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113.html
遂公盨(豳公盨)西周中期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遂公盨(豳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遂公盨(豳公盨)铭文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遂公盨(豳公盨)铭文拓片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高.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0行98字。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它是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釐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凶。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釐用孝神,复用祓禄,永孚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诲!”

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豳公盨)

一件铸有“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的青铜器日前在北京面世,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这件约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名为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它是今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专家们认为,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日前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盨上所铸长篇铭文字体优美;字数虽不算多,但几无废言。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铭文并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李学勤表示,铭文中所述“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但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据了解,该文物已于近日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李学勤撰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澂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年月23日)

李学勤(年3月28日-年2月24日),男,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

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曾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生前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年月2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年2月24日,李学勤先生辞世,享年86岁。

国宝“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作者:余世诚去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与大禹有关的国宝文物青铜器“遂公盨”。作为祖籍禹州市的余世诚亲自前往位于北京东四十条路口的保利大厦,瞻仰了这件国宝。回来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写了这篇侧记。发现“遂公盨”保利集团是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国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该集团年兴办了“保利艺术博物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抢救和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推进文化艺术建设”为宗旨,不求多而全,只求精、珍、稀,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又收藏了一件更具历史和学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遂公盨”。当初在香港古董市场上,这件古时王公贵族用来盛黍稷的青铜器“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8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