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中华有中医传承有方之内科名医方系列

26.牙痛方(王仁三方)

升麻10克,石膏30克,白芷9克,细辛6克,竹叶9克,炒碎补18克,炒花椒5克,甘草3克,制川乌10克。

水煎服,先煎川乌半小时,后下诸药煮10分钟取汁,1日3次饮服。

清胃泻火,温肾散寒止痛。

牙痛。

凡剧痛者加羌活5-9克;肿甚加刺蒺藜12-30克;便秘加大黄3-9克;热甚者加石膏至60-克;风甚加防风12克;湿甚加苡仁30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甚加麻黄3-9克;阴虚加石斛30克、麦冬18克;肾虚加生地30克、地骨皮30克、牛膝30克;血虚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

27.肝胆消滞逐瘀汤(王智贤方)

柴胡8g,炒白芍12g,枳壳12g,枳实12g,鸡内金12g,香附12g,郁金12g,丹参12g,茵陈12g,虎杖10g,甘草3g。

每日1剂,分2次煎,早晚各服1次 

疏肝解郁,消滞逐瘀。

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等病变。

慢性肝炎加败酱草、垂盆草、五味子、灵芝、枸杞;肝硬化加灵芝、败酱草、枸杞、炒白术、生黄芪、水红花籽、玉米须;胆囊炎加蒲公英、败酱草、黄苓、绿萼梅、青皮;胆石症加金钱草、槟榔、木香、生大黄、王不留行、威灵仙。

28.王氏止衄汤(王荫卿方)

生地20克,麦冬12克,白芍15克,侧柏叶15克,丹皮10克,焦山栀10克,藕节30克,甘草6克

鼻衄

29.和胃汤(王今觉方)

高良姜12克,姜半夏9克,草豆蔻9克,当归6克,制香附6克,公丁香3克。

日1剂,水煎服。

和胃止呕,降逆止痛。

胃脘痛(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属虚寒证、寒凝证、气滞证、瘀血证、食积证者。

胃阴虚者加干石斛15克;大便干者加肉桂6克、大黄6克;泛酸者加海螵蛸15~30克;严重食积加焦三仙各9~15克。

30.加味香苏散(王绵之方)

组成: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炙甘草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证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薄白,脉浮,见于风寒感冒较轻者。

31.脂肪肝方(王震方)

金铃子10克,虎杖30克,泽泻30克,茵陈20克,赤芍20克,郁金15克,鸡骨草30克,丹参20克,木馒头10克,枳实15克,甘草1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空腹温服

舒肝化瘀,利湿清浊。

脂肪肝。

腹胀加厚朴15克;舌苔厚腻加佩兰12克,砂仁10克;恶心加竹茄10克,半夏10克;便秘加大黄10克;便溏加焦白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长期饮酒加葛花15克;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

王震,年生,河北省围场县人,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医院顾问,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理事。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年,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市科研奖4项,尤其擅长对痛风、肝病、黄褐斑、肿瘤、冠心病的诊治,临床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专栏

32.肾性蛋白尿方(王刚方)

生黄芪30克,生地15克,雷公藤10~15克,丹参12克,丹皮12克,米仁根30克,车前子15克(包煎),白茅根30克,炙甘草6克。

上述剂量为1日用量。先将雷公藤加水煎煮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然后加入其他中药共煎,沸后再煮15分钟,倒出药液后再加水煎煮,将两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本方可以单独应用,也可在使用激素过程中配合使用,以帮助撤减激素。如慢性肾炎表现为少量尿蛋白(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时),则可以去除雷公藤,加太子参15克,长期服用,安全无副作用。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健脾补肾,渗湿利水,降尿蛋白。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

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慎用,孕妇禁用。另外,因雷公藤有毒性,建议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33.僵蝉四草汤(王维英方)

僵蚕12克,蝉蜕12克,紫草15克,茜草15克,马鞭草15克,猫爪草15克。

浸药半小时水煎,每日1剂,饭后温服

祛风宁络,凉血止血。

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表现为镜下血尿者。

风热犯咽证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等;热毒郁结证加生柴胡、黄芩、马勃、蒲公英、玄参等;下焦湿热证加苍术、黄柏、萹蓄、瞿麦、滑石等;气阴两虚证加黄芪、薏苡仁、生地、旱莲草、女贞子等;脾胃素虚者加白术、枳壳、广木香、厚朴等;血瘀证明显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等。(医院肾病科曲黎、陈小燕、王少飞整理)

王维英,女,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姚树锦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医院肾病科主任,肾病科重点专科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专栏

34.七味追风散(王明杰方)

羌活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全蝎6克,僵蚕12克,地龙12克。

上药共为细末,或制水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亦可作为汤剂煎服,唯全蝎宜研末冲服。一般可先服几剂汤剂,然后制丸剂缓调。

