人们又称之为“御书崖”。
陶澍在《印心石屋南崖图说》中有细致而形象的描述:“印心石之南崖,即恭摹御书处也。高七丈馀,广二十馀丈。耸峭崚嶒,如神鳌负图,当江流洄折处。舟行遥望,邈若天际。其趾有广,侧磴一线,可脉以登。稍东,高岩插江,岌然长城。与北崖对峙,是为南崖门。凹处,凿路以度。其山脊绵延直上,有石笋林立,曰观音岩。溪壑幽深,层峦迭起,达于山顶,曰阴功仑。一支西出,如大波轩起,为石峰顶,秀出云表。其下有市,曰小淹。又南,为天马山、笏山,各以形肖。其西有神山,远影碧空,一名辰山,则资水所环绕而来也。水至石潭,月印澄澈。叠谳嵌空,邃拟图峤。至是,仰邀天藻,遂使山川发潜耀焉。”可惜的是:这天生的美景、天然的美峻之景,在近年被破坏了,21世纪初,县政府修建安化到娄底的公路,小淹南岸的城墙崖是必经之处,许多有识之士建议用隧道的办法打通城墙崖,以基本保持城墙崖的原貌。但是,这个有益的建议为决策者所拒绝,城墙崖被炮火炸断,被腰斩,五十多米长的城墙崖被无情地分割为两段,最美丽、最豪迈的石门潭景区,也就留下了永远都无法弥补的损失。
石门潭偏北的河水中凸起一块大石头,露出江面有两丈多高,长宽亦约二丈,方正若印,谓之“印心石”。江水涨长时石头亦涨,不会因水涨被淹;江水退时,石头亦不会与北岸相连,依然四面环水。而石上长满了青苔杂草和小树,四季青翠碧绿,鸟语花香,虫鸣鱼跃,情趣盎然。少年时的陶澍常和小伙伴游泳于江中,爬到石头上晒太阳,玩游戏。陶澍更常在石上看书,吟诗作赋,对印心石情有独钟。
唐鉴在《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序》中曾回忆陶澍的话说:“余以后进官京师,居与比邻,相善也。每过从,或剧谈古今人物,或以所过山川历历言之。先生曰:‘插天而起,夹江流而对峙者,吾里之石门潭乎!其高也,巍乎其不可极;其深也,渺乎其不可穷;其波澜之溁洑也,潾潾然有茹吐之势;其云气之往来也,蓬蓬然有变化之神。而印心石屹然砥柱于其中,窈而静,粹而坚,端方正直,岳岳乎回狂澜于既倒,而曾不知云梦之足吞。’”围绕印心石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称印心石有灵性,又说是官印。
在印心石的周边有三座大山,人称鸡公山、蜈蚣山、虾公山。山上树木葱郁,崖壁高耸,风景秀丽,山脚则直贯资江。远远望去,则形成“三公抢印”之势,活灵活现。鸡公是陆上之物下不得水,无法得到官印;蜈蚣可游水,但途中必经鸡公山脚,害怕鸡公所食,不敢去夺印;唯虾公得天独厚,是水生动物,可在水里畅游,因而得到官印。幼年的陶澍是知道这个传说的,却不以为然,传说陶澍早年曾有联:“三公抡印,迟迟不曾动手;陶生捡石,默默顺手牵羊。”(说明:本书所引陶澍对联均来自拙著《陶澍联语》,年印)后来,陶澍发达,成为大清朝的干囯良臣,这个传说流传更广,加以陶澍家住虾公山下,其名、字、号都和水有关,晚年更自号桃花渔者,故人们相传陶澍系虾公精化身,官印为陶澍得到。连陶澍的知交好友、林则徐也有诗赠陶澍:“长沙太尉溯茅封,八翼飞升近九重。宗派流通红霍水,地灵祥起紫华峰。即看崖有阴功号,早信人宜间气钟。石是印心心是石,生前星宿已罗胸。”灵秀之地,窈然净水,岿然奇崖,必生人杰,必然衍生出许多神话传奇。
印心石北边江岸是一片大山,山腰建有水月庵。陶澍在《显考萸江府君行述》中说:“庵俯石门潭,距居宅三里许,两岸石壁插江,如门,水绿净,窈然而深,渔歌榜曲,有濠梁间意。”水月庵购建在丛丛绿荫之中,规模不大,由主楼和两栋培楼组成,主楼二层,但二楼之上建有一坐八角亭,在亭中可以瞭望资江和小淹镇的全景。水月庵的屋顶都盖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远远望去,黄绿相间,既金碧辉煌,飞檐翘角,又绿波荡漾,流光四扬,完全是一派佛庙古刹气派。