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前期一场重要的战役,也是唐朝前期扩张中较少的惨重失败之一,极大地改变了唐朝与吐蕃的战略形势,那么。大非川之战是怎么爆发的?唐军为何失败?唐朝吐蕃的实力对比又是如何?我们以大非川之战为例,分析吐蕃的军事政治体制
一吐蕃的早期历史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崛起于7世纪初期的奴隶制政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关于吐蕃的来历,《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羌藏同源”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在目前是主流学说。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称“雅隆部”。(牦牛之意)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吐蕃民族的诞生,与许多民族一样,具有神话色彩。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他就是吐蕃的首任赞普。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聂赤赞普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之后,又有所谓“上丁二王”“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等等诸王。大多历史记载不详细。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随着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直到第三十二任赞普囊日论赞(松赞干布之父)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并开始发动统一青藏高原的战争。
聂赤赞普
当悉勃野部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时,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奴隶制吐蕃政权还很脆弱。囊日论赞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幼年嗣位,开始了他显赫一生的政治生活。松赞干布即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主,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位后,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叛离的属民,又都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约于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邻近诸部往来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几乎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中的吐蕃疆域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二吐蕃崛起的原因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施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得吐蕃具有较强的军事政治实力,松赞干布将吐蕃国土划分为五个“如”(军区),“如”有部、翼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八旗制度。每个“如”下设有若干东岱(千户)。每个“如”都设有“如本”、“元帅”、“副将”等职,千户设有千户长(又称千夫长),下设有百夫长等职务。“如本”和“千户长”既是军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军政民政事务。以地域划分的“如”(军区)保证了,每个“如”内部的军队都是原来的部落民,每个千户长所统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组成。相互之间能够团结,互相照应,并为自己部落的声誉不惜牺牲,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据《五部遗教·大臣遗教》、《贤者喜宴》等史料记载,吐蕃每个“如”的军马由同一种颜色的马匹组成,旗帜亦各有区别,因而只要一看到马匹和旗帜,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如”的军队,十分有利于行军作战和调遣指挥。这项被称之为“五如六十一东岱”的制度设定,将吐蕃的军事、社会、行政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了一起。除了国家层面的制度设定外,吐蕃还将国内的平民阶层分化成了“桂”和“庸”两个等级。按照藏史《贤者喜宴》的解释,“桂”属于高等属民,从事和军事相关的事务,也就是拥有“军籍”。负有为政府提供男丁,战时从军打战,并自行负担战争所需的武器、马匹和粮草,这种身份的设定和唐朝初期府兵制中的府兵非常相似。这些奴隶“平居散处耕牧”,战时从征。在吐蕃奴隶制下,从军者称“武士”,藏语称“桂”,皆出自豪室贵族,奴隶不准为武士。战时武士出征,皆带有许多奴隶随行,谓之“奴从”。这些人是真正被驱使作战者。这就是所谓“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时散处游牧”(《新唐书·吐蕃传》)奴隶的待遇是十分悲惨的。动辄被奴隶主买卖。虐待,残杀。(甚至到近代农奴都是如此)。这样,吐蕃可以说是全民皆兵,所以在战时,经常拖家带口。往往一个部落十几万甚至数十万人一哄而上,如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号称“众四十万”,高宗显庆元年(),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氐等”。除了军户地位高于一般农户外,吐蕃还有一整套奖惩机制,对于战场舍死忘生的勇士奖励以虎豹皮制的服饰,而对于怯懦者则在其头上悬挂狐狸尾巴,“表其似狐之怯”。《贤者喜宴》:“勇者褒以豹及虎(皮),懦夫贬以狐尾”。《通典》载:“(蕃军)重兵死,恶疾终,以累代战没者为甲门,临阵奔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对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此外,在占领的汉地(如河湟地区河西地区),吐蕃还模仿唐制,设置有所谓的“东五道节度”。掌管青海、甘州、河州、凉州及瓜州等五个节度区,并兼管松州道节度。主要驻地在河州(今甘肃临夏),有时在陇州(今陕西陇县)。节度驻所称“大节度衙”。设节度大使(或称东道节度、东道都元帅、东军相令公),佩刻有飞狮和藏文“大节度衙令”的印信,负责掌管军政事宜,统领各节度,传达吐蕃赞普政令,召开节度会议,权力甚大。吐蕃赞普礼佛图