疏风散邪,活血通络,利窍醒脑。

头痛、眩晕、中风、面瘫、痴呆、颤证、癫痫等。

头痛加白芍、延胡索,疼痛剧烈者加蜈蚣或制马钱子(研末冲服);眩晕(脑供血不足)加葛根、地鳖虫;中风加蜈蚣、地鳖虫、水蛭或制马钱子(研末冲服);面瘫加防风、葛根、白附子;血管性痴呆加麻黄、葛根、水蛭;老年颤证加蜈蚣、防风、白芍,癫痫加蜈蚣、胆南星、川贝母。

如气虚加黄芪、人参、白术;血虚加当归、生地、鸡血藤;肝肾亏虚加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脾肾阳虚加附片、干姜、肉桂;痰湿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等。

本方略偏辛燥,较长时间运用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生地黄、白芍、麦冬、北沙参等,即可防止或减轻其弊端。

王明杰,男,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教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担任泸州医学院中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泸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获泸州市劳动模范、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先进个人、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王明杰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江玉整)《中国中医药报》

35.化痰解郁汤(王健方)

桃仁10克,赤芍20克,柴胡25克,大腹皮25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炒苏子25克,香附20克,远志20克,石菖蒲24克。

功能 理气化痰,疏肝解郁。

毫升水煎服,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痰气郁结、肝气不舒、脾胃不和所致之轻中度郁证。

失眠者,加珍珠母、茯神、夜交藤;肝郁者,加川楝子、香橼、佛手;心神不宁者,加生龙骨、磁石;胸闷气憋者,加瓜蒌;大便溏薄而急者,加苍术、薏苡仁;呃声频作者,加竹茹、枳壳。

36.新加止簌散(王征美方)

炙百部10克,紫菀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陈皮10克,生石膏30克,荆芥5克,甘草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芦根15克。

功能: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水煎服,一般5~7剂为1疗程。

感冒愈后长时间不愈的咳嗽(临床上化验指标多无异常,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

咳嗽剧烈者加七叶一枝花,便干者加全瓜蒌,咽红、咽痛者加射干,喘者加炙麻黄、白果,痰多者加杏仁,苔黄而厚腻者加藿香、佩兰。

需注意若是胃寒者,服用3剂以上要加鲜姜3片以固护胃气。

37.消白减红汤(王胜利方)

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白芍药15克,金樱子15克,芡实30克,山药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草15克,淫羊藿1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茅根30克,益母草30克,徐长卿15克,蝉蜕10克,丹参15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升麻5克,柴胡5克。

将药浸泡30分钟,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水蛭由药房研成粉,分装胶囊,亦分2次吞服。

益肾健脾、利湿化瘀、升清降浊。

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引发的浮肿、腰痛、尿少、顽固性蛋白尿、镜下血尿者。

顽固性蛋白尿不消,重用生黄芪加鹿角霜、煨乌梅以收敛固涩;红细胞尿镜下血尿不减者加仙鹤草、刘寄奴、紫珠草以凉血止血;面浮肢肿者加桑白皮、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肿;腰膝酸痛明显加续断、杜仲以补肾壮腰;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桂枝以温阳利水;冠心病加桃仁、红花、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头目眩晕,血压高者加地龙、夏枯草、勾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熄风;腹胀纳呆加砂仁、陈皮、鸡内金、麦芽;睡眠不安加酸枣仁、夜交藤。

38.僵蜕四草汤(王维英方)

僵蚕12克,蝉蜕12克,紫草15克,茜草15克,马鞭草15克,猫爪草15克。

浸药半小时水煎,每日1剂,饭后温服

祛风宁络,凉血止血。

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表现为镜下血尿者。

风热犯咽证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等;热毒郁结证加生柴胡、黄芩、马勃、蒲公英、玄参等;下焦湿热证加苍术、黄柏、萹蓄、瞿麦、滑石等;气阴两虚证加黄芪、薏苡仁、生地、旱莲草、女贞子等;脾胃素虚者加白术、枳壳、广木香、厚朴等;血瘀证明显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等。

39.疏风通窍聪耳汤(王运铨方)

桑叶20g,葛根20g,柴胡10g,黄芩10g,蝉蜕10g,川芎10g,香附15g,路路通15g,磁石30g,生龙牡各30g,甘草5g。

上药水煮服,每日1剂。

疏散风热,通窍聪耳。

感受风热而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或弦数。

如鼻塞声重,可加葱白3支、辛夷10g,以通阳开窍;小便黄可加生地20g、茅根30g,以养阴利小便;口渴、心烦加花粉15g、麦门冬15g,以止渴除烦。

40.调气安眠止眩汤(王祚邦方)

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炒白术15克,桂枝5克,川芎5克,杏仁10克,牡蛎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上药加水毫升,煎取毫升,再加水毫升,煎取毫升,共取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5~7天为一疗程。宜清淡饮食,忌油腻辛荤食物。

