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小儿呕吐医案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杨某某,女,5岁。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反复晨起呕吐4月。

现病史: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呕吐,呕吐物为白色水样物,夹带未消化食物,持续约1小时左右逐渐缓解,医院行各项检查均未发现病因,故来求诊。辰下:晨起呕吐,呕吐物色白,质清稀,夹带未消化食物,纳差,入夜流涎,时有鼻衄,大便干结,舌质淡苔白,脉沉稍数。

处方:保和丸加减。

姜半夏6g茯苓9g陈皮6g

太子参9g白茅根6g紫苏叶3g

谷麦芽各6g鸡内金9g神曲6g

山楂9g莱菔子6g连翘6g

鳖甲9g(先煎)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服。

二诊(.5.19):一周来晨起呕吐发作4次,症状较前减轻,持续约半小时后逐渐缓解,纳差,腹胀,余症缓,舌质淡苔白,脉沉稍数。予前方去白茅根、鳖甲,加枳实6g、厚朴9g,续进七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5.26):一周来晨起呕吐发作1次,昨日腹泻3次,大便质稀,余无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加山药9g、白扁豆9g,再进七剂后,患者未再呕吐,大便转常,诸症皆瘥,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呕吐乃脾胃虚弱,痰食阻滞,胃气上逆,兼有郁热之证。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运化不利,食滞痰阻,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上逆作呕,正如《圣济总录·呕吐》云:“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腐熟,完谷不化,随气上逆而出,故呕吐物可见未消化食物;《医学六要》曰:“吐涎不止……属脾虚不能摄涎而涎泛上。”脾在液为涎,脾胃虚弱,运化不利,统摄无权,涎液泛溢,故见入夜流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故纳差;食滞痰阻,易蕴而化热,痰热上扰,迫血妄行故见鼻衄;痰热下袭肠腑,阻滞气机,腑气不通,故见大便干结;舌脉均与病机相符。

吾师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燥湿化痰,清热止呕,方拟保和丸加减。方中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且姜制之后降逆止呕之力更佳;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条畅中焦而使气机升降有序,如《名医别录》谓其能“下气,止呕咳”,除此以外,尚可燥湿化痰,与半夏合成“二陈”,共奏行气化滞,和胃止呕之功;茯苓既可健脾,又可利湿,与姜半夏合用即小半夏加茯苓汤,对本案痰湿内蕴,胃气上逆作呕病机恰为妥当;太子参、谷芽、麦芽补气健脾和胃消食,助脾运化,以祛痰湿,再则脾胃健,则气机升降如常,呕逆可止;鸡内金、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紫苏叶行气宽中,消痰和胃,降逆止呕;连翘清热化痰,鳖甲滋阴清热,化痰散结,二者合用,既可制约食积痰热,又可防止痰热过盛而伤阴;白茅根凉血止血,且《本经逢原》载其可“治胃反上气”,故尚能和胃止呕。诸药合用,使胃气得和,食积得消,脾健湿去,热清结散,诸症自解。

二诊时,患者晨起呕吐症状较前缓解,纳差,腹胀,余症缓,可知药已中的,胃气渐降,呕吐渐止,然脾胃尚虚,运化不利,腑气不畅因而纳差、腹胀,故加枳实、厚朴以下气除满,化痰消积;未再鼻衄,热象不甚故去白茅根、鳖甲。

三诊时,患者病情大减,晨起呕吐仅发作1次,出现腹泻,余无不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加山药、白扁豆配合方中大队健脾益气药以补脾养胃,去湿止泻。如此续进七剂后患者诸证悉除,病告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y/10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