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围炉夜话,踏雪寻梅年味渐浓,游

小寒

年1月5日

农历冬月廿二

星期二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至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云:「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在古人眼里,寒冷是个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听起来,小寒比大寒小,似乎大寒比小寒更冷。但其实,对我国而言,小寒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寒」字下面两点是冰,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寒冬都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年节将至,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着手采购年货、写春联、剪窗花……全国上下一起为春节做着准备,也是人们最感温暖的时刻。

小寒三候

▌1.一候雁北乡

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2.二候鹊始巢

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3.三候雉始雊

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小寒习俗

▌1.腊祭

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小寒即是腊月的节气。「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做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一番。

▌2.冰戏

北方入冬之后天寒地冻,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此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这天都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品种亦很丰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

▌4.食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要食糯米饭。这与他们讲究食疗有关。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糯米饭太糯亦不好,一般是六成糯米和四成香米搭配,把腊肉和腊肠切碎后炒熟,加一些熟花生米和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5.吃羊肉

“小寒”时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抵御严寒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以“当归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白领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的人群,则适合进补“羊肾红参粥”,有益气壮阳的作用。

小寒诗词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是对应子月即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大雁开始北迁,喜鹊开始筑巢,野鸡开始鸣叫。虽然仍是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

宋·黄庭坚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这是一首寻访友人的诗。江雨蒙蒙,颇有寒意,雪花飘荡,使人鬓边斑白。马上就要进城了,可我却立在这里,望着后山。我的朋友就住在那里。

《望月婆罗门·元夕》

王寂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

蛾儿雪柳风光。

开尽星桥铁锁,平地泻银潢。

记当时行乐,年少如狂,宦游异乡。

对节物、只堪伤。

冷落谯楼水淡月,燕寝馀香。

快呼伯雅,要洗我、穷愁九曲肠。

休更问、勋业行藏。

冬天有冬天的魅力,可冬天也最容易让人惆怅落寞。年少时,四野奔腾,何等快意,如今同样的季节,却是踌躇满志,半步不前。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思量却似,无情有思。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鹧鸪天》

金·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这是一首寄给情人的词,这个冬日,冰天雪地,连手指都感到寒冷。你吹奏的羌笛声,饱含着离怨。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思念,在冬天,显得更加沉重,

《送季平道中四绝》

郑刚中

霜风落叶小寒天,去客依依马不鞭。

我最平生苦离别,可能相送不悽然。

小寒料峭,为眼前这伤感的别离更添几分寒意。平生最痛苦的就是离别,送别之时,最是凄然时候。

《清远舟中寄耘老》

苏轼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满怀雄心壮志,却遭遇一贬再贬。从北到南,从繁华到荒芜,从年少到衰老,即使再超然物外,在这阴冷凄然的孤舟,也难免心有一丝丝凉。

《浣溪沙》

舒亶

燕外青楼已禁烟。小寒犹自薄胜绵。

画桥红日下秋千。

惟有樽前芳意在,应须沈醉倒花前。

绿窗还是五更天。

一切景语皆情语,寒冬萧条,眼前的景致更让人消沉。怎么排解心中的忧愁呢?还是需要酒这位好朋友。

《清平乐·深冬寒月》

南唐·冯延巳

深冬寒月,庭户凝霜雪。

风雁过时魂断绝,塞管数声呜咽。

披衣独立披香,流苏乱结愁肠。

往事总堪惆怅,前欢休更思量。

深冬寒月的天气里,窗户上都凝结了霜雪。风雁过后,魂断绝。此时,诗人在沉思,披着衣服想着往事,以前的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再想也没用了。

《蜡梅香》

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

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

浅苞纤蕊。

搵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

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

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

愁生乡思。

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

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一曲新词,美酒一杯。不知不觉,寒冬已至。想来是梅花最喜漫天雪。那纯净的雪与清丽的梅相得益彰,堪称绝配,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在孤寂的冬自由流淌。

俗话说“小寒胜大寒”,

小寒是气象上最冷的时节,

此时,北风凉,雨雪雱,

梅花凌寒独自开,

寒暑交替的天时更迭,

在小寒后到达终点,

开启下一个循环。

生命轮回不息,

岁月往复不止。

正如此时

旧岁近暮,新岁即至,

“小寒游子要思归,大寒岁末庆团圆”,

过了这寒季的最后一关,

归家的日子便可扳着指头数起来了!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

子曰整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60-

客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10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