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内科之便秘篇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便秘。
病因病机
(一)便秘多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阴津亏虚、阴寒凝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病位虽在肠,但与肺、脾、胃、肾都有密切关系。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热壅遏,大肠传导失司;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阳虚则津液不行,大肠艰涩,气虚则无力传送,血虚则津枯,大肠失润,均能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胃热蕴积,肠道热结津亏;肾主二便,寓真阴真阳,真阴一亏,则肠道失润,真阳一亏,则不能温煦化气行津,温润肠道,均致津枯便秘。
1.素体阳盛阳盛之体,或过食辛热厚味,恣饮酒浆,或热病之后,余邪未尽,伤津耗液,导致燥热内结,肠液不布,而成热秘。
2.阳虚体弱素体阳虚或老年体衰,下元亏损,温煦无权,寒浊凝结,津液不行,以致肠道艰于传送,而成冷秘。
3.情志失和因忧愁思虑,情志不舒,或久逸少动,每致气机郁结,使大肠通降功能失常,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成气秘。
4.气血两虚素体阴虚,或病后、产后以及年老体弱,气虚无力运行,而成虚秘精血不足,肠失濡润,亦使大便排出困难。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功能性便秘如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打乱正常的排便习惯;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器质性便秘如直肠与肛门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等;局部病变导致排便无力,如大量腹水、膈肌麻痹、系统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等;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结肠良、恶性肿瘤、Crohn病、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腹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如子宫肌瘤);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弛、排便无力,如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脑血管意外、截瘫、多发性硬化、皮肌炎等。此外,血卟啉病及铅中毒引起肠肌痉挛,亦可导致便秘;应用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药、镇静剂、抗抑郁药以及含钙、铝的制酸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
2.体征:本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于硬。其表现或粪质干硬,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次数减少,常三五日、七八日,甚至更长时间解一次大便,每次解大便常需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常伴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等症;或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常由于排便努挣导致肛裂、出血,日久还可引起痔疮,而排便间隔时间可能正常;或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排出不畅,常需努挣,排便时间延长,多伴有汗出、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由于燥屎内结,可在左下腹扪及质地较硬的条索状包块,排便后消失。本病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多发于中老年和女性。
(二)理化检查
1.体格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在便秘病人,直肠指检可及时发现直肠肿瘤、炎症、脱垂、狭窄、粪块、痔疮、肛裂、肛门括约肌痉挛或松弛等有助于病因诊断。
2.粪便检查。
3.内镜检查。
4.X线检查。
5.钡餐检查适用于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
(三)诊断要点
1.每周排便少于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
2.可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等症状。
(四)鉴别诊断
肠结:肠结多为急症,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常伴有呕吐。便秘多为慢性疾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涩,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辨证论治
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绝不可单纯用泻下药,须辨清虚实,结合辨证加以配伍。实秘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所致,故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为肠失濡养,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一)实秘
1.热秘证
证候: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有身热,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生大黄6g(后入),火麻仁15g,枳壳10g,厚朴10g,杏仁10g,郁李仁10g,瓜萎仁15g,生地黄15g,玄参30g,麦冬15g。
2.气秘证
证候: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或不干,喛气频作,胁腹痞闷胀痛,舌淡红,苔薄膩,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攻下通便。
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10g,乌药10g,沉香3g,枳壳15g,槟榔15g,大黄10g(后入),黄芩15g,栀子15g,厚朴15g,柴胡10g,莱菔子10g。
3.冷秘证
证候: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而滑润,脉弦紧有力。
治法:攻逐寒积。
方药:三物备急丸合大黄附子汤加减。
生大黄6g,细辛3g,枳壳10g,附子10g,厚朴10g,川练子10g,干姜6g,砂仁10g(后入),木香10g(后入),白豆蔻10g,甘草6g。
(二)虚秘
1.气虚证
证候:大便不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难于排出,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嫩,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加减。
黄芪15g,火麻仁15g,陈皮15g,当归10g,党参30g,白术30g,何首乌15g,生地15g,黄精30g,茯苓15g,川芎10g,白芍30g,甘草6g。