进入水月庵,便见菩萨端坐,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旗幡招展,香烟缭绕,金钟和鸣,美焕美仑,祥瑞祥云。幼年的陶澍曾在水月庵游玩,更多的时候则在庵中读书学习,并称其为“印心石屋”。传说陶澍幼时聪慧异常,读书过目不忘。曾有一书贩挑书经过水月庵,陶澍见天色已晚,邀其在庵中住宿,并说要把有用的书买下来。这天晚上,陶澍挑灯夜读,竟然将一担书全部读完。书贩子睡在庵中,梦见一条苍龙,火眼金睛,围着水月庵走了三圈。第二天清晨,书贩子起床,只见陶澍在环绕水月庵跑步晨练,腿长手壮,龙眉大眼,精神焕发。书贩子大为惊异,敬陶澍若神灵。早饭后,陶澍对书贩子说:“这些书我不买了,都是我读过了的”。书贩子不信,随手取出一册考问,陶澍竟背诵如流,以为遇着了神仙。此后,书贩子走乡窜巷,一面挑书叫卖,一面四处宣传,“陶澍神童”之名从此广为流传。可惜,水月庵早毁,踪影影无存。据小淹朋友声称,一些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活动,建议重建水月庵。
水月庵与印心石之间的资江南岸边的小路上,高高地耸立着文澜塔
道光十五年(公元年),陶澍进京面圣,道光皇帝面见14次,询问陶澍故乡形势甚详,并亲笔书赠“印心石屋”四字。
陶澍在《恭呈印心石屋图说》中记述:“臣于乙未冬入觐,蒙恩召对。圣诲周详,并及家世里居,御书斋额四字以赐,时嘉平四日也。越五日,复蒙垂询江岸石壁之胜,重赐擘窠大字。臣泥首祗领,摩崖于安化县资江之滨,天文巍焕,永峙崇崖。其初次所奉赐书,亦俯允臣请,留为世守,刻石附图,用垂不朽。而江南人士闻臣叠邀异数,咸思仰睹日星。因亦择地建亭,重摹宝书大字,恭泐贞珉,以遂其就瞻之悃。”在封建社会,这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奖赏。故陶澍又说:“昔唐田游岩得御书题门,宋范成大得御书‘石湖’二字,传为盛事。我朝列圣颁赏御笔,如魏象枢之‘寒松堂’,王士正之‘带经堂’,高士奇之‘西溪’,宋荦之‘西陂’,沈荃之家帖,首载御题,落纸云烟。刘墉之‘清爱堂’、‘天香深处’,则刻诸笔管,以识御赐,亦古人铭勒鼎钟之意也。微臣渥荷殊施,两叨宸翰,仰奎章而知训,矢介石以镂心。”上述人物中的“范成大”(公元年-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官至参知政事,宋光宗赐书“石湖”二字。“魏象枢”(公元—年),字环极、环溪,号庸斋、寒松,山西蔚州(今属河北蔚县)人,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致仕归里时,康熙赐“寒松堂”匾额。“王士正”,即王士禛(公元-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著名诗人,官至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曾赐“带经堂”匾额。“高士奇”(公元-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姚余人。清朝著名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康熙曾赐“竹窗”二字。“宋荦”(年--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宋荦与王士祯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康熙曾赐“仁惠诚民”、“怀抱清朗”、“西陂”等字。“沈荃”(公元--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侍郎。