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薏甘汤
出典金匮要略经方·麻杏薏甘汤·肌肉中有湿·疣·疖·肌肉的酸痛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组成麻黄,杏仁, 薏苡仁,炙甘草.
效能通经解表,袪寒除湿。
主治治外感风湿,见一身尽疼,发热,午后较甚者。
应用肌肉风湿、筋肉痛、关节风湿、关节痛、神经痛、汗泡、身体麻痹、指掌角化症、冻伤、疣赘、湿疹、水虫、白癣、头皮屑、喘息、妊娠浮肿、喘咳发热。
说明本方治风湿蕴于经络,周身疼痛,对身湿身疼,效果颇着。风湿,是由于发汗时当风,或久受寒冷所袭而引起,故发生全身疼痛,及每在傍晚时分热必增剧,为本方之主要目标。皮肤常有汗出,或浮肿,或袪燥没有光泽,又头上有很多头皮,也是运用本方的目标之一。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取去桂枝,而换入薏苡仁。薏苡仁为治风湿痹的要品,具有渗经络之湿,除筋骨中之邪气不仁的效力,并可治血燥,及滋润皮肤的袪燥,且协同甘草除病;麻黄能发散体表之水;杏仁则协同麻黄去除上部之水并治喘息;四药协力,共奏通经解表,怯除风湿之功。
加减1.身疼腰痛:加防己、黄耆。2.风湿搔痒:加金银花、连翘。3.小便难利:加木通、生地。4.关节胀痛:合芍药甘草汤。
用法饭前温服。
备注风湿,即偻麻质斯(风湿症)和神经痛等,其症状为周身疼痛。风水的主要症状是浮肿,风湿和风水也有虚实两证,实证宜用麻杏薏甘汤,虚证则用防己黄耆汤。升降散
升降散是一种方剂,升降散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出自《伤暑全书》卷下。使用方法是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到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
麻杏石甘汤
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歌诀
伤寒麻仁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张。
用量
麻黄、杏仁各9克,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
方义
本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配伍特点
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石膏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都能透邪于外,合用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因肺中热甚,津液大伤,汗少或无汗者,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若表邪偏重,无汗而见恶寒,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若痰粘稠、胸闷者,加瓜蒌、贝母、黄芩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禁忌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使用。
升降散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用法
共研细末,和匀
功用
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概要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
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升降散
赔赈散、温证解毒散
《伤暑全书》卷下。
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川大黄(生)4钱,广姜黄(去皮,不用片姜黄)3分。
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哈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上为细末,合研匀。
病轻者分4次服,每服重1钱8分2厘5毫,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与3次服,每服重2钱4分3厘3毫,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服重3钱6分5厘,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如1-2帖未愈,可再服之,热退即止。
禁忌
服药后半日不可喝茶、抽烟、进饮食。若不能忌,即不效。
方论
《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性温,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本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达原饮
出自明·《温疫论》。本方又名“达原散”。
槟榔二钱(6克)、厚朴一钱(3克)、草果半钱(1.5克)知母一钱(3克)、芍药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甘草半钱(15克)。
水煎服。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或1日3次,或1日1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囊,脉弦数,舌苔垢腻。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癌性发热等病症。
1.病毒感染性发热:应用达原饮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例,发热1周以内86例,1~2周84例,2周以上56例,水煎浓汁毫升。每日2剂,每6小时服毫升,在服药期间发现舌光无苔阴虚者禁用,舌苔黄燥或干煤者慎用。禁食辛辣厚味油腻之品。结果:例患者均痊愈,多数患者服4~6剂后热退,肝脾肿大也随体温下降而回缩,淋巴结缩小及消失。(《四川中医》年第4期)
2.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将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达原饮各80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为感冒夹滞症给予达原饮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疗程5日。以3日内体温下降至正常不再反复者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陕西中医》年第3期)
