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节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最早出现于汉代,椐文献记载,在东晋既已蔚然成俗,至宋代更为盛行。节日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等多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又叫补天节,穿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女娲曾于正月二十日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用以补天。
天穿节由来的传说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之后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成书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记载神话学家袁珂所著词条“女娲”一条指出:“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据此说而言,则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民间烹制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
天穿节的日期与女娲补天神话主旨是一致的。叶春声在《广州岁时节令通考》一文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天穿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期相近,这样天穿节作为春雨开始增多的时日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相结合,从而形成天穿节节俗。民国时期所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天穿节历史记载最早记载天穿节的文献资料出自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于天穿节感而作诗,《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称:“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这里所言天穿节的日期,与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自东晋以来代代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以此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既已形成。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一日说
宋代庄绰《鸡肋编》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
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宋代葛胜仲字鲁卿)《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代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据杨慎所说,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而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年间所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称:“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里记载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过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数量极少。到了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有所增多,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但也有其他日期的,光绪年间陕西《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年间《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年间《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
嘉庆年间广东《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南方客家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地提及天穿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天穿节主要习俗如今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天穿节只在个别区域仍有行迹,而在有的南方客家地区还挺受重视。在广东梅州、惠州农村地区,大家会放下手中农活,忙里偷闲休息一天。如果有年轻人仍在坚持干活,还可能会被长辈责骂说是干的活不够补天穿,下田后会遇天旱。福建龙岩、漳州等地客家人过新年,都要蒸糯米甜粄,还必须留下一些甜粄备天穿日所用。更有甚者,在天穿节当日人们拿着煎好的甜粄走到自己的房间、厨房、卫生间等处,见有墙缝、钉眼之类的缺陷都要抹上一点甜粄,美其名曰“补天穿”,也不能出门干活或提尿桶。台湾称正月二十天穿日为“全省客家日”,在台湾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庆祝活动,当地曾在横山乡“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态馆”举办过“女娲补天天穿日客家日樱花季”活动。海峡两岸共庆天穿日的活动也时有举办,如龙岩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曾在天穿节当日赴台表演节目。煎饼“补天穿”与馎饦
天穿节当天,由长辈主妇用面做烙饼或蒸饼,饼子要求圆而薄,名为“补天饼”。补天补地的仪式很简朴,用红丝线系上补天饼抛到自家的屋顶,以象征补天,另一块饼掰开放入院子的井中或角落,象征补地。仪式完毕,全家才吃补天饼。