工书法,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为康熙帝书法代笔人之一。“刘墉”(公元—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人。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第二年,陶澍请假回乡,即在鸟龟崖摩刻“印心石屋”四字,又捐资在资江北岸兴建文澜塔。他在《印心石屋北崖图说》一文中说:“印心石之北崖,有门二重,厜峗峭竦,控扼江干。其门上一重,即臣幼从臣父结屋授书之所也。恭建御碑亭,以垂不朽。下一重,建石塔,均在层崖之顶。上平下削,壁立千寻。迤而上,两崖复合为一,荦确森环,曰穿云岩。千子山在其后,四时闻瀑布声。山脉西从香炉山来,过阳石岩,为大屏仑。桦香、三台、红藿诸山,皆在其下。”塔高21米,八方七层,四至七层塔角铜铃32个,风吹铃响,似仙女奏乐。第一层的汉白玉石匾额上,刻着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第二层嵌“文澜塔”青石匾额。
宝塔点缀在高山峡谷中,青山绿水之间,气势雄伟,直指蓝天。似为资江上下航船、行人,指引方向,坚定信心。
最后,我们以陶澍于于嘉庆九年(公元年)中进士后,请假南归,二年后离家北上,吟诗《晓发石门潭作歌》告别故乡,作为以印心石为中心的石门潭景区的总结:“群峰西来何崴巍,簇拥香炉干紫微。六时天半吼雷雨,惊起山龙作石飞。淩空跌宕不得住,苍然直向江边渡。古色如铁坚无伦,突兀横流锁烟雾。五丁之力不能开,巨灵之掌何由来。划然一线豁神径,屹立双户真奇哉。绝壁猿猱不可上,一柱中流砥尤壮,势接两岸森相向。苍穹上极下察渊,此中嵌空非一状。波浸琉璃千顷足,四山摇影春烟绿。资水一千三百里,一一披猖归约束。我家近距潭之湄,日汲水月浇心脾。只今扁舟又帝里,他乡还忆故乡水。作歌一笑酹江灵,闻声合有潜虬起。”总之,石门潭、印心石、城墙崖、御书崖、水月庵、文澜塔,既是上天给予小淹的天生自然景观;又是历史给予小淹的社会人文景观;正是因为有了陶澍,石门潭景区才更加生动,更加神奇,更加有积极意义,也更加美丽!
第二、以玉兰树为中心的陶澍故居景区,这里既是陶澍早期生活的地方,也是陶澍成功的标志,更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
陶澍出生的房屋已经不再存在,连其房屋的具体位置、朝向,都无法寻觅。我们所知道的只有陶澍在《乃有此庐落成》一诗中所说:“岂知道旁筑,经始已多年。泣思先子时,啸歌一室偏。老屋不三间,瓦缺无全椽。”即陶澍出生的房屋在道路的旁边,总共有三间。其具体地点估计就在后来修建官厅的资江之滨。因为安化的习俗,屋基地属于祖业,不能轻易变更;加以根据房屋风水之说,陶澍中进士入官场,都说明原房屋的风水很好,当然更不会轻易变动。
陶家湾是一个好地方,它面对资江,背靠青山,中间一湾平地,有稻田、菜地,也有山土、林木。沿着村中湾曲的小路,进入一个林木繁荗的山坡,经过之字形的约有几百级的山区林道,可达山坡顶点,一个别致的居民点呈现在面前,真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感觉。
陶澍故居、陶澍官厅就建立在资江之滨。
从小淹镇中心的正街渡过资江,有一个之字形的、铺着青石的码头,即是陶澍官厅的专修码头。可惜的是,整齐方正便行的古老码头早已斑驳陆离,破败不堪;
高大庄重华美的陶澍官厅也是“黄鹤不知何处去,此此地空留黄鹤楼。”而且原有楼舍已被折毁,甚至连木头磚瓦都不存在,据说被买到益阳等地,另做他用。
可喜的是,陶澍官厅的两道石头大门、双龙戏珠的石门,还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虽然只存下简单的门框,卻屹立两百年而不倒!