在朱悦梅先生的《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中,朱先生认为,吐蕃军队作战时,具有以下特点,由于青藏高原畜牧业较为发达,吐蕃人和吐蕃军队具有不少游牧军队作战时的特点,例如(1)驱赶牛羊为补给。,在唐军与吐蕃作战时,往往能缴获大批牛羊,如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击破吐蕃前部,“收其牛羊万余头”开元二年(),王呁,薛讷(薛丁山的原型)等人大破入境侵犯的吐蕃,“斩首万七千,获马羊无虑二十万”等,这与出征只带马和羊群,“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随行羊马自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泵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的蒙古骑兵非常类似。吐蕃军队没有系统的后勤保障制度,,“而师无馈粮,以卤获为资”。缴获的财物也都归私人所有,《册府元龟》记载:“(蕃军)出疆之资,亦无定给,而临阵所得,便为己有,所以战伐吞并,往必成功”。(2)吐蕃骑兵数量众多,战斗力强,《唐书·郭子仪传》记载“每贼(吐蕃)兼乘数四”,吐蕃非常善于重骑兵作战“人马俱披鏁(锁)子甲,其制甚精”,“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則遞收之,終不肯退。”。兼顾机动性与冲击力。吐蕃军队的盔甲制作工艺十分发达。多装备锁子甲。“其铠胄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新唐书·吐蕃》,受中原军队影响,吐蕃军队也大量装备扎甲。如图所示。吐蕃人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冷锻法”青藏高原金属矿藏丰富。使得吐蕃能大量装备重骑兵,重步兵,甚至大量出口。直到宋朝时,吐蕃冷锻法通过吐蕃残部传入西夏,《梦溪笔谈》"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笔发,以麝皮为絤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匵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但是,与完全意义上的游牧军队不同,吐蕃似乎不是很擅长骑射,史书记载“(吐蕃军队)槍細,而長於中國者。弓矢弱而甲堅。人皆用劍,不戰亦負劍而行。”(3)吐蕃军队作战时,往往驱赶奴仆和附属各族人民充当炮灰或仆从军。如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统帅论钦陵麾下就有不少吐谷浑,象雄,羌族各部士兵,再如《旧唐书东女国传》记载“自中原多故,女国等皆为吐蕃所役属”《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诸羌久苦蕃中征役”在占领河湟地区之后,吐蕃也经常奴役当地汉人,无需冗述。此外,吐蕃具有较为完善的指挥体系,将领受赞普节制。每有战事,“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燧,百里一亭”。传送军情指命者称“驿人”,又称“飞鸟使”,“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吐蕃进军以统兵大臣为信,无信不敢妄动,其法极严。军中还有随军咒师,参预谋划和占卜吉凶。大昭寺壁画里的吐蕃武士(注意装备的扎甲)
吐蕃军队
我们不能忽视吐蕃崛起与气候的重要关系,经过竺可桢、朱士光等前辈学者的整理,认为,隋唐处于所谓“温暖期”,其平均气温较高。史料记载也可以佐证这一结论,唐玄宗时期(公元-年),梅树可以生长于长安的皇宫,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被称为“梅妃”。诗人元稹(年—年)在《和乐天秋题曲江》中,写到曲江边的梅树,“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黄河流域竟然能大量种植梅花。杜甫(-年)的《病桔》一诗,提及李隆基在长安宫中蓬莱殿种植柑桔。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记载,“天宝十年(公元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味与江南蜀道进贡柑桔一样。”,平均气温较高的温暖期,对于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主要从事高原农牧业的吐蕃先民来说,显然是大为有利,极大地提升了其生产水平。这也解释了为何青藏高原在隋唐时期诞生了吐蕃这一强大政权的原因。吐蕃军队
吐蕃藏甲
中国古代温度曲线
三早期的唐吐关系与大非川之战早期,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经过不少反复。早期,吐蕃最强大的对手是吐谷浑,吐谷浑是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4世纪由慕容鲜卑所建立,为了对抗吐谷浑,年,吐蕃遣使唐朝,提议夹击吐谷浑,唐朝欣然应允,并与第二年出兵攻打吐谷浑,之后,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但是,此时,出于种种目的,(主要是唐朝想将吐谷浑作为缓冲地,缓冲吐蕃的扩张,不愿让吐蕃过分强大)唐朝不允,松赞干布大怒,在使者的挑唆下,认为“: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是吐谷浑挑拨离间,并发兵攻打吐谷浑与唐朝,兵临松州()虽然唐军击退了吐蕃军,但是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两年之后,松赞干布又派大臣噶尔·东赞域松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旧唐书》。年文成公主入藏,《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藏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能治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年去世。这次联姻是中国中原统治者与吐蕃之间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联系。步辇图
在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吐蕃也成为唐朝与天竺之间的交通要道。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松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唐朝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泊尔,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唐朝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旧唐书》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刻松赞干布石像立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总体而言,在松赞干布时期,唐吐维持较好关系。吐蕃赞普礼佛图