3.癌性发热:应用中药达原饮加减治疗癌性发热42例,与萘普生治疗40例作对照。以患者连续服药7日,发热消失,体温正常,并且坚持中药治疗,1个月内未再发热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3.8%,对照组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江苏中医药》年第4期)
本方用槟榔辛散宣湿,化痰破结,疏利蕴伏之邪;厚朴苦降行气,燥湿化浊,破邪气之所结;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以除秽浊之湿,三药辛开苦降,舒畅气机,秽湿浊气消散,湿消热自除。知母滋阴液,白芍养营血,黄芩清燥热,甘草和中。全方合用可使秽浊得化,热邪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各种发热、肺脓肿、艾滋病合并症、急性支气管肺炎、慢性荨麻疹、逆行性胆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盗汗、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便秘、淋证、病毒性脑炎、2型糖尿病、失眠、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等证属邪伏膜原的病症。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宣白承气汤
肺其色应白,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腑气则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则变证丛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宣白」,指宣通肺气;「承气」,谓承顺腑气,故名「宣白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瓜蒌皮4.5克
处方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脉右寸实大,证属肺气不降者。
临床应用
小儿麻疹并发肺炎:患儿于年3月患麻疹,第五日夜间皮疹突然隐没,伴喘咳,呼吸困难。体温40.5℃,脉搏次/分。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喘咳,呼吸表浅而急促,鼻翼煽动,口唇舌质呈青紫色。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胸腹、头面四肢均可见紫暗色隐没的小疹点。对光反射,睫反射迟钝。胸腹灼热而胀满,四肢膝肘以下厥冷,并时有抽搐。指纹青紫色,直透三关射甲。听诊:两肺布满中等大小的湿性罗音,诊为“麻疹合并肺炎”。治以宣白承气汤加味:大黄、杏仁、石膏、连翘、银花各10g,麻黄3g,赤芍、僵蚕、蝉蜕、党参各6g,水煎服一剂。服药后约半小时开始腹泻,至夜半共十余次,四肢发热,肤色转红,紫绀解除,呼吸平稳,心率次/分,体温37.8℃,转危为安。次日服沙参麦冬汤加连翘、银花、杏仁,二剂而愈。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毫升。先服毫升,不知再服。解毒活血汤
解毒活血汤主治温暑痧邪,深入营分,转筋吐下,肢厥汗多,脉伏溺无,口渴腹痛,面黑目陷,势极可危之症。
解毒活血汤
出处
《医林改错》卷下
处方
连翘6克;葛根6克;柴胡9克;当归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研);红花15克;枳壳3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瘟毒吐泻初起。现用于麻疹、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灰质炎后遗症等。
方解
方中连翘、葛根、柴胡、甘草清热解毒;生地清热凉血;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故复佐少量枳壳理气,以助活血之力。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效。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若见汗多,肢冷,眼塌,不可用。
方歌
解毒活血连翘桃,红花归壳葛赤芍,柴胡甘草同生地,吐泻良方用水熬。
或热,或渴,或出汗,或吐血,加生石膏1两,鲜芦根汁1杯,和药膏服,并多服羚羊角,犀角所磨之汁;孕妇加桑寄生1两,黄芩1两,略减桃仁、红花。
若气血虚,加黄耆、桂枝、当归、白芍;阳虚,加附子、肉桂。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人参是治亡阴利止之方。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俱去,故不当独治其阴,而以干姜、附子温经助阳,人参、甘草生津和阴。
四逆加人参汤
成分
附子(15克)干姜,人参
功用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组成:附子(15克)干姜(25克)人参(15克)炙甘草(30克)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上四味,以水三升(mL),煮取一升二合(mL),去滓,分温再服。
斟酌。
温里类
《伤寒论》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2.《伤寒结论》: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阴虚又不当用归、芍以助阳。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其所以用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设误用阴药,必腹满不食,或重加泄利呕逆,转成下脱矣。
3.《千金方衍义》:直中阴寒用姜、附,温经而救四肢逆冷,因病以立名也;霍乱加人参,助姜、附回阳而使四肢温顺,勒名以彰实也。与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助力回阳一义。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仅供学习参考,必须在中医指导下服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