它似乎在回忆昔日的辉煌!在叹息子孙后代的无耐!在嘲笑世人的无知!在控诉恶人的无耻!龚日堂先生在安化《陶澍研究》第27期发表《陶澍故居》一文,全面描绘了当时的陶澍官厅:官厅座落在资江北岸,沿江砌有约二公里的河堤。官厅总面积50亩,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由宫保第、总督府、藏经阁、码头门楼、乡贤祠、贤良祠、龙马学馆等组成,内有48口天井。规模宏伟,当是安化最完美的古建筑之一。可惜,已经被毁掉了,现在,我们走进陶澍官厅的大门,官邸的原貌已经荡然无存,面目全非。原来的总督府、太保第、乡贤祠、赐书楼、石雕龙凤门、双玉飘香、引水石渠等建筑,都已不知去向。但它高大雄伟的建设格局和古色古香的中国特色,却有迹可寻。四周以青石为基脚的砖砌围墙,虽然墙粉脱落,而且断断续续,我们却能感觉到威武雄壮的官厅规模和错落有致的大院轮廓。院内残存的青色或灰色的零乱不堪的石壁、砖墙,宽阔大气的长方形天井,纵横交错的石砌排水沟,散落四处的石凳、石柱基,都在证明着官感昔日的辉煌。甚至还可以见到几块破裂的、没有了字迹的横匾,或竹木质对联长条。
玉兰树,是陶澍官厅唯一保存完好的故物!是陶澍故居的标志!玉兰树属木兰科,为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花有白色,或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期10天左右。玉兰花的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青白相间,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美化庭院的理想花木。玉兰树高约25米,胸径约一米,树枝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树皮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陶澍官厅的玉兰树特别名贵,传说法国皇子访问中国时送给道光五棵玉兰树,皇帝又将其中的两棵赐与陶澍,陶澍再千里迢迢运回家乡培育种植。远渡重洋来到安化山乡,凝结着中法两个人民的深厚友谊,也象征着山区人民的无尚荣光。
据说,国内如此树龄而繁茂壮硕的玉兰树,全国仅有四棵,陶澍官厅独占两棵。因此,玉兰树是陶澍故居的标帜,是陶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标志!凡来官厅的人们,没有不与玉兰树合影留念的。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陶澍官厅也迎来了新的青春,安化第三中学整体搬迁至陶澍官厅。稍后,又改名为陶澍实验高中,近千名少年学子,从安化各地齐集这培育人才的殿堂,勤学不倦,茁壮成长。陶澍是道光時期的人才领袖,更是培育人才的大师。
陶澍官厅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收复新疆的名臣左宗棠,继承陶澍的事业,曾专程从湘阴来到陶澍官厅,生活了整整八年,为陶澍管家课子,将陶澍的唯一儿子陶桄培养教育成才。同时,左宗棠也利用陶澍丰富的私家藏书,潜心修炼,成长为当时最有名望的经世学者。
今天,陶澍中学继承和发展了陶澍重视人才、发展人才的思想,莘莘学子所发出的琅琅书声,正是陶澍一生所追求的美丽理想。年3月,我和内子曾专程参观陶澍中学,承蒙黄校长热情接待,并应邀为校门题联:“印心石,雄镇南天,人伦之师成就百世之师:玉兰树,波涌资水,一校之士争为天下之士。”印心石、玉兰树,作为陶澍的象征,将名传环球、流芳千古!