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实际政权掌握在噶尔·东赞域松(即前文的禄东赞)家族手中。噶尔·东赞域松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作出了很大贡献《旧唐书》称:“噶尔·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新唐书》称:“噶尔·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年(永徽三年),噶尔·东赞发兵征服洛沃(今阿里地区)和藏尔夏(今后藏地区)。年(显庆元年),噶尔·东赞率十二万大军攻灭羌族白兰部。同时为避免唐朝的压力,噶尔·东赞采取积极和好的策略,两次向唐朝请求和亲。年(显庆四年),噶尔·东赞开始对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展开大规模入侵。年,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由于围绕吐谷浑旧地的争夺,吐蕃要求承认吐蕃对吐谷浑旧地的占领,唐朝不许,唐吐关系迅速恶化。(“吐蕃使论仲琮入朝,表吐谷浑罪,帝遣使者谯让,乃使来请与吐谷浑平憾,求赤水地牧马,不许。”《新唐书》)吐蕃遂出兵西域,由于唐庭准备不足。年,年,青海北部十二州和安西都护府相继沦陷。噶尔·东赞域松死后,其子(一说孙)论钦陵继续控制朝政。年,唐朝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还国,论钦陵调集吐蕃四十多万军队迎战,随即,大非川战役爆发。根据王忠先生在《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中《五部遗教》有记载四如共有“军士四十六万两千四百人”,而朱悦梅先生估算青藏高原吐蕃本土人口有-万左右。如此算来,吐蕃几乎是倾巢而出。对此战极为重视,大非川战役的过程,许多文章都有叙述,大致是这样的,四月初九,唐朝以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一说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5万(一说10余万。《册府元龟》《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出击带的是战兵,辎重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无论十万,五万,唐军兵力相对吐蕃都是绝对劣势。而且是利于吐蕃军队作战的高原地区作战。十分不利。薛仁贵率军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对于大非川的位置,比较可信的是青海湖东南的切吉旷原,沙珠玉河流域(《吐蕃王朝军事地理研究》)八月,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通鉴》卷)。唐军失败的原因探究:对于大非川之战的败因,郭待封的轻敌冒进,是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对于此,传统史家多认为是统帅不合,认为薛仁贵郭待封不合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例如,《资治通鉴》记载,“: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谢越认为,在大非川之战前,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正三品,郭待封则为左卫(一做右卫)将军一级,从三品,(《唐六典》记载“左右威卫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显然,左卫将军的地位低于大将军。无论官职品位,薛仁贵都在郭待封之上,“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不一定能成立,谢越认为,高原反应是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地形复杂、间有起伏的高原。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这里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米左右,这个高度上出现高山(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由于缺乏认识,许多古人将高原反应视为“瘴气”,例如,《隋书》便记载“(大业)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鄣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认为吐谷浑旧地“多瘴气”。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朱悦梅先生则认为,未能控制交通要道都兰(如下图都兰和河口中间的湖泊即是茶卡盐湖,在今天也是通往大非川的必经之路)经茶卡盐池的道路,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过都兰经茶卡盐池东出,吐蕃军队可以突然由本土东进出现在大非川地区,使唐军猝不及防,进而大败,(可以将都兰认为是街亭)。如若能抢先控制都兰,据险固守,则唐军尚有获胜可能。(《吐蕃王朝军事历史地理研究》)对于吐蕃的轻敌,吐谷浑地区的不熟悉,也是导致唐朝战败的重要原因。战前,唐廷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反击吐蕃军,说明唐朝的战略目的可能不止仅仅是“护吐谷浑还国”(《新唐书·吐蕃传》),甚至有可能准备一举灭亡吐蕃,使吐蕃再次臣服,但无论十万五万,想一举歼灭吐蕃主力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大胆推断,与对突厥和高昌的战争类似,唐军希望通过速战速决,搞偷袭(不讲武德)逻些城,搞斩首行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薛仁贵“轻锐倍道”的进军。唐廷对吐蕃十分轻视,如当时大臣魏元忠说“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劲敌”,无论唐军五万还是十万,面对吐蕃四十万大军,兵力还处于绝对劣势,还分兵两处,其失败确实在所难免。在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唐朝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唐朝吐蕃激烈的全面战争也随着拉开序幕。。。。。参考文献1《新唐书》2《旧唐书》3《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朱悦梅4《贤者喜宴》5《唐与吐蕃大非川之役杂考》谢越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