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防治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8022.html《嫁死》是当代作家傅爱毛的中篇小说,曾获得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所谓“嫁死”,就是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待矿工在矿难中出事,继而拿到巨额赔偿金。小说的主人公米香便是这样一位女人,她为了能攒到一笔钱,留给自己的痴儿,便带着儿子嫁给了矿工王驼子,期盼王驼子有一天能在矿难中魂归西天,这样一来,自己和儿子就可以拿到那笔巨额赔偿金了。这样没有道德有失良心的事,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竟成了一种风气。小说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死了五个矿工,富了五个寡妇。米香的好姐妹米夏,便是这五个寡妇中的其中一位。可米香期盼的钱是要留给自己儿子的。原来的丈夫受不了一个痴呆儿的拖累,离开了他们。米香这才动了这种“嫁死”的心思。看似每一种无奈之举的背后都有说不尽的难言之隐,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米香选择留下痴儿、其丈夫选择离开、米香选择嫁给王驼子、王驼子选择迎娶米香……可这种看似自主选择结果的背后真的就是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吗?并不是。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不过是被携裹着前行的傀儡,没有其他选择,或者说,当时做出的选择是当时最好的选择。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选择背后的“不得不”。1以命换钱的背后是一张时代的大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家在煤矿业上先后提出两个政策: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煤价开放。意思是允许私营小煤窑的出现,同大矿一起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且因为煤价开放,利益良多,致使大量的小煤窑崛起,这在当时也属于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产物,但由于小煤窑无法做到充足的安全投放,导致小煤窑矿难频发,应证了一句话: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腥的。而解决矿难安抚的办法就是给在矿难中丧生的人的家属一笔赔偿金。当时这笔赔偿金足够一个家庭花一辈子了。所以才有了“嫁死”这种现象。而大多数愿意去小煤窑“靠命赚钱”的矿工,都是外地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在城市找到一份和矿工同等待遇且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或是压根就找不到工作,所以才去当矿工的。就像王驼子。小说里对他的形容是:又老又丑,歪瓜裂枣,腰弯的像虾米,破落户。仅仅从年龄上说,就不容易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所以,矿工无形中成为了他“最好”的选择。2“用心良苦”的背后真的是自带光环的母爱吗?米香在选择“嫁死”这条路的时候,给自己的理由是为了儿子。毕竟自己总是要先走的,那走了之后,由谁来照顾自己患有痴呆症的儿子呢?那就是自己攒够了钱,总会有人为了钱而嫁给自己儿子的,这样一来,儿子的未来就有了托付。看似合乎情理,实则不然。小说在开头将米香和好姐妹米夏做了对比,她们的条件都差不多,说不上俊俏,也说不上丑,一般般的人,嫁的男人和男人的家境也都差不多,但几年之后,她们的生活却是天差地别。米夏,住洋楼,坐轿车。米香,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米香不平,都是同等条件的人,别人竟活在了天上,自己却被踩在泥潭,再加上丈夫的抛弃,米香的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怨恨,还有,怎么自己生的儿子偏偏就是一个痴儿,所有的这一切加起来,是人总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不公,为什么要抛弃我们?至此,一个不甘、不服、内心充满怨恨的米香便诞生了。只是米香自己还没意识到。她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所以她打着“为了儿子”的口号做了有违人道的事——嫁死,看上去是母爱自带的光环,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不甘和愤懑。说白了,米香做了自己情绪的奴隶。人一旦被情绪所左右,便会失去理智:她目的明确,毫不含糊的找下了王驼子,因为王驼子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这样一来,即便王驼子在矿难中丧生了,也不会有人与她分“财产”。她还坚持领结婚证,这样才能分到钱。