清降胆胃,安眠止眩。

脾胃升降失常,肝胆气机失和所致的失眠难寐、眩晕时作、胸胁胀满、呃逆呕吐或轰热时作、烦闷不适等症,舌脉象为舌红,左脉弦弱,右脉弦大。

41.松粘汤(王习培方)

生黄芪15克,皂刺15克,生苡仁30克,海藻15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菜菔子15克,蒲公英30克,槟榔10克,生大黄10克,黑木耳10克。

每日1剂,加冷水适量浸泡20分钟后始用武火煎开,然后用文火煎30分钟,如法煎3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用。便秘者大黄后下,10~15剂为1疗程。

通脏行气、活血化瘀、降浊利湿、缓急止痛。

手术后肠粘连。适用于外科手术后,有屡发腹痛病史,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阵发加重。伴不同程度腹胀,肠管充气,矢气和排便后可减轻,部分病人伴有呃逆,呕吐,大便秘结。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舌质红、欠润,苔薄黄或浊腻,脉弦数、沉滑或沉涩。

气虚加党参、黄芪各20克;血虚加当归、川芎各10克;病程日久血瘀加三七3克(冲服)、紫河车10克;阳虚加附片3~10克;大便干结加生地15克;腹胀加枳壳、厚朴各10克;呕吐呃逆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腹痛不止加白芍30克、甘草6克。如欲巩固疗效,症状消失后可按原方2倍剂量加三七20克、当归20克烘干研末过筛装胶囊,每次服3克,每日3次,远期疗效可靠。

42.慢宁汤(王仁强方)

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炒枳壳15克,补骨脂15克,巴戟天15克,诃子10克,肉豆蔻10克,玫瑰花15克,金樱子15克,木香10克,合欢皮10克,白豆蔻10克(后下)。

健脾补肾、固肠止泻。

久治不愈的各种慢性腹泻,尤以脾肾阳虚引起的腹泻为主。

每剂方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煎煮2次取汁毫升,早、中、晚餐后1小时各服1次,日1剂。

如腹部胀痛不适,加延胡索、香橼皮;肛门坠胀,加秦皮或槐花;纳食差,加鸡内金或楂曲;腹胀、嗳气,则酌加玫瑰花。

本方对于舌苔黄厚腻,湿热重者不可服,禁食甜品及豆类食物。

43.加味葛根汤(王乐善方)

葛根20克,桂枝、白芍、大枣、当归、川芎、申姜、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捣碎烊化冲服)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颈椎病

《名医名方录》

44.疏肝和胃汤(王兆松方)

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疏肝理气,和胃散寒。主治肝郁胃寒。

45.清荣饮(王祉然方)

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玄参各15克,金银花、生地各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二汁混合,早晚各服1次。

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过敏性紫癜。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及月经过多,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王祉然《中医杂志》(12)年

46.三草楂黄汤(王洪忠)

生地、防风各10克,大黄、鹿衔草、甘草各12克,紫草15克,生山楂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疏风清热,行瘀解毒。

紫癜性肾炎。

风热内盛兼咽痛重者,加蝉衣、玄参、山豆根;热伏营血,紫癜致密经久不消者,加丹皮、赤芍;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旱莲草;腹痛兼便血者,加白芍,焦大黄;气虚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冬虫夏草、黄芪;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象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

王洪忠《名医治验良方》

47.止眩除晕汤(王忠民方)

半夏12克,车前子(包煎)、牡蛎(先煎)各30克,桂枝、泽兰、陈皮各15克,川牛膝、生姜各12克,白术20克,丹参、茯苓各24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化痰,利湿,祛瘀。

耳源性眩晕。

呕吐频繁,重用生姜,加代赭石;面色苍白,汗出无力,加人参、黄芪。

王忠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48.清热止衄汤(王永钦方)

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栀子、黄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鼻衄。

肺热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加生大黄;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栀子、赤芍,加龙胆草。

王永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49.和养疏化汤(王祖雄方)

羌活5g独活5g防风6g 桑枝9g 桑寄生15g 炒干地黄15g 细辛3g 淡姜5g 法半夏9g 陈皮9g 茯苓15g 炙甘草3g

水煎服。

和养肾气,疏散风寒之邪。

治疗男子房事不节,感受风寒,症见头作昏眩而痛,后脑尤甚,肢体疲楚,腰脊为甚,腿膝酸软无力,寒热不扬,略有烦躁少寝,口淡,舌淡嫩,苔白,脉虚浮,两尺无力。

如兼见腰背痛者,上方可加杜仲15g,熟附片9g(先煎30分钟)。

50.小儿理脾和胃散(王正雨方)

山药、茯苓、薏仁米、山楂、扁豆、陈皮、神曲、芡实各10克、莲子6克、砂仁5克、黄连2克、麦芽20、炒米

上药焙干研细,餐前服10克

健脾和胃、祛湿止泻、安神定惊

小儿肠炎、疳积,脾胃不和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8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