煎饼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天穿日与雨水相近,民间为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天穿日与雨水相近,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故民间为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每逢天穿节便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乾隆年间《富平县志》称:“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年间《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这里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种效仿性纪念。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的记载,多源自于客家保留的中原汉族习俗,但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年间《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馎饦(bótuō)为汤饼的别名,古代一种水煮的面食,即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称:“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称:“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餺飥矣。”蒲松龄《聊斋志异·杜小雷》称:“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餺飥。”
馎饦(bótuō)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则《馎饦媪》的故事:
韩生居别墅半载,腊尽始返。一夜妻方卧,闻人视之。炉中煤火,炽耀甚明。见一媪,可八九十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女惧,不敢应。媪遂以铁箸拨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闻汤沸。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自言曰:“待寻箸来。”遂出门去。女乘媪去,急起捉釜倾箦后,蒙被而卧。少刻,媪至,逼问釜汤所在。女大惧而号,家人尽醒,媪始去。启箦照视,则土鳖虫数十,堆累其中。
既然聊斋中的馎饦能够“数十枚”地投入,可见应该是类似于煮饼之类的食物,但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馎饦,尽管发音与唐音相比几乎没什么改变,平假名作“ほ°うとう”,但已经演变为一种加有蔬菜的乌龙面。馎饦因后来作过武田信玄的阵中军粮,又成为日本山梨县著名的乡土料理。
尽管煎饼与馎饦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但都是面食,明代正德年间所修陕西《朝邑县志》称:“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天穿日强调只食面而不食米,大概因小麦乃旱生,用水量大大少于米稻,寓意着水少不宜种米稻而劝人多种小麦的意图。
有些地方在天穿节当日还将煎饼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再撒些于地,意为补地。
天穿射古时天穿节有到郊外举行射箭活动的习俗,有人认为这也隐含着以武功继承女娲杀黑龙、断鳌足、拯生民于水火之伟绩的意思。明代杨慎《同品》中就因“词不甚工而事奇”而载一词,曰《蓦山溪》,为宋人葛胜仲所作,描述了天穿节郊外射箭活动的情景:
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绡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门,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纵遨游,争捧手,共凭肩,夹路游人醉。
甜饭扎针岭南一些地方,妇女在此日把甜饭做成大圆块,以油煎后,上面扎针,也是“补天穿”之意。
水中摸石
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反复被提及的葛胜仲的《蓦山溪》两首,其一有“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补天离不开石头,《蓦山溪》之二则解释道“摸石道宜男”——可见水中摸石多是孕妇热衷的节俗,希望得到娲皇的祝福,宜生男孩。
惠州挂门蒜
挂门蒜之习,其实和广东不少地方,尤其是广州地区相仿,雍正年间郝玉麟补修《广东通志》称:“正月十九日挂蒜于门以避恶,广州谓为天穿日”。惠州的挂门蒜,则和惠州的一些民间传说有关。惠州有一首民间歌谣唱道:“正月二十挂门蒜,早食早闩门,无好比(别给)盲婆返来(进门来)摸室臀。”
据说惠州街上曾有一个姓黄的盲婆,生前沿街乞讨,死后变成擅入他人屋内的恶鬼。正月二十这天,居民忙于打竖铺粄祭天,这恶鬼便溜入人家屋内捣乱,喜欢摸人屁股,令人十分惊恐。盲婆生前谁都不怕,唯独惧怕自己那位满面白胡子的丈夫,只要有白胡子面孔出现在盲婆面前,盲婆就会立刻被吓跑。于是,人们便将一大把蒜菜之类的干食吊在大门两侧,远看就如一大把胡子,盲婆的鬼魂一见,果真就不敢进屋了。
其实惠州民间早已就有“恶鬼怕胡须”的传说,这和客家地区的传说有相似之处,惠州民间正月二十挂门蒜,正是为了驱鬼避邪的需要。
对正月二十挂门蒜,惠州民间还另有说法:有一家有一个独生女的大户人家,女儿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仍没能嫁出去,只好给女儿找了一个白胡子女婿入赘,大婚之日还要热闹隆重地显摆一番。女婿因自己是大龄入赘,出于自嘲,正月二十入赘这天,他抓了一大把蒜菜挂在大门上,并写了一副对子贴于两旁,联曰:“正月二十挂门蒜,胡子啦喳进爷门。”这种做法本来用作自嘲,但是人们不问缘由,也纷纷仿效,在门上挂起门蒜,显然就和“驱鬼避邪”的意图相距甚远。
惠州民间补天穿之习,除了“祭天”、“避邪”等内容之外,还演化出许多新的内容。一些老年人在正月二十祭拜之时,往往念道:“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另外象“补天穿、补锅漏”等话,已成了一些惠州人的常用熟语。由此可见,惠州民间过补天穿节,已远不是原始的补天祭天活动,而是一种内涵更广的求神祭拜活动。
有关天穿节的诗词欣赏
和希夷木犀韵 王柏秋来望月如水犀,忽有香风鼻观吹。遍寻不得见花面,若得见花敢轻贱。徐徐步转墙角来,草色芊芊一径开。俨然嘉树奠南服,环佩锵锵万圭绿。阳艳多情不敢媒,平生偶与西风熟。皇天清则土方真,耿耿谁如受命独。三闾愁兮洞庭波,辛荪兰芷方并蓄。只有淮南扫隐句,攀缘千古资膏馥。希夷雅好异於是,万斛清香金一粟。曜灵西征易侵寻,绿鬓朱颜不待人。秋花不比春花早,开到秋花也是春。吟花弄叶何时足,年少须臾成老宿。一根生意贵栽培,力到自然文郁郁。君不见岩花独步秋叶中,穿天出月莫敢相过从。
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 李覯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次韵谢察院田寺丞倡酬之作 喻良能两翁辞采偶同时,春草还应梦谢池。出月穿天端有意,掀雷抉电岂无期。推门不作孤吟苦,击钵犹嫌得句迟。顾我无才难入社,焚香时许诵清诗。
满庭芳·空谷无花 刘辰翁?空谷无花,新篘有酒,去年穷胜今年。蛩吟蛩和,且省费蛮笺。闻说先生去也,江南岸、缚草为船。依然在,山栖寒食,路断却归廛。
老人,三又两,清风作供,晴日生烟。但高高杜宇,不办行缠。几度披衣教我,二升内、煮石烧铅。休重道,玉龙无孔,夜夜叫穿天。
十五弟生日 项安世合宫雷雨下江城,重把贤书旧贡升。入月穿天搜伏兔,抟风系水化新鹏。当年吉梦浑身喜,今日成名望汝能。千岁灵龟须自养,朵颐无用酒如渑。
池阳四咏 周必大君葺城楼望九峰,我能遍踏九芙蓉。飞云卷雨输贤守,透月穿天乞老农。
宿潭石步 杨万里三更无月天正黑