2.阴虚证
证侯: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形体消瘦.或见颧红,眩晕耳鸣,心悸,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熟地黄15g,山药30g,山茱萸15g,茯苓15g,泽泻10g,牡丹皮10g,火麻仁15g,玄参30g,玉竹15g,石斛15g,何首乌15g。
3.血虚证
证侯:大便干结,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唇舌淡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10g,生地黄15g,火麻仁15g,桃仁15g,枳壳10g,何首乌15g,玉竹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郁李仁15g,瓜蒌仁15g,远志15g。
4.阳虚证
证候: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面色?白,手足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治法:温润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减。
肉从蓉15g,牛膝15g,当归10g,枳壳15g,火麻仁15g,附子9g,干姜6g,
肉桂6g,木香10g(后入),半夏10g,砂仁6g,郁李仁15g,瓜蒌仁15g。
临证权变
热秘宜清热通下,但往往兼有津液耗伤,故又须加入生地、元参等养阴生津之品;由于热盛、便燥,又可兼痔疮便血,常加槐花、地榆以清肠凉血;若痰热壅肺,肺气不降,致大肠热结便秘者亦属常见,又当加入黄芩、瓜蒌等清肺润肠之品。如属阴虚便秘者,宜滋阴润肠通便,麻仁、元参、玉竹常用。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如热秘兼有气虚者,又当攻下泄热与补益气血同用。
便秘日久,气机阻滞,腹胀而痛,呕吐,需辨寒热,或温下,或寒下;年老体弱者,还须配合扶正。便秘有时往往引起头晕、头胀痛,失眠、烦躁易怒等,又宜清肝通便,芦荟为常用之品。大便干燥,除引起肛裂出血外,还因过度用力努挣,诱发疝气,又须随证施治。
{调护}
1.要预防便秘的发生,饮食不偏食,更不应过食煎炒、酒类、辛辣的食品,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改去久坐少动的习惯,应多活动以流通气血;养成定时登厕的习惯。
2.排便困难者,可选用下列按摩方法帮助排便。按摩腹部从右下腹沿结肠方向,向上、向左、向下循环按摩,反复多次,直至排便时停止。轻压会阴部乃会阴系诸阴之会,司二阴,助排便。或轻叩尾骶部,亦可促使排便。
{应用例案}
例一李某某,女,74岁,年6月20日初诊。主诉便秘2年余。现便秘难解,解不净,2至3日1行;多梦,偶有心慌;纳可,余正常。舌下青紫,舌黯,苔黄腻,脉沉弦。辨证精血亏虚,湿热蕴结,气机阻滞。治宜补益精血,化湿行气,润肠通便。处方:
全瓜萎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首乌1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蜂蜜30g(冲服),蔻仁5g,积实6g,枳壳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平时多食新鲜瓜菜和适当运动。
二诊:年7月4日。大便仍难解,日1次;打嗝,偶反酸,晨起口苦;小便有异味。舌黯,苔黄腻,脉沉弦。处方:
全瓜蒌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首乌15g,蔻仁5g,枳壳10g,佩兰10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大便易解,日1次,余无不适。
按语:便秘是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本案患者年过七旬,精血亏虚,润肠之力减弱;湿阻气滞,运化失灵,大便难解。治疗应当主以补精血、润肠燥,兼以化湿行气。切不可轻投大量硝、黄等苦寒攻伐之品,以求速效。方中选用全瓜蒌、生首乌、火麻仁、郁李仁、当归、决明子、生黑芝麻、蜂蜜以润肠通便,其中当归、生黑芝麻、蜂蜜又具补养精血、益气之功;薤白、陈皮、蔻仁、枳壳、枳壳理气以行大肠气滞,促进胃肠蠕动;全瓜萎、蔻仁、决明子兼有化痰湿,清热之效;针对舌下青紫,郑伟达教授喜用丹参凉血活血,以促血行,其清心安神又可兼顾多梦。二诊出现打嗝,反酸,加用佩兰增强化湿之力,去行气力强的枳壳。诸药合用,收效显著。另外,适宜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是治愈便秘的重要措施。(郑伟达教授医案熊江整理)
例二张某,女,38岁,年5月10日诊,自述便秘6年,若不服泻药,大便5~6日一行,且大便努责较甚,身无它疾,6年来多方求治,均以果导片、双醋芬汀或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之类应付。久服泻药,脾胃正气伤损,渐至食少纳差,腹部胀满,精神疲乏,便难更甚。家父据脉象沉细,舌淡,白滑苔,体胖形丰神倦,诊为气虚痰湿阻滞,传导失司,导致便秘。投自拟“顺气涤痰开秘散”药用:牵牛子、皂荚、草果、片姜黄四味组成,共粉备用,日量6~12g,分3次饭前用沙糖或黑芝麻糊少许调成膏状,温开水送服,患者服药后天天大便通畅,腹胀腹满消失,精神饮食转佳,服半月后复诊,嘱减“散剂”日量为3g,加投市售藿香正气丸(水丸6g装)日两包,饭前用温开水送服,嘱守服数月善后,追访三年无复发。(《邱志济医案》)
按:顽固便秘虽有多种原因所致,邱老多年临床经验,不外脾胃虚损为本,湿、热、痰、瘀是标,因此必须标本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的远期疗效,如图一时之快,久用泻药,终无愈日。盖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责之湿阻、热结、痰壅、瘀积、寒闭五因,然“五因”均属脾虚之病理产物,故又责之脾虚。五因之害致使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又需调理气机。自拟“顺气涤痰开秘散”功能理气健脾,涤痰祛湿,开闭散结,面面兼顾,且价廉易得,携带方便,疗效确切,公之于世,乃医者仁人之心也。
文献摘要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金匮要略·五脏风冷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更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陡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
《景岳全书·秘结》:“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下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虽今日暂得痛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
《万病回春·大便闭》:“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久病人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风证大便不通者,是风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多食辛热之物,大便不通者,,实热也。”
《谢映庐医案·便闭门》:“治大便不通,仅用大黄、巴霜之药,奚难之有?但攻法颇多,古人有通气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风润燥之法,有流行肺气之法,气虚多汗,则有补中益气之法;阴气凝结,则有开冰解冻之法,且有导法、熨法。无往而非通也,岂仅大黄、巴霜哉。”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符鑫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