陶澍官厅和小淹啇业街隔资江相对。
小淹的古商业街始建于宋朝年间,店铺由几十家发展至几百家,经营布匹、粮油、日用百货,成为常乐、滔溪、大桥、夫溪等地交易的中心;同时,又是安化茶叶、本材、桐油等土特产的集散中心之一。街道以青石板铺路,两边的店铺都是木质结构,比较整齐的排列着,一家挨着一家。多为商店,也有伙铺(即旅馆)、饭店、面店、吃食店,以及几家小手工业店。幼年的陶澍曾多次渡河上街游玩、办事、购物,传说他早期的一副对联:“黑铁落红炉,打短钉,钉长船,游南北;弯竹剖直篾,织圆篐,篐扁桶,装东西。”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淹手工业的情况。街道上靠资江一边的店铺,都是吊脚楼,每天早晨和上午,从吊脚楼走下的女人们来到资江边,一面洗衣服,一面说笑白话。这时,总有光着上身、打着赤脚的纤夫经过,他们弓着背,背着纤缆绳,精神抖搂,喊着整齐的号子,见了漂亮的堂客们,纤夫们总要打趣几句,或拨拉几把水,引来堂客们的一阵欢声笑语和叫骂。当时,小淹街道最整齐、最宏大的建筑是陶氏宗祠,
陶澍在《资江小淹宗祠记》一文中,对陶宗祠的兴建过程、规模结构,以及小淹陶氏的历史,都有纪录:“陶氏自同光始迁至今岁道光丙申,居此已九百一十四年。而资江乡之名未改,小淹陶氏之望因之,可谓旧矣。昔唐李肇《国史补》谓:杨震子孙,七百馀年犹住阌乡故宅,以为天下一家而已。若吾陶氏之望于资江,视之更久。顾宗祠犹未建,斯缺典也。元以前谱遭兵燹,无可考。当明正德间逊庵公官汉中府同知,曾置宅于伊水之干,邑侯揭阳刘汉题其门曰:大夫第。后以属之族,改为宗祠。然在城西,距此四舍,非初地也。族之人瞻言乔木,每欲于小淹择地建祠,未果。嘉庆二、三年间,先乡贤萸江公设帐于益阳之桃花江,始以束脩所馀,择能者授之,合以族捐,权奇赢于淹市,积子金若干,购子福房裔公地于小淹之上横街,族人岁会于此,盖始基之矣。今上御极之五年,澍自安徽移抚江苏。其冬,族议建祠,澍首捐廉俸银三千两为倡,三大房各集千金。惟基地尚缺东北角一隅,澍复以钱一百六十千购邵姓园地益之,幅帧(贞改员)广袤成方矣。择吉督匠,为屋三进,每进各五间。前为门坊,中层为大厅。自明及国朝登科入仕籍者,皆匾其上。三进为龛,以奉始祖及舜卿公以下日荣公、庆源公及四世民望、民彦、民端三公神主。左则五世玘、琥、瑄、琏、琳、琼六公神主,右为乡贤萸江公特主,佥议以报创始之功也。后为夹室以藏旧主,为楼以藏祭器等件。两旁皆有厅房以及客厅,庖厨皆全。制钜而坚,规模宏整,榜其门曰:‘陶氏宗祠’。而题其额曰:‘宫保第’、‘太史第’、‘尚书府’、‘总督府’。经始于道光五年乙酉十月初六日,落成于丙戌之秋,凡两年而蒇事。”我之所以引了这么多话,是因为这些内容和陶澍的生平活动相关。
第三、陶澍陵园景区,是陶澍最后归宿的地方,它伴随着小淹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陶澍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陶澍陵园位于小淹镇西行约五华里的沙弯坪,面向资江,背枕青山,占地约50亩,始由清朝廷拨银兴建。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前矗立两尊高大的石狮,威武雄壮。园门门柱是两根汉白玉大理石,高约3米有余,园门两侧用青砖砌成围墙,门楣上方镌刻陶澍历任官职,字体刚健。整个园门古朴典雅,简洁大方。
进入大门,建有御碑亭,为八角亭,盖琉璃瓦,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亭内两只巨大的石鳌背负一块道光皇帝御赐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碑文。可惜的是,在那荒唐的文化大革命年月,石鳌和石碑均被炸为碎石,为修建沙湾水坝而永埋水底。当时,作者已被打入另册,作为民工曾亲眼目睹了这一惨景,却不能说一个字。
