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乡下ldquo肠尾饭rdquo

从懂事起,我就知道村里人把杀猪叫做“放猪”。放了猪就要请人吃“肠尾饭”(tóngmīfān,即杀猪饭)。

后天,是对门刘家公子新婚大喜,按习俗明天新郎家要去给新娘家送肉面,今天刘家就放了一头自养的土猪,晚上我也被邀请去他家开吃“肠尾饭”。

记忆中,“肠尾饭”主要是腊月放年猪,请邻居或长辈聚聚,家家户户轮流来。时代变迁,现在的“肠尾饭”内容拓展,办喜事放猪也作兴请“肠尾饭”。吃此种形式的“肠尾饭”,无须等待到腊月,四季都可品尝,成了宜丰部分乡村红白喜事的新特色。

印象里,“肠尾饭”是儿时一件回味无穷的好事,那是春节到来的预告,也是家家户户辛苦劳作一年后最能体现劳动成果的大事。谁家的年猪最大,说明那家人的媳妇最贤惠,而年猪小点的,“肠尾饭”都觉得办的不够体面……

“肠尾饭”的开始一定是早上响彻整个村子的猪叫声,这时家里就会聚集起村里的青壮年,围着猪栏掂量着年猪的斤两,讨论着猪的卖相,张罗着放猪事情,想必每个村总有一个胡子拉碴,叼着烟眯着眼睛的“刽子手”(屠夫)。而放猪就是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存在,一刀见血的刽子手才能保证猪肉有好的口感。血放得不彻底就会导致猪肉的色泽暗红,味道较腥,很影响猪肉的口感。

在杀猪放血的时候,旺子(猪血)一点不能浪费!它是晚上“肠尾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所以放猪时也较为讲究。一般会事先准备好一只大粥饮盆,盆中撒上适量的盐,然后在放血之时迅速接着,边接猪血,边搅拌。

猪宰杀后,屠夫会在刀口塞上一个锥形木塞,然后选只后脚划上一刀子,再将一根笔直的头为小圆形的钢筋(音为“品条”),从刀口往猪身上左右撑几下,接着使出洪荒之力用嘴把猪吹得鼓鼓的。

被屠夫吹胀起来的猪现在被抬上一只大脚盆上,随着滚烫的开水淋遍全身,刚才的刃器在屠夫手上变成了刮刀。嗖嗖几分钟,猪毛被刮得干干净净。

接下来会有几个后生和屠夫一起发力把光溜溜的猪倒挂起来。屠夫手起刀落,猪就剖开了,花花的肠子被东家用筛子接住。接着猪肝丢了过来,猪肺丢了过来,猪肠丢了过来……。屠夫在将内脏上的油膜扯尽后,会提着大小猪肠去到池塘里简单翻洗下。后面餐桌上的猪肠子好不好吃,还得看主妇的进一步处理是否到位了。

现在二边猪条抬上了案板。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堪比外科大夫的人出现了,他们深谙什么样体形的猪适合怎样分割,要做灌肠的就给主人家留两个大后腿,猪肥肉多一点的,一把短刀迅速剃出板油装盆端走,留着练油,肉精一点的剃出五花肉,要腌制晾晒也行,要留住过年做个五花肉腊肉也行。在处理完四肢、头和内脏以后,屠夫的事也就基本完成了。

噼噼啪啪,一阵爆竹炸响,烟雾在刘家大门口围墙内飘散,这是后天喜事的提调(主管)发出入席的预告,好似部队吃饭的号声,号声一响,可以进饭堂了。在我们村吃“肠尾饭”一般是不派席的,随便可坐,省了许多的麻烦。当然,年长者主动或被动往往还是端坐上方。

很快开席了,第一碗上的是旺子,寓意喜气洋洋,旺旺发发。新鲜的猪血经过加工,撒进葱姜,激活了灵魂,抖擞了精神,变得细嫩柔滑,香甜可口,这也印证了《舌尖上的中国》那一句经典的旁白: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普通的烹饪方法。此菜是杀猪饭之头牌菜,少了这道菜,“肠尾饭”会留下遗憾,甚至少了味道。

每桌上摆了一瓶白酒和一瓶苹果醋,老刘和老婆不停劝大家喝酒,客人却对酒不大感兴趣,或许和我一样,兴趣点都在吃“肠尾饭”上。今天这个场合也不宜多喝酒,等后天的正席,新娘进了门,喜气洋洋,再放开畅饮几杯喜酒,为老刘家打打新房,闹闹洞房。

第二道菜是油渣。棉白发亮的猪油放在窝里,经过柴火的熬炼之后,油归油,渣归渣,生生分开了。猪身上全是宝,金黄的油渣不是豆腐渣,不能随便浪费,加入大蒜清炒,剩余的一点油被唤醒,又香又脆,再加点干辣椒粉进去,便成了下饭下酒的神菜。记得儿时,家里难得见到荤腥,能吃上油渣炒辣椒,也觉得十分过瘾,酷似吃上了肉。

第三道上的是主打菜——小炒肉。过去肚子里少油水,吃放猪饭重点是吃肉,炒上一大盆碗肉,尽可放开肚皮吃,吃草的猪肉又香又甜,难得吃一回。现在吃肉不是难事,只是肉没了过去的味道,很多猪是喂饲料长大,出栏又短,猪贩子还提前给猪肚子里灌水,肉放在锅里,先煎出来的不是油,而是水汪汪的,无论怎样加工烹炒,肉吃在嘴里如同吃木片,没什么味道,能吃到喂猪草长大的猪,登天都难。当然,一般农村人做酒都会杀头吃草的猪,主家会提前预定好,或本身就是自家养的。

端上桌的这大碗小炒肉,冒着热气,嫩爽肥瘦相间的肉片中带着青绿的大蒜,香气扑鼻,迫不及待挟块尝尝,味道果然与店里大不相同。我们村里酒席上一般不喜欢辣椒炒肉,据说加辣椒有”凑碗“之嫌,小气舍不得放肉,加上几片大蒜是为了调味配色。炒肉时必会撒点酒糊,浓浓的香味确实蛮有“母亲的味道”。同样,此菜眨眼吃光,碗中剩下一片泛着油光的肉汤。

后来上了块肉、炒猪肝、炒腰花、炒“连铁”、红烧猪脚、香菇肚片、心肺汤,由于恰逢喜事,炸鱼块、冬笋三丝、闽笋炖墨鱼也上了,还有另外几道小菜。菜刚上完,夜色像潮水一样涌进院子,随之屋里屋外灯亮,满院人间烟火气,尽是刘家好客情……

题外话

“肠尾饭”具体用怎么写我并不清楚,以上只是我的“想当然”。这里仅是乡亲们流传下来的口语音译。tóngmī,也许是“肠尾”。在宜丰话中,“肠”读tóng,“尾”读mī,“肠尾饭”可能就是指猪尾巴、内脏之类的。毕竟在过去,这些东西不值钱,吃掉了也不可惜。“肠尾饭”桌上的主要菜就是各种猪杂做成的。至于“杀猪饭”,经查百度得知,这是出自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惯叫法。

文字:宜丰老仔俚

图片:网络

编辑:宜丰在线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