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秘的定义
便,是指排便;秘,音“bi”同“闭”,意是闭塞不通。《辞海》对便秘的解释为“排便次数少,粪便干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也作便闭”。
便秘是一个症状,是患者对排便状况不满意的一个主观表述,其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病理上的。
二、便秘的表现
(一)排便次数少
正常的排便次数一日三次,一日两次,一天一次,两天一次,三天一次。
(二)粪便干硬
粪便性状共7型:1、2、3型称为粪便干硬(羊粪球样粪便)。通常将1、2型称为干硬,3型称为比较干硬。
(三)排便困难
1.排便费力。
2.排便时间长(>5分钟)。
3.粪便不能排出。
4.便后仍有便意,但能排出。
5.运用开塞露,或灌肠,或洗肠。
6.用手法协助。
(四)排便不尽
1.排便困难,便后仍有便意,自觉粪便没有排尽。
2.肛门直肠炎症或其它因素刺激。便意明显,没有粪便。
3.感觉异常。
4.心理因素。
三、便秘的患病率
(一)国内:3.19%-17.60%;其中北京:6.07%;女性>男性;随年龄升高,10岁以下者较高。
(二)国外:1.9%-27.2%,多在12%-19%,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2:1,年龄在65岁以后逐渐增高。
四、便秘的病因
(一)饮食因素
1.进食量过少。
2.饮水量不够。
3.纤维摄入不足。
4.其它饮食因素(饮酒、嗜食辛辣、饮咖啡和茶等)。
(二)生活因素
1.不良排便习惯:包括不定时排便及排便时读书等。
2.生活起居变化。
3.缺乏体育锻练。
(三)精神心理因素
1.精神过度紧张。
2.心理因素。
3.惧怕排便。
(四)滥用泻药
1.减肥。
2.美容。
3.排毒。
4.追求排便时快感。
5.寻找各种借口。
6.夸大便秘的危害。
7.医源性:食用剌激性泻药(含蒽醌类药物),如大黄、决明子、芦荟、番泻叶、果导片,易引起泻药型的便秘甚至黑便秘或导致结肠的炎症、息肉甚至结肠癌。
(五)药物因素
1.镇痛药:如吗啡。
2.解痉药:如阿托品。
3.抗酸药:硫糖铝。
4.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
5.降血脂药:如消胆胺。
6.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7.镇咳药:如咳必清、可待因。
(六)神经激素因素
1.神经的损伤。
2.神经系统疾患。
3.消化道激素。
4.类固醇激素。
(七)疾病因素
1.肠道疾病。
2.腹腔内疾病。
3.肛管直肠疾病。
4.直肠梗阻性疾病。
5.肠道外疾病。
五、便秘的分类
(一)根据发病的部位
1.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结肠慢传输型)。
2.直肠排空功能障碍型(出口梗阻型)。
3.混合型。
(二)根据病因分类
1.器质性便秘。
2.功能性便秘。
(三)根据发病的时间
1.急性便秘:粪嵌塞、肠梗阻等。
2.慢性便秘。
(四)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
1.重:症状严重、持续。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2.中:间于两者。
3.轻: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一般处理有效,无需或少用药。
六、便秘的诊断
(一)病史
1.排便频度。
2.粪便性质。
3.排便时间。
4.排便持续时间。
5.排便困难程度。
6.发病的缓急。
7.精神状况。
8.伴随症状。
9.诊疗过程。
10.用药史。
(二)检查
1.一般检查:
(1)体格检查(肛门指诊);
(2)内窥镜(直肠镜、结肠镜);
(3)X线检查(结肠造影)。
2.特殊检查
(1)结肠传输功能检查:口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定时拍摄腹平片,追踪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2)排粪造影:排粪造影是指将造影剂注入被检查者的直肠和结肠内,在其排出前,排出时及排出后等状态下分别拍摄X片,动静态结合地观察肛管、直肠及盆底功能变化的一种检查方法。
(3)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管直肠测压是通过肛管直肠压力测试仪检测肛管直肠内压力和肛管直肠间的生理反射获得实际测量时的有关肌肉活动资料,以了解肛管直肠的功能状态。
(4)盆底肌电图检查。
(5)气囊逼出试验。
七、便秘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有罗马标准和便秘诊断指南。国内有便秘诊治暂行标准和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慢性便秘的罗马III标准:
目前在临床、科研等工作中最常见的是罗马III标准。具备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
1.>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
2.>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
3.>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
4.>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阻;
5.>1/4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
6.>1/4的时间有每周排便<3次。
在未服泻药的情况下不存在稀便,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同时可以除外器质性病变,可以称为慢性便秘。
八、便秘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认识便秘;
2.足够的进食量;
3.充分的饮水量;
4.良好的饮食习惯;
5.足量的纤维素;
6.正常的排便习惯;
7.良好的睡眠;
8.适当的运动。
(二)中医辨证分型
1.实证:
分为三种证型:第一、肠胃积热证,治法为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第二、气机郁滞证,治法为顺气导滞,方用六磨汤。第三、阴寒凝结证,治法为温里散寒通便,方用大黄附子汤。
2.虚证:
分为三种证型:第一、气虚便秘,治法为益气润肠通便,方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血虚便秘:治法为养血润肠通便,方用四物汤、润肠丸。第三、阴虚便秘:治法为滋阴润肠通便,方用麻仁丸、增液汤。第四、阳虚便秘:治法为温阳通便,方用济川煎、温脾汤。
3.虚实夹杂证:
(三)中成药治疗
(四)中医外治
1.针灸:
治法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寒证用灸法。选穴:主穴为大肠俞、天枢、支沟。随证配穴为热盛:加曲池、合谷;气滞:加中脘、太冲;气血两亏: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下焦虚寒:灸神阙,气海。