现在看到的是新修的四角亭,白柱红檐,金黄琉璃瓦,每个角上各有一条翘首远眺的雕龙,似有随时破云乘雾而去之感,亭内巍然矗立道光皇帝御赐的四块碑刻。
进入园内,右侧建有陶澍享堂,内有陶澍的木质雕像一座,栩栩如生,供后人瞻仰拜见,也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在是新修的享堂,内外全漆成朱红色,虽不及原来的古朴典雅,却也精致简明。左侧则高耸着一颗硕大的枫树,直插云霄,粗枝阔叶,迎风舞动,屹立不倒,似为陵园日夜站岗的卫士。
中间是一条约两米宽的青石板道路,直通陶澍墓地,紧挨路边是两排石羊、石虎、石马、石兔、石俑,排列整齐对称,它们时刻守护在陶公陵前,时刻不离陶公左右。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它们也惨遭劫难,被推翻打倒,甚至肢体受损。劫难过后是春天,现在它们抖搂精神,坚守岗位,人称它们是陵园的守护神。青石板路的两侧,绿草茵茵,青松翠柏相映,把整个陵园装扮得美丽典雅,庄严肃穆。
走过约有一百米的青石板路,登上一个台阶,就是陶澍的陵寝。馒头式的水泥墓顶,四周是白玉式的石栏杆,正中直书“陶文毅公之墓”六个大字。
墓前有一块小方坪供人瞻仰朝拜。陶澍陵寝的左右两侧,是其五位夫人的陵墓,她们陪伴自已丈夫,长眠于陶澍的身边。墓室两侧青松竞秀,四周碧草清幽,墓后十数米处,有两颗婆娑多姿的金桂,枝繁叶茂,像两个雄壮的武士,在守卫墓地,也像两把巨伞,在为墓地遮风挡雨。站在陶澍陵墓之旁,前望资水,江水轰鸣,水面生辉,轻舟点点,水流鸟飞;后靠群山,夕阳斜照,丛林尽染,林木巍巍,心旷神怡。
陶澍陵园的对河是白沙溪茶厂,陶澍生前十分关心安化的茶业,他的青少年时期,曾和茶农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在他的诗作中对茶叶的生长、制作、品牌、特性各方面,都有生动形象的描述。白沙溪茶厂是一家百年老厂,早在年,陶澍的后代乡邻彭国钓(小淹沙湾人,距陶家湾约五华里)在小淹成立“湖南茶叶讲习所”,这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学校。年,彭国钧之子彭先泽(字孟奇,毕业于日本九洲大学,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回到小淹沙湾,创办白沙溪茶厂,主要生产砖茶,制造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第一片黑砖茶,第一片茯砖茶,第一片花砖茶;开发、研制了青砖茶和普洱茶;挖掘、继承和发展了民间传统茶叶产品天、贡、生尖茶和花卷茶(即闻名暇尔的千两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沙溪茶厂得到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五个优秀茶厂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白沙溪茶厂更加青春焕发,生产蒸蒸日上,劳动环境美丽如画,形成了八大景观:恢弘大气的办公楼,六栋连排的新厂房,传奇黑茶的博物馆,体验黑茶的拾趣馆,创新求变的研究室,沿江风光带的美景,焕发新春的老厂房,茶园基地香满园。陶澍陵园与白沙溪茶厂隔江相望,凝重的陶澍文化与新兴的工业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山区小镇——小淹最亮丽的风景线!
