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香港极冷。最低7、8度。薄羽绒服都无法御寒,室内需开暖气。优衣库、各零食店的收银处亦排成长队。
阴惨惨的天空,寒风凛凛。十点多,下楼去会所练球。以前打野球的一些动作积习难改,请国家队教练来改进,真是折煞两位老前辈了。今天练了侧身向左后迅速后退,向左尽力弯腰,用正手过顶击球。来回一两分钟,我就脸色煞白,气喘如牛;再一两分钟,甚至累得要吐,换心一妈妈上场受训。不过,过了身体极限后再打,一小时下来,神清气爽。
一起练球的另一对港人夫妇,说想咨询我一些问题。美国几位华人创业,英语在线教育的项目,找他们融资,他们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内地在线教育如火如荼,人人都想分一杯羹。香港这里的补习,依然是线下培训的天下。市场太小。
这对夫妇的10岁儿子,在教练的指导下,进展神速,以后定是冠军的苗子。而心一在家里读书,Wonder的续集,AuggieandMe,依然拒绝下楼去看我们打球,对国家队教练的名头无动于衷。培育心一的体育兴趣,任重道远。
回家午饭。菲佣Diana已能炒得一手武汉菜式。近来每天都有腊肉菜苔。菜苔,是武汉特产,居然能在香港的街市里买到。香港人称为红菜芯。菜场里,菜贩以为我们不认得,连连推销,这个没见过吧,很少见的,但很好吃的哦。我们心想,踏遍铁鞋无觅处。
下午在家听书,坐在沙发上。两只猫左拥右依,黑甜乡里打着小呼噜,胡子偶尔剧烈抖动,腿弹弹抽抽的,不知身在猫境还是人间。
我们不出门,都在客厅里,是菲佣Diana最不自在的时候。不能进进出出妨碍我们。回到厨房阳台外她的小套间里,又不能待太久,那样会显得没活干。于是隔一会儿便进出厨房,擦擦锅什么的,弄出一些声响,以示忙忙碌碌。家里的锅由里及外,个个锃亮。铁杵磨成针。我总为家里的锅捏把汗,只怕仅剩薄薄一层铁皮了。
晚饭出门吃饭。每次选餐厅都颇费踟躇。楼下有无数家餐厅,选择越多,却越无从选择。若跟从心一,我就只能忍受西餐,芝士、意面、汉堡之类。今天心一高风亮节,不情不愿地跟我们去了家越南餐厅换换口味。
我比较喜欢吃印尼炒饭。不过今天点了个咖喱软壳蟹。我们从不吃海鲜。到香港快四年,对海鲜依然不感冒。偶然吃到一次油炸的软壳蟹,才觉得美味。只要菜单里有软壳蟹,必点无疑。天冷,咖喱泡在饭里下肚,立刻暖和起来。
饭后散步。依然耿耿于怀,为何心一对运动不感兴趣。临时起意,到楼下会所订了个乒乓球场,租了拍子,买了一桶球,决定从简单运动着手,慢慢培养。
正打着,有人推门进来,原来是同一栋楼的老吴,订了下个时段。于是一起打球。老吴祖籍江西,能说普通话,也是羽毛球友之一。老吴见我们也能打乒乓球,很是高兴。说大陆来的,大多都能挥几拍的。
我几十年没打乒乓球了。这乒乓球室玻璃通透,一张崭新的蓝色球台,绿色球网,一排沙发,空调习习,真不习惯。我印象里的乒乓球场面,是水泥台面,中间歪歪斜斜一排砖头,还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大家手里的球拍,有的胶皮脱了胶,打起来啪嗒啪嗒地像皮质快板;有的呢,就干脆是一面光板,受人耻笑。
有时发球,球落到台面的坑洼处,转了方向,就得重发。武汉话的乒乓术语里,似乎叫“潜石”。有时打着打着,碰到想强行加入打球的霸道小混混,几句话不投机,操起当“球网”的砖头,把那“球网”砸得七零八落。水泥球台上一片狼藉。
这些快乐与愁苦,心一是体会不到了。我们打球挥汗如雨。心一却打了一小会儿,便坐在沙发上,申请玩五分钟妈妈的手机,在WhatsApp上,和班上有手机的小朋友聊天,吃吃地笑个不停。
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