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公布,学中

(四)中医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1、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肢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2、临床治疗期

(1)初期:寒湿郁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2)中期: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热,脉滑数。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榔10g、苍术10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3)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恢复期: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

==以上来源于网络===

解读处方

1、初期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有达原饮的组成。

高建忠解读:

1、方剂来源

达原饮方出自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一书。

原文:“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以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膜原在何处?实际上,中医的很多概念是思辨的产物,我们不必细究究竟是何物、在何处。只要辨出是达原饮方证,用达原饮方可以治愈的证,就可以认为此证是邪伏膜原导致。“表里之分界”、“半表半里”,实为非表非里。也就是说,邪伏膜原证,既非表证,也非里证,既不可汗,也不可下。

那么,何为达原饮证?论中提到憎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数,且病属初起。后文又提到舌象:“舌上白苔亦薄”,“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也就是说,达原饮证的临床表现为:热病初起,憎寒、发热,头疼、身痛,舌苔白或苔如积粉,脉数。

憎寒为恶寒之甚者,不同于外感温病。发热为“昼夜发热,日晡益甚”,不同于伤寒之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见此热型,但不见于热病初起。头疼、身痛可见于伤寒太阳病,但太阳病见明显头疼身痛必伴肤干而无汗,而此处并不强调无汗,且此处之头疼多见莫名其妙之痛不可忍。舌苔如积粉,即苔厚且干,不同于伤寒、外感温病初起之苔薄。脉数,不浮不沉,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2、精简达原饮

达原饮方出自《温疫论》,后世医家每有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仍名达原饮者。原方组成为:“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书中有完整的方解:“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也就是说,达原饮方中针对病邪、病证所用药物为槟榔、厚朴、草果三味,即具有“达原”之效、拔病之功者,仅此三味。至于知母、白芍、黄芩皆为随证加减之味,即无热伤津液可不用知母,无热伤营气可不用白芍,无燥热有余可不用黄芩。当然,燥热过甚,或伤津液、伤营气较甚,单味药力量不足,还可加相应药物。

如果把甘草当作方中佐使药,七味达原饮方实际上可瘦身为四味达原饮方:槟榔、厚朴、草果、甘草。

另,读《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见清代学者李砚庄在“凡例”中有如下类比:“……盖疫本热邪犹贼,膜原犹窝,槟榔、草果犹捕快手,厚朴犹刑具,知、芩犹牵出,若硝黄则驱之走矣。白芍、甘草,一谨守门户,一调停众人。此又可先生立方之妙。”类比虽非贴切,但贼、窝、捕快、刑具之比倒也有趣。

3、医案解读

闫某,男,56岁。因发热疑诊“流行性出血热”医院,检查期间,高热不退,要求服用中药治疗。未得面诊,年5月4日下午电话中了解到基本情况:发热5天,恶寒,有汗不畅,周身憋痛难忍,头痛如裂(自述痛甚时想跳楼),口干,纳差,大便少,舌苔厚腻。处方:厚朴9g,炒槟榔15g,草果6g,柴胡12g,黄芩12g,滑石(包煎)18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5月5日下午接到电话,患者昨晚分2次服下1剂,至半夜汗出热退,头身清爽。今日服完第2剂,患者惟觉乏力,纳食欠佳,余无不适。检查结果回报,医院除外“流行性出血热”。嘱停药,出院后可调理脾胃。

按:患者平素体健,近5天患病,以发热为主症,临证以外感病多见。从伤寒考虑,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可见于伤寒太阳表实证,但太阳表实证的舌苔不应该厚腻。本案患者头痛如裂,太阳表实证也可以表现为头剧痛如裂,但病至头痛如裂的前提是“体若燔炭”,绝无点滴之汗,而该患者有汗。

从温病考虑,发汗、恶寒、有汗不畅、周身不畅,结合舌苔厚腻,可见于湿温。湿温病可见头痛,但多是闷痛、憋痛,极少见头痛如裂。

本案患者表现特殊之处在于头痛如裂。笔者体会,头痛如裂多见于疫病,以温疫多见。结合舌苔厚腻,考虑邪伏膜原,故选用达原饮方加减。

案中处方,尽管只有7味药,实由3方组合而成,分别是透达膜原的达原饮,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清利湿热的六一散。主方当是达原饮方,主药当是厚朴、槟榔、草果。

方剂解读

除了主要药物厚朴、槟榔、草果,其他药物:苍术燥湿,陈皮理气燥湿,藿香芳香化湿,麻黄、羌活、生姜解表散寒,麻黄可利水消肿,羌活祛风胜湿,生姜温肺止咳。

2、中期处方

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榔10g、苍术10g。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热,脉滑数。

身热不退、咳黄痰、舌质红,脉数---里热(阳明病)

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平喘,甘草益气补中。主要药物是石膏,清热除烦。主治在阳明里证。

用了三分之二达原饮:草果、槟榔。草果燥湿除痰截疟,槟榔利水截疟。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肠。配伍大黄清热及治疗腹胀便秘。

葶苈子利水泻肺,主要针对胸闷气促,咳嗽喘憋。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方剂就葶苈子和大枣两味中药。葶苈子用药标准是:热痰(黄痰,憋闷)。名医经验:

痰不胶粘、喉有痰嘶声;咳喘痰多、呼吸气急,甚至不能平卧,脉滑者皆可用之。

桃仁活血祛瘀,也有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

苍术燥湿健脾。治本之药。一切痰饮水湿都应考虑脾的功能。

3、重症期

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参附汤+山茱萸。

参附汤: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主要是收敛作用。

4、恢复期

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

主要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为主要中药。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二陈汤主治在里证的痰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

党参、黄芪补益肺气,黄芪还可以固表、利尿消肿。藿香芳香化湿,砂仁化湿行气温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