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
鹿奉俊
年2月12日,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辛丑牛年的春节,即喜临千家万户。于是,“牛年话牛”便成了应有之意。
牛,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反刍类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力大性善,体壮耐劳,可用于耕地或载物,是农耕文明时期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并成为农、牧民家庭财富的重要标志。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实为农神。据《山海经》和《史记》记载,其为“人身牛首”。由此可见,牛在农耕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所以,鲁迅先生曾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示对恶善的爱憎分明和愿为民众竭力付出的心志。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犁”字,就是模仿牛挽犁翻土、驾辕拉车的样子。牛耕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牛还是一种健壮、勇敢和倔强的动物,我国民间很早就有了斗牛习俗,而今浙江金华等地的斗牛依然闻名,其精彩和壮观程度不逊于西班牙斗牛。现在,我们常说的“你真牛”“牛气冲天”“牛饩退敌”“牛刀小试”等词语,即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牛的能力和脾气的认知。与此同时,牛还对人类生活影响至巨。早在先民们以游牧为谋生手段时期,其以易于牧养而成为游牧民族最早饲养的牲畜之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敕勒族有一首著名的民歌《敕勒歌》,即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汉朝应邵《风俗演义》中讲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可见,牛之所以能够赢得人类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关键原因是它在农事生产方面功不可没。而中国人对于牛的崇拜习俗,也大都与老牛耕地的本领相关。
一、丑牛辟地
“鼠咬开天”传说,其实还有下文——混沌的天地被分开之后,是擅长耕种的牛将大地开辟了出来。由此可见,牛才是国人心目中的创世英雄。少数民族中也有神牛创世的神话。如塔吉克人认为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人类如果干了坏事,神牛就会抖动牛毛或犄角发出警告,于是发生地震之灾。在维吾尔族的传说中,大地被一头公牛的一只角支撑着,公牛由一只特大的乌龟驮着,浮在水面上,牛感到劳累时,就把大地从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这时就会发生地震。柯尔克孜族中也流传着同样的传说,他们常常为牛祈祷,愿它永远强壮,少发地震。
二、神牛图腾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以牛为图腾的民族。中华民族以黄帝和炎帝为始祖,所以中华民族常以“炎黄子孙”而自豪。其中,原始社会中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被塑造成“牛首人身”的形象,即属牛为图腾的典型一例。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的民族还有不少。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上的牛头纹饰,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
三、牛王护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受牛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一直沿袭着祭祀牛神的风俗。早在秦代即有这方面的神话传说:牛神原本是南山的一棵大樟树,被人盗伐,树断以后,变成牛而潜入水中。所以,秦朝立祠专门供奉牛神。汉代画像石中的牛王神,亦为牛首人身。不过后来,牛王逐渐变为人形。清梁绍王《两般秋庵随笔》记载:“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也就是说,清朝时期,民间认为的牛王已经变为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孙子的学生冉伯牛。也有一些地方以汉代的龚遂为牛王大帝。
据中国历史记载,华夏大地许多地方都建有各自的牛王庙。如始建于清代康熙七年的成都牛王庙,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当年成都平原牛瘟肆虐,人们谈牛色变。四川巡抚张德地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社会,便在毗邻的牛市之外修建了这座牛王庙,并铸有铁牛一只,供奉于庙内。从此,这里香火不断,祭祀不绝。后来周围的街市也干脆被命名为牛王庙街。如今,牛王庙虽已颓圮,但曾经见证牛王庙兴衰的牛王庙街依然还在。所有这一切,旨在强调“牛羊勿践”!
宋代苏轼在《书晁说之考牧图后》一诗中,亦表达了对牛的情有独钟:
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
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而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种高科技含量的农机具的普遍推广及应用,“牛耕”地位已经全部“退役”而消弥。但因牛肉、牛奶、牛皮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放而牛又成了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主力军。牛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
在丑牛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欣然抒写春联一副以赞之:
喜鹊登梅百族迎佳节
金牛献瑞万里笑春风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不知名的摄影师)
四季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