2.耳穴压豆:
耳穴贴压疗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廓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达刺激耳穴、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主穴为肺、脾、大肠、直肠、皮质下、便秘点。配穴为胃、腹、三焦。
3.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不同型号的羊肠线,根据需要埋入不同的穴位,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弱刺激作用(相当于持续留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选穴为天枢、腹结、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会阳、委阳、腰奇。
4.中药敷脐:是将药物敷于患者的脐部,常用药物有沉香、炒莱菔子、生白术等。
(五)西药治疗
(六)其它治疗
选用生物反馈、结肠水疗、心理治疗、灌肠、开塞露等其它疗法。
1.生物反馈: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生物行为治疗方法,让患者根据其观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动信息调整生理活动,并学习控制内脏器官活动,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异常生理变化的目的。治疗便秘的生物反馈方法是运用任何一种能记录直肠肛门压力或肛门外括约肌(EAS)的肌电图(EMG)活性的设备,利用测压反馈、肌电图反馈或二者的组合为有效的生物反馈训练提供感性的信息。
2.结肠水疗:指的是通过一种专门的设备,经肛门向结肠内注入净化处理过的温水,对整个大肠进行清洁灌洗的一种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具有以下功效。第一、协助患者及时地排出粪便。第二、彻底清除肠腔内的滞留的宿便。第三、软化肠腔内干硬的粪便。第四、恢复肠粘膜的正常分泌和运动功能。需要提醒的是结肠水疗治疗便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但是不能长期应用。
(七)外科治疗
便秘除了外治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其它治疗方法以外,亦可以通过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久治不愈的顽固性便秘通过保守治疗和其它方法都不能改善时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肠慢传输型:手术方法主要是全结肠切除术、次全结肠切除术、部分结肠切除术、结肠旷置术。
2.出口梗阻型:
主要包括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盆底疝、会阴下降、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
常见手术方法包括直肠前突经阴道(直肠)修补术、直肠粘膜脱垂注射术、PPH术、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挂线术、盆底悬吊术。
九、便秘的预防
(一)便秘认识的误区
1.每天必须排便一次。
2.排便量少是不正常的。
3.排便少会中毒。
4.吃的很多就应该排出很多。
5.便秘不需就医,自已用点药就好了。
6.适当的腹泻对身体有好处。
(二)便秘的危害
1.便秘与美容。
2.便秘与衰老。
3.便秘与胃肠功能。
4.便秘与精神症状。
5.便秘与大肠癌。
6.便秘与肛肠疾病。
7.便秘与心脑血管意外。
(三)注意事项
1.不要夸大便秘的危害。
2.不能滥用泻药。
3.便秘的危险信号。
4.咨询专科医生。
5.医院就诊。
6.足够的进食量:
饮食的量与排便功能直接相关,饮食太少,则形成粪便的成分不足,粪便的量就会偏少。肠道得不到适度的充盈,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引起便秘。因此,每天均应进食一定量的食物,以利于大便的形成,得以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7.良好的饮食习惯:
(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2)饮食结构要合理,以膳食纤维为主,多吃米谷、薯类、豆类、瓜果蔬菜,多喝水。
(3)不宜饮烈酒、浓茶、咖啡,不吃辣椒、咖喱等刺激性食物。
8.充分的饮水量:
水是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对有便秘倾向的人来说,摄入足量的水分更为重要。水分可以润滑肠道,还可参与大便的形成,并使大便软化,以利于排出。如果水分偏少,大便常干涩难行,因此,每天应摄入足量的水分。饮水量应达每日ml左右,且不宜多饮茶或含咖啡的饮料,以防利尿过多。
9.足量的纤维素:
(1)纤维素在肠道不易被吸收,具有亲水性,能吸收水,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在肠内易推进,能刺激肠,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
(2)维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纤维摄取量为每日20g。
10.正常的排便习惯:
(1)有规律的排便。
(2)不能忽视便意。
(3)不能蹲厕过久。
11.良好的睡眠:
睡眠不好对便秘患者十分不利,因为睡眠不好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胃肠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失调,消化能力下降,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大便规律紊乱等症状。
12.适当的运动:
(1)适当增加运动量,可促进直肠供血及肠蠕动,因而有利于排便。
(2)运动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个人的性别、体力等情况而定。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所有的观点由网友个人想法,不代表本公司也持此立场,感谢大家支持!
重庆英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YMU教育
重庆YMU教育_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卡
重庆YMU教育_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课后辅导
重庆YMU教育_执业医师护士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