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农民到大唐战神即使人生从30岁开始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http://www.sjqbdf.com/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16min

公元7世纪,将星闪耀大唐,有一将军,白袍血染辽东,三箭威震天山,前半生籍籍无名,后半生彪炳史册。那一年,30岁的薛仁贵,躬耕于河东。如果他也为半辈子一事无成而自怨自艾、甘于平庸,大唐将会少一位名将,而天下不过只是多一个碌碌无为的山野村夫。1贞观十八年(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大将张亮、李勣率领水陆十万大军出征高句丽。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最终失败破产,留下惨痛教训。在平定东突厥后,唐太宗也将目光投向高句丽,为此昭告天下:

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雠,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当将军张士贵为了辽东战事在河东道所在的绛州(在今山西)招兵时,30岁的山西农民薛仁贵正在为先人坟墓迁葬而犯愁。薛仁贵出生于隋大业末年,各方起义军起兵瓜分隋朝家产的年代,亦是大唐开国时期。薛仁贵本名薛礼,父亲曾在隋朝当过小官,可是小薛不走运,由于父亲在隋末动乱中英年早逝,家道中落,只能以种田为业。为人孝顺的薛仁贵,时常为其父未能归葬故土感到遗憾。30岁的年纪,各种家庭琐事接踵而至,最怕身边人不解。薛仁贵的妻子柳氏见丈夫为这一小事苦恼时,却没有无端责备,而是语重心长地说:

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

柳氏见识深远,为郁郁不得志的丈夫指了一条明路。她认为,薛仁贵应该抓住时机,当今皇帝出征高句丽,正需要猛将,夫君为什么不去取功名?等到衣锦还乡,再改葬先人也不迟。薛仁贵出身河东薛氏,这一家族习武之风颇盛,隋朝末年出过薛世雄、薛万彻等名将。他的六世祖还是南北朝猛将薛安都,此人当年参加元嘉北伐,曾只身着一件两当衫,单骑闯入万马军中,怒目横矛,冲杀四次,北魏军无人能挡。薛仁贵少时贫贱,在耕田之余并没有遗忘祖辈习文练武的祖训,为日后扬名战场做好了充足准备。民间传说薛仁贵乃白虎星转世,曾经吃下“九牛二虎”,才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个故事在神化薛仁贵的同时,忽视其为理想付出的努力。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薛仁贵听其贤内助之言,弃农从军,携带兵器、马匹投入张士贵帐下,得到这位伯乐赏识,奔向辽东前线。张士贵是李世民的老部下,镇守边防功勋卓著,还擅长赋诗咏歌。薛仁贵参加的是唐初府兵制之外的“兵募”。唐前期府兵难以满足大规模征伐行动的需求,朝廷会在地方临时征发兵员,作为补充。薛仁贵,将成为此次唐军招募兵员中最重要的一员。薛仁贵(剧照)2贞观十九年(年),李世民亲赴高句丽战场,辽东前线如火如荼,薛仁贵正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一日,张士贵所部在安地与高句丽大军相遇,唐军郎将刘君邛被敌军围困,情况危急,无人敢救。千钧一发之际,只有新兵蛋子薛仁贵单枪匹马赶到,大喝一声,跃马向前,将高句丽将领斩于马下,并把其首级系于马鞍上。史载,“贼皆慑伏,由是知名”。薛仁贵的征途取得了梦幻般的开局。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就只需要鼓起勇气重新做一次选择,薛仁贵正是如此。薛仁贵的表演还不止于此,他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懂得自我包装。一块金子,总要学会自己发光。古语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这是说为将者不能太标新立异,要低调一些,不然在行军打仗时会被对方当成靶子。薛仁贵在战场上却特意穿一身白色战袍,在真实环境下算是奇装异服,危险万分。在之后的安市城包围战中,面对高句丽从平壤派出的十几万大军,身穿白袍的薛仁贵果然成功引起了交战双方注意,这其中包括李世民。此战,薛仁贵一马当先,手持长戟,腰挎双弓,左冲右突,宛如天神下凡。薛仁贵所到之处,高句丽将士望风披靡,唐军看到敌军溃退,也紧跟薛仁贵身后,在高句丽军中撕开一条裂缝。史书记载,“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余级”。李世民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看到这一幕也很惊讶,赶紧问众将:“先锋白衣者为谁?”将士们回报,此人乃薛仁贵。大战一结束,李世民立刻召见并厚赏薛仁贵,提拔为将,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当年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旧将都老了,正感慨岁月无情,拿下辽东之地,都不如得一薛仁贵可喜啊!唐太宗李世民薛仁贵成名于辽东,最终也为结束隋朝以来的辽东战事助一臂之力。乾封元年(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再次出兵,打算一鼓作气消灭高句丽。当初由李世民钦点的薛仁贵,此时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猛将。薛仁贵身先士卒,率军攻占南苏、木底、苍岩、扶余等城,或“斩首五万余级,拔三城”,或“遇贼辄破,杀万余人”,堪称唐军头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两年后,薛仁贵与李勣在平壤城胜利会师,高句丽至此灭亡,几代帝王平定辽东的梦想终于在高宗一朝实现。时人惊呼:“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唐朝在当地设置州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第一任都护正是薛仁贵。他在任期间抚恤孤老,惩治盗贼,擢拔贤良,政绩出色,可谓文武双全。相传薛仁贵还精通周易,曾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唐高宗李治曾问大臣,辽东诸将孰贤?大臣点评诸将战功,并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威名远震。”在当时人看来,薛仁贵就一个字——“勇”,一个大写的猛人。3唐高宗年间,大唐雄师威震四方,平辽东,征突厥,灭铁勒,战吐蕃。对薛仁贵而言,是最好的时代。唐高宗李治(剧照)唐高宗龙朔元年(年),天山下,朔风猎猎,旌旗蔽空,薛仁贵立于阵前,目光如炬,手中长戟静寂地闪着寒光。在参与征讨西突厥、契丹与奚族的战争后,战功赫赫的薛仁贵率领唐朝大军奔向天山一带,讨伐九姓铁勒。此战之前还有一段插曲,当时薛仁贵已年近半百,唐高宗担心他太过劳累,特意在宫宴上请薛仁贵表演射箭,说:“古之善射者,能射穿七层甲,卿且射五重。”言外之意是,你要觉得不行就先别上前线了。薛仁贵张弓搭箭,毫不费力地将前方五层坚甲瞬间射穿。高宗见薛仁贵一如当年勇猛,大为惊喜,取来上好的盔甲赠予他,并派其前往平定九姓铁勒。两军相遇于天山脚下,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迷之自信,欲凭借地利与大唐军队一争高下,还派数十骑骁勇冲到阵前叫嚣。薛仁贵二话不说,拿起弓箭,连发三箭,弓如霹雳弦惊。刹那间,三名铁勒小将应弦而倒,刚才还在呐喊助威的铁勒大军,如同被扼住命运的咽喉,只剩下死亡般的寂静,之后纷纷下马请降。薛仁贵恐留下后患,下令将降卒坑杀。九姓铁勒自此衰弱,不复为边患。军中将士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就是“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的难得之处,不止是骁勇善战,更在于他清楚自己的位置。一个武将追求的是战功和荣耀,正如当初投身行伍不过是为了富贵还乡。薛仁贵在辽东战场上,纳铁勒美女为妾,只因他能够直视自己的欲望,不沽名钓誉。从神到人,这样的薛仁贵真实,也明智。4薛仁贵一生最大的一次战败,是拜政治所赐。唐高宗在位时,唐朝与吐蕃关系微妙。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死了,文成公主入藏而结成的亲戚关系,转眼间就被战火所取代。吐蕃权臣噶尔·东赞是一个狂热的鹰派,他掌权后,西域狼烟四起,尤其是与唐朝争夺吐谷浑的战争最为激烈。唐·阎立本《步辇图》,反映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咸亨元年(年),吐蕃咄咄逼人,攻陷西域十八州,唐高宗决定出兵救援吐谷浑,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十万征讨吐蕃。但是,朝廷给薛仁贵塞了一个猪队友,副将郭待封。郭待封此前一直担任李勣的副将,是开国名将郭孝恪之子,才能平平。他轻视贫民出身的薛仁贵,甚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次作战就该自己担任总司令,一路上耻在薛仁贵之下,不听指挥,“多违节度”。唐军一开始进展顺利,在大非川(在今青海中部)分兵后,薛仁贵率领的前锋部队一路奔袭,多有杀掠,获得牛、羊万余头,但薛仁贵久经沙场,知道唐军在高原环境下作战疲惫不堪。他原定计划是郭待封率领的辎重部队设栅固守,自己在前方疾进,互相照应。薛仁贵将战术布置得井井有条,还特意嘱咐郭待封:

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郭待封看不起薛仁贵,偏要带兵辎重继续前进,结果吐蕃二十万大军来袭,唐军大败,粮草军械损失殆尽,薛仁贵只好撤退。唐朝就此失去了吐谷浑的管辖权,西域顿失屏障。大非川之战,是薛仁贵一生最惨痛的失败,甚至一度被降为庶人,之后又流放象州(在今广西)。他感慨道:“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到头来,还是败给了自己人。岁那年,薛仁贵在人生的岔道口做出选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转眼间已是花甲之年。唐高宗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他更加思念这位骁悍壮勇的战将,再次起用薛仁贵镇守边疆。疾病缠身的唐高宗特意召见薛仁贵,念起旧来:“当年宫中遭遇洪水,若非卿救驾,朕就成鱼儿了。卿又为大唐北伐九姓、东击高句丽,漠北、辽东如今遵从朝廷的声威教化,都有卿的功劳。卿虽有过错,朕岂可相忘?”李治对武则天都不见得会说这么多肉麻话。这是君臣二人最后一次见面。开耀元年(年),薛仁贵受命镇守瓜州(今甘肃酒泉),踏上人生最后一段征程。薛仁贵一日,突厥人寇边,进入薛仁贵管辖区域。突厥人对着唐军大声喝道:“唐将为谁?”唐军为首的将领冷冷道:“薛仁贵。”这个名字,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曾经踏过万里边关,威震四方,令无数人闻风丧胆。这个名字,足以代表千千万万大唐雄师。突厥人还半信半疑地问道:“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薛仁贵摘下头盔,露出饱经沧桑的面容,往日豪情丝毫未减。突厥人一见,大惊失色,有的下马跪拜,有的仓皇逃窜。薛仁贵握紧手中戟,弯弓如满月,率军向突厥军发起进攻,这是最后一次冲锋,也是史诗般的谢幕。此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万余级,获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这一年,年逾古稀的薛仁贵病逝于大唐边疆。这位纯粹的军人,以最纯粹的方式在军中安然离世。他的前半生,是默默无闻的村夫,从30岁那年起,他牢牢抓住了自己命运的方向。生在大唐,为大唐而战。正当而立之年,人生,不过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y/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