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宝玉老师讲述“十八省通衢”的古代路径“十八省通衢”的水路主持人:鲁老师,您好!上一期节目,我们谈的主题是十八省通衢(陆路)方面的知识,有听众、观众在互动栏目中留言说非常好!论据充分,脉络清晰,听来真实、深刻,可以说填补了高碑店老故事中的某些空白。接下来,我们讲市域古代河流、水路、桥渡方面的故事,这也是交通、路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老师:首先,还得从新城县老志书中关于水的记录中说起。《新城县志》创修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年),所能见到的清代康熙十四年(年)三修县志里《形胜》一节说,新城县“地势坦平,城临四野,远山雄峙,近水环縈,京师咽喉,东南门户。”这是对县域地理状况及地位总的概括,其中也透露出这里是一个多水的县份。三修志书《川泽》一节写水13处,《祥祲》(祲,古人所言不祥之气)一节写水灾。另,清道光十八年(年)四修县志记有《桥渡》一节。现分别择要如下,并对其变迁略作分析,涉及后来的20世纪40年代末划归雄县的东南三乡除外,用以从中管窥历史情况之一斑。县西北十五里“紫泉河,自龙泉龙堂发源,侠流莫详。其始元泰定丙寅(年)秋一夕水色变紫,故名紫泉。数派合而为一,由旧燕城钓鱼台縈回澄澈如练,经衣锦村绕县入高桥河、泗庄东、西洼”。因此故,源自龙泉龙堂的水名为紫泉河,后也称芹菜河。另,源自涿县南缘三家店的水始称紫渊、紫涧,后称紫泉河。道光十八年(年)时,龙祠(堂)至钓鱼台的桥有县北十一里侠流桥、衣锦村北张家桥、县西北十五里龙堂桥。钓鱼台以南,有县北十里衣锦店(北衣锦村东)朱家桥、南衣锦村东桥、县北五里屯杨家桥、北关西王家桥、北关真武桥、南关西杨家桥、南关外升仙桥、南关东王家桥。钓鱼台之北依次有南横沟桥、北横沟崇圣桥、方官跨河桥和村北普济桥、三里铺望郦梁、曲堤桥等。这些桥大都是明清古桥,曾多处有修桥碑、碑记。今北横沟崇圣桥和南衣锦村东桥大部尚存,河交流处也有古桥数座,在此不计。县南二十里“高桥洼,受紫泉斗门二水。”县南二十里“泗庄东、西洼,与高桥(洼)相连”。县南三十五里“海子淀,在许家庄(今村名不详)、受紫泉、斗门、(泗庄)西洼之水,大雨后诸水灌注于此、又下流淤塞,县东常有涝患……”。县南十里有曲家桥、县南二十里有高桥、县东南十五里泗庄桥、县南十五里有许家店桥、县东南二十里下龙堂桥、县东二十五里堼上桥,这种说法不确。北宋何承矩任白桥关首领、后任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是宋辽界河南修筑水长城并屯田种粮的重要建议者和执行者。新城县属辽,作为水利设施的斗门(后也作为地名、河名)即在县域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界河”其实是新城县与定兴县的界河、而不是宋与辽的界河。在“三洼一淀”中较著名的是高桥,明清诗人有尚书秦鸣雷、巡按牛天麟、文学家马中锡写过高桥感怀诗,内容大都反映出作者所见“白草烟深埋战骨”、“村舍无人鸟自鸣”的悲凉情绪。这里还曾有明宫大太监魏忠贤捐建的崇宁庙。县西北二十里“斗门河,发源李家营,即何承矩辟斗门兴水利处,由界河、西沟(河)入高桥(洼)、清水河、泗庄西洼入海子淀”。县西三十里马村河,是(南)拒马河支流、水势甚急,由涞水县经中旺村、高碑店南下复入拒马即白沟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中旺桥、三十里有高碑店桥、西三十里有马村河桥(今存文物,古建亨桥)。