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扫描结直肠肿瘤患者ESD术后延迟

《EurJGastroenterolHepatol》8月10日刊发的一项日本研究显示,直肠病灶存在和≥3处术中动脉出血是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日本爱知医科大学的NaotakaOgasawara医生及其同事指出,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日本已被广泛作为结直肠肿瘤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其安全性得到证实,但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仍是严重的不良事件。确认ESD术后出血风险因素以预测和预防这一并发症发生,以及术前评估相关风险因素非常重要,但相关研究报道非常少见。

为此,研究者分析了年4月~年11医院接受ESD治疗结直肠上皮肿瘤的例连续患者的资料,以确认ESD术后出血风险因素。患者平均年龄67.7岁,男性82例,女性42例。为确定ESD术后延迟性出血风险因素,对患者和肿瘤相关因素与ESD术后复发性出血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ESD术后延迟性出血发生于10个病灶(8.1%),从ESD结束到发生出血中位时间为18.5小时(4~小时)。直肠肿瘤延迟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肠肿瘤(80%vs20%,p=0.),延迟出血组术中动脉出血位置数目显著多于非延迟出血组(中位数目6vs1,p=0.),延迟出血组手术时间也显著较长(中位时间.5分钟vs分钟,p=0.)。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是延迟出血的显著性独立风险因素(结肠vs直肠,OR10.13,95%CI1.18~87.03,p=0.),术中动脉出血位置数目也是延迟出血的显著性独立风险因素(≤2vs≥3,OR6.86,95%CI1.13~41.5,p=0.)。

研究者总结称,病灶位于直肠和≥3处术中动脉出血是结直肠肿瘤ESD术后延迟出血的显著性独立风险因素,这一信息有助于结直肠肿瘤ESD治疗患者的术后管理,对具有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细致的术后观察随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y/11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