第四、江南镇茅坪和冷市镇石磅溪景点,是小淹陶澍景区的延伸,陶澍的脚印曾走遍安化全县,陶澍的故事永远在安化流传。
关于陶澍故居的景点,还应提到石磅渓,因为石磅溪毕竟是陶澍的陶姓亲友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陶澍曾有《石磅溪》诗:“日脚深难到,巉岩锁翠微。忽开山一线,如辟户双扉。风起泉飞布,云归树挂衣。方知桃洞里,花鸟尽忘机。”
石磅溪自然风景优美,村口有小溪从村中流来,溪口中心有一极大的园形巨石,直径约三米开外,可能这就是石磅溪命名的由来。村里居住着数十户人家,四面环山,溪边有石磅岩、纱帽岩、溪中有时淹时露的龙珠岩。在村庄对面山顶上有两尊巨石,其一形状如锣如钹,叫锣钹岩;另一石如天空北斗七星,名“七星岩”。两岩相对而立,酷似锣钹迎七星,惟妙惟肖。
村里人传说:陶澍降生之夜,村上的人们早已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锣钹岩发出宏亮的声音,犹似优美乐曲,叫人心旷神怡,将全村的男女老少惊醒。接着,七星岩突然光芒四射,把全村照亮得如同白昼。正当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之际,传来了鞭炮之声,陶必铨家生下一男婴,一出母体,浑身散发着一团氤氲紫气,一声长啼,震动方圆数里。其子就是陶澍,头大额宽、鼻高耳丰,地阔方圆人中长,两眼睁开闪灵光。七星闪光、锣钹突响,真是天降奇才!于是民间编成顺口溜流传至今:“七星岩石闪金光,锣钹共鸣震山乡;天降贵人是陶澍,甘霖滋润万物长。”和石磅溪相比,江南镇有更多的和陶澍相关的景点,特别是江南的茅坪有着更多的陶澍遗迹,流传着更多的陶澍故事。江南镇是安化最著名的茶乡之一,陶澍早年曾在江南镇所属的百花台、一天门、红坭田等地读书;而茅坪更被称为陶澍的故居,
陶澍的三世祖墓就在茅坪阿丘的山上,至今已达七百年,仍然保持完好。茅坪距江南镇约十多华里,距著名的茶马古道约二十华里,距小淹也仅三十华里。麻溪从村中流过,乘竹牌可直抵资江,向上至江南不过五华里,向下抵小淹也不到二十华里;而且沿途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之区。
茅坪村的中心有一座特别的建筑,高墙青瓦,墙为三级马头墙,表明是为官人家的房子。墙上有阳纹、龙、花草等装饰,大门口的“陶澍尚书第”几个字特别显眼。进入大门,庭院黄花满地,院内有对联、图像。房子旁边不远,有一神道碑,是陶澍曾祖父陶崇雅的墓园。
走向村庄深处,在山脚处又有陶澍先祖的墓碑,标准的正楷直书“诰赠朝议大夫三世祖考陶潮宗之神道碑”。两旁则有石狮、石马、石羊,其中石马特别精细,马鞍上雕刻的蝙蝠、蝴蝶等图案,清晰精美。两根高大的华表立在墓碑的前面,一根楷书“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澍”另一根则可怜地倒在地上不起。穿过墓碑,经过约百级石抬阶,半山坡上是三世祖墓以石墙围成一大半圆圈,后面是两级马头墙,前面是两根石柱,柱头蹲着两头石狮,形象逼真,威武可爱。
站在墓旁,可见对面山上的钟灵寺,金壁辉煌,古色古香,是陶澍足迹曾到过的又一景点。向下看,阿丘全景收入眼底,麻溪如带,横贯村庄。就是这不起眼的麻溪,曾是茅坪的交通孔道,当年的木材、黑茶等就是通过麻溪,走向全国!也可以说,陶澍及其村民、后人,通过麻溪,走出大山,走遍湖南,走向京城,走向全世界!
欲知下节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