此河清初名为稻子河、其后称马村河、再后至今根据传说称运粮河。马村河入定兴界今称小周家庄河。市域别称运粮河的还有紫泉河、仓上河、鱼池河。县东北十五里“鱼池河,无源头,由交渠(今涿州市南缘村名)、鸣泽(今作明泽)经仓上入赵庄洼,潴(水滞留)而不流。”此后有的史料还有一种说法,即由一溜“鱼池”南下经宋鱼池、马官屯、肖鱼池等入仓上河,水源同上、还被称作运粮河。这后一种说法与近来的情况相吻合,旧河道今尚存。这大概是,清初或更早水从源头处一路去东南、另一路向南是两股水,或是一先一后出现。县东北二十五里还有“龙湾河”。县东三十里“南里河,即胡良、琉璃、涿水三河下流。由县东南王村、南里、堼上、板家窝、来家务等村经雄霸合直沽入海。相传旧唯小沟流水,嘉靖三十二年小沟自底突瀑湧水,裂土成流、即通运河。遇雨连绵、居民受患,筑堤防护……”。照此看来,此水应该是大清河在县域的支流。今辛立庄镇有前南里、后南里两村,河名或由此出。今当地人说,前后南里附近及南北一带仍有深坑、苇塘。20世纪60年代初,原河道仍可泄洪,后河沟渐平,于是在70年代初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辛庄、大王村、辛立庄、杜村东、堼上、柳庄子、西娘庄、南宫井、小王庄奔雄县板家窝一带开挖有东干渠。因此,可以说今仍然存在的东干渠大概沿袭了古南里河的大致走向。大清河,古称督亢沟,清康熙年间县志无载。记有“浑河,即桑干河……入宛平县之芦沟看丹口分为二脉,一经……一经固安县达新城、雄霸合直沽入海……后徙固安。岁又大清顺治十年癸已忽泛涨,由东北固安之故城村冲决大河一道,横流泛滥直入新城境内,或下穴地中、或上推高阜,庄村田亩冲溃、淹没不可胜计……垂二十年至康熙壬子乃东徙复固安、霸州去……”。大清河,该是这里所说的浑河经固安、达新城的这一脉。清道光县志说“琉璃河即大清河……”。民国县志载“大清河者,总集七十二清河之委流、以汇入东西两淀,诸河之总名也。自上源琉璃、拒马诸水汇流而下统称曰大清河。案,琉璃河在县东自涿州茨村西南行经县东至县南……”清河之名大概与之平行的浑河有关,一浑一清、两相对应。清河名自何时不详。清代县志,把不同时期流经清河的水称作河名,淡化了清河原本的名称。今天看来,清河的别称有浑河、小黄河、桑干河、琉璃河等。民国县志称大清河总集七十二条清河,却忽略了大清河上游小清河的真实存在。近三年阅、览周边市(县)的史料河当今资料、查阅清代永定河文献可知:小清河自芦沟桥西北方向处起、与永定河(浑河)并行南下,至涿州境内茨村止。茨村,向南称大清河。因此,应该说大清河的上游或源头是小清河。大清河上的桥,河西去河东的辛桥之桥,屡坏屡修,确实是修桥辛苦,总见新桥,有修桥碑记数篇。十里铺桥,曾名平政桥、督亢桥,在京德御(驿)道上有重要的地位,有修桥碑记数篇。十里铺确实曾经是水运码头。据清代宫廷档案载:西陵的泰陵所用“金砖”(并非用黄金制作)系江苏苏州烧造,长方城砖产自山东临清。其运输是从产地先运到通州、再从通州以水路经天津、到新城县十里铺舍舟装车,最后通过陆路运到目的地西陵。自通州运至天津、计水路三百四十四里,天津水路至十里铺、计水路三百五十三里,十里铺至西陵太平峪泰陵工所、计陆路百二十二里半,泰陵主体工程时八年完成。主持人:看来,您对传统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i/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