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夫子投江殉国多年后,一位著名爱国词人在忧愤中辞世,他的爱国热忱和诗词艺术成就为其“赢得生前身后名”,对后世影响不亚于屈原。
他就是出生在济南四风闸村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故居纪念馆建成20年
游人寥寥词人寂寞
作为济南籍历史名人,辛弃疾名气之大,诗词艺术成就之高,无须赘述。尤其他的词,已融入了我们的记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据载,他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今在由高新区代管的临港街道办事处辖区。时至今日,知道辛弃疾是济南人的可能挺多,但知道和去过他的故里四风闸村的人可能不算很多。
6月16日上午,一路导航,记者驱车沿工业北高架路东行,从省道拐上郭董路,沿途并没有看到有关辛弃疾故里或纪念馆的提示。“辛弃疾纪念馆啊,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在董家附近,一村民热情地为记者指路,并说纪念馆就在路边,很好找。果然,记者开车继续北行,终于在过青银高速后的稼轩路看到前方挂着“辛弃疾纪念馆”蓝色指示牌。
在一条乡村柏油道路的一侧,辛弃疾纪念馆纪念馆正门是一座石牌坊,上书“辛弃疾纪念馆”,东侧为原售票处,免费开放后这里遂成为保安值班室。尽管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到此游玩的人并不多,占地29亩的纪念馆内几乎看不到人影。在东展室内,游人宋先生正在仔细观看有关于历城名人的展板,这是记者进入纪念馆后碰到的第一个游人。
喜欢传统文化的宋先生端午节前在网上偶然搜到辛弃疾故里就在四风闸村,于是一放假就从奥体中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专程赶过来。“来了后感触很深,辛弃疾这么有名的历史人物,咱济南推广力度并不算好,你看这里哪有人了?”宋先生说,在他认知里,辛弃疾在济南名气恐怕不如李清照大,像泉城广场文化长廊中,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历史名人,辛弃疾连个位置都没有,让人很是遗憾。
据纪念馆导游示意图上的文字介绍,辛弃疾纪念馆于年开工,年10月一期竣工并对外开放,当时实行收费参观。“卖门票头一两年还有人来,后来就很少很少了。前些年免费开放后,周末游客才多了点。”纪念馆工作人任先生说,他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已习惯了纪念馆的这种寂寞。而在四风闸村一位村民印象里,平时一天不到20人。下午2点,记者再次来到纪念馆,从门口的登记簿上看到,6月16日登记参观人数有15人。
建筑破旧待修缮
词人雕像旁竟开菜地
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宋先生感觉及纪念馆保护和开发不尽如人意:“内容不吸引人,后院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开放,这样的话很难吸引人再来。”和宋先生同时参观的游客,从进到出也就20分钟,陈列内容过于单一,难以吸引游客驻足是纪念馆的一大不足。
纪念馆建筑布局上,正北三间主展厅展示辛弃疾生平主要事迹、历史资料以及“文东武西”壁画再现历史画面。其中,在正中展厅,有辛弃疾目前唯一传世书法作品《去国帖》的影印复印件,原件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东西两侧的展厅主要展示历城名人和地方文化风俗。
就辛弃疾纪念馆纪念馆来讲,整体布局摆设如同一个普通人物展览,若换一个名字,也可以说这就是张三或李四的故居,给游客的体验感并不深刻。让人的心情沉重的是,为纪念词人而立的石像十分挺拔,约有四五米高,但在西侧的一片绿地中却开辟出一块菜园,黄瓜、小白菜等蔬菜长势不错,看得出被人照料的挺仔细。据工作人员称,这片菜地已存在好几年了。
另一方面,纪念馆基础配套亟待修缮、提升。在纪念馆门口的六角碑亭,地面上落着一些柱子、亭子顶部掉下来的漆皮无人清扫;东侧碑廊集中展示了国内多位著名书法家的艺术刻石,但墙壁上的墙皮返潮,多有脱落之处,屋梁上的深红色油漆斑驳陆离,屋顶上也长了荒草。
在纪念馆,记者遇到了四风闸村村支书王如虎,作为辛弃疾故里的“村官”,面对此情此景他表示心里也感到痛心。“目前纪念馆维护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路面花砖、屋面泥瓦、墙体粉刷都需要维修。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维护纪念馆。”王如虎说,目前纪念馆可吸引人的点不多,只有一个辛弃疾的名号,无法留住游客,如果将来统一规划的话希望有所改观。