还在煤窑的附近埋下带经血的纸,迷信说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祸事。她甚至盼着矿难早点来临,盼的茶饭不思,病倒在床。她总是嘴上对王驼子说,多吃点,可心里却说,吃了这顿没下顿。看上去蛇蝎心肠,可被不良情绪蒙蔽了心灵的人,谁不是这般狠毒。这便是被情绪所左右的米香的“不得不”。但她又不得不从仇恨中走出来,因为她本性并不坏,要不然也不会为了痴儿与丈夫离婚,再加上善良真诚的王驼子对她和儿子一心一意的好,让她逐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这个世界并没有抛弃她。是王驼子的爱让她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既然米香已经从情绪中脱离出来了,也就没有再要那笔赔偿金的理由了,毕竟刚开始要拿到那笔钱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更说明了,米香并不是为了儿子才“嫁死”的,否则,王驼子死在煤窑后,她为什么不去领那笔钱呢?3爱人是权力,被爱是奢侈,当一个从未享受过爱的人,一旦被爱了,便无法自拔从小说的描述我们知道,王驼子面容丑陋,弯腰驼背,孤苦无依,还是一个没人要(没碰过女人)的破落户(穷)。这样一个缺乏关爱和认可的人的生活里突然闯进了米香和儿子,别说有多高兴了,他称他们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面对恩赐,他牟足了劲的工作赚钱,他终于开始像一个正常男人那样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来,以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有违道德的用“命”为米香和儿子换钱。(王驼子得了肝癌,只有三个月时间,他制造矿难的假象,死在煤窑里)。王驼子和米香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被抛弃的人,他们互相填补了对方内心的空缺,可王驼子与米香不一样,米香在被抛弃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萌生出怨恨。而王驼子,在多年来孤苦无依甚至不被人所待见的生活里,学会了妥协和接受,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但他认得善良的模样,知道是非对错。王驼子决定死在小煤窑的时候,是做了打算的,他没去之前挖煤的矿井,而是选择了另外一个杨矿主的煤窑。杨矿主,又矮又瘦,一脸穷相,和王驼子差不了多少,但对矿工苛刻的杨矿主却是千万身家,女人众多。又矮又瘦,一脸穷相,是王驼子对杨矿主的形容,有一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的味道,也有一种底层人对万恶的资本者的厌恶,但王驼子之所以选杨矿主,除了杨矿主为了多挖几吨煤广招矿工之外,还因为杨矿主对工人苛刻,自己却养了很多女人。这里也流露出王驼子的内心也有不平,但他死前却说,杨矿主,我对不住你,你就当又多养了一房老婆。可见,王驼子虽然这样做了,虽然对杨矿主这样的人也心生不满,但他是非分明,自己这样“栽赃”确实是自己的不对,跟杨矿主有没有钱没有关系。但也是王驼子的这份忠厚老实、善良明理也成就了他“不得不”为米香和儿子扛下未来的生活费。王驼子的品性也在一点一点的感染着米香。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妥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当前情况之下的生存之道。小说里痴儿养的那只小羊羔,痴儿叫它弟弟,是王驼子得知自己和米香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后买来的(米香安了节育环),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慰藉,小羊羔就是他们的孩子。小说最后,王驼子被埋在自己种的树下,那些树是他留给痴儿的,都是稀有树种。在这里作者潜移默化的赋予了她对煤矿业的看法,或者说是对资源取用的个人看法,挖煤——种树,取之有度,用之不竭,循环往复。作者傅爱毛的小说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且她与大多数描写底层人民灰暗生活的作家不同,她总是会让读者在黑暗中窥见光明,再苦的生活也不全是绝望,总有温暖的瞬间和对人性善良的坚持。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米香》,由陶红主演,年上映,虽然过去了十年,但它本身的现实意义却覆盖了另一层面纱。嫁死,说白了就是嫁钱,不敢说“嫁钱”是每个女人的心愿,可在选择婚嫁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考虑过婚嫁背后的经济实力,不光是女方,男方也会斟酌女方背后的实力或是压力。这可能就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们就是时代洪流里的傀儡。可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背后的“不得不”是不是和米香一样的受情绪和认知所干扰的“不得不”?我们挣脱不掉的,难道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i/1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