此情此景,就像词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不过,在为纪念词人而建的纪念馆里,“风流”不是在雨打风吹下消散,更多是在落寞和寂寞中遗忘。
辛家遗存八百多年古槐
拆迁逼近词人故里
王如虎所说的统一规划与当地村居旧改不无关系。继去年4月临港街道办包括四风闸村在内的村居冻结后,今年4月13日所有村居再次延续冻结至年4月12日。
出辛弃疾纪念馆向北不远就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四风闸村。史载,年农历五月辛弃疾出生在四风闸村,并在此生活了二十一二年。现在的四风闸村以红砖瓦和水泥建的房屋、院落居多,还有一些土坯房。在晾晒麦秸的村民任先生说,冻结公告早发布了,但拆迁还没有听说,即使拆迁的话,辛弃疾纪念馆肯定会保留,“辛弃疾是从我们村里走出的名人,建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他。”
在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中,即将84周岁的任志明因痴迷于研究辛弃疾而被称为“辛痴”。在他简陋的小屋里,小书架上摆着与辛弃疾有关的资料,统统都是他手写抄录,再自己线装装订。其中,20余万字的《幼安忠义录》是他历时研究50年而成,去年被济南市图书馆收藏。这套《幼安忠义录》共20册,讲述了辛弃疾在四风闸村幼年成长、青年抗金、晚年壮志未酬的一生,还搜集了历代文人墨客研究稼轩文化的著作名录,既有文学性质又有学术研究性质。
任志明老人展示他手写的《幼安忠义录》
老人说,如今四风闸村已没有辛姓,在辛弃疾起兵后,辛家人不是南迁就是改姓,以躲避金国统治者的追杀。如今,在辛弃疾的出生地,历经多年后,遗存下来与辛弃疾有关的事物,一是辛家花园里的一棵古槐,二是辛家坟地。
在老人指引下,记者目光越过红瓦房顶看到了那棵多岁的古槐,槐树长在一户居民的院里,由于主人不在家,无法靠近观瞻,只能趴在门缝上往里瞅了瞅。老人说现在的槐树其实是在古槐树干上冒出来的新芽,古树树洞里还曾长出过一棵梧桐,被称作“槐抱桐”,很可惜桐树后来死了。
除了古槐和辛家坟地,老人说还有一处老楼有可能是辛家宅院的一部分,因为辛家人逃难后,房屋空置,遂由一户任姓人家翻建并在此居住。遥望那座老楼,记者隔空冥想,词人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或许他当年真的在此处登高过吧。
任志明曾在辛弃疾纪念馆看过大门,熟悉里面的一切,还曾亲自在绿地内种过两棵柏树。对于纪念馆落寞的现状,他也非常惋惜,希望早日修缮纪念馆,增加讲解人员,让游客好好了解辛弃疾文化。“后院再闲置下去太可惜了,应该好好利用起来,不能白建了。”和任志明同龄的任庭华老人今春进过后院一次,其他大部分时间后院都是铁将军把门,让游人吃了闭门羹。
开发文化名片
词人逝世地建起辛弃疾文化园
除了济南四风闸村出生地的辛弃疾纪念馆,在埋葬词人的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当地以“辛弃疾第二故乡”为名建设了辛弃疾文化园,位列铅山十大旅游景区。其中,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落成时,为全国最高的辛弃疾雕像。
作为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与苏轼齐名,被后世并称“苏辛”,其词作大多写于南渡归宋后。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历经南宋朝廷反复起用、罢官,谪居上饶,后又迁居铅山十多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他晚年在此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真实写照。
从年开始,铅山县以辛弃疾在当地留下的活动遗址和作品为主线,建设以辛弃疾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市民休闲公园。“去年辛弃疾逝世周年时,铅山那边邀请济南方面前去研讨交流,我去看过文化园,还灌了一瓶瓢泉泉水。这泉就在辛弃疾晚年故居旁,我有个愿望,等有合适的机会把瓢泉水倒进纪念馆的水系中,让四风闸村和铅山共同发扬辛弃疾文化。”四风闸村一村民说,作为辛弃疾的出生地,与铅山县对辛弃疾文化的保护与发扬相比有些滞后,“在济南打个车,出租司机跟你拉泉水、‘夏雨荷’,就是没有能讲辛弃疾的,我们作为辛弃疾故里的村民,能不感到痛心吗?”
意犹未尽的他指着距辛弃疾纪念馆南侧百米左右的青银高速说:“这条高速路过清河县,前几年我路过的时候看人家在高速上标识武大郎墓,没有文化名人的地方千方百计想办法跟名人靠上关系,还有的地方争抢名人,让我们汗颜啊!”
在辛弃疾纪念馆参观登记簿上,记者看到,登记的游客中以唐王、济钢、郭店、董家附近居民为主,还有集体组织学生来此参观的学校,更有有泰安、北京等外地“辛迷”游客。“上午有一对北京夫妻,专门来寻访辛弃疾足迹,说是还要去南方重走辛弃疾的生平路线。”纪念馆工作人员任先生说,前几年还有福建的游客北上追寻辛弃疾的足迹,可见辛弃疾文化影响了一部分人。对于纪念馆的保护和开发,他听说有辛弃疾公园的规划,但具体怎么建、何时建还不甚清楚。
第二次来辛弃疾纪念馆参观的山东冶金技师学院的姜先生认为,名人纪念馆遇冷不是个别现象,但就济南来说,应该着力推广英雄名人,通过文化渠道好好宣传,“纪念馆不一定要建的富丽堂皇,那样反而失去文化味儿,重要的是推广文化地标,利用好名人文化。”就辛弃疾纪念馆来说,他感觉功能单一,没有加以综合性利用,如果做做水文章,搞做好小清河景观带旅游或者打造荷花景区,起码能吸引济南人过来游玩,毕竟现在济南赏荷的景点很少了,“去附近泡温泉的人也不少,怎么综合开发是该好好研究了。”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寂静的辛弃疾纪念馆周边,建起了现代化的机场、高速、高铁,于飞奔的脚步中,何妨慢下来倾听一下词人的乡愁……
官方表态:
辛弃疾故里将建主题文化公园
6月17日上午,在济南电视台“直面问题?践行承诺”问政直播节目中,有网友反映,作为济南历史名人,辛弃疾纪念馆破败不堪,亟待整修。对此,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白秋生表示,辛弃疾是济南的名人也是济南的骄傲,他的故居出现这种情况是令人汗颜的。针对辛弃疾纪念馆修缮问题,街道办事处专门召开了辛弃疾纪念馆修缮的专题会议,已拿出了专门工作方案,准备上报建设辛弃疾主题文化公园,现在上报给管委会研究,下一步管委会将进行专题研究,拿出专门的修缮方案进行提升。“请网友放心,我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下一步会加快工作力度。”
●人物小传
辛弃疾(—年),字幼安,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生于历城四风闸村,现存词余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在词坛影响巨大。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陷于金人之手。21岁时,辛弃疾聚众余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杀,辛弃疾率少数人至金营生擒叛徒并押解南渡归宋,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时人称赞“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南渡后,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反复起用、罢官。40余年间,一半时间赋闲在家,另一半时间虽为官,却又被频繁调动。写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陈述抗金北伐建议,但始终壮志难酬。
辛弃疾将一腔热血融入词中,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词名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贺新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辛词谱曲
今年3月,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引发广泛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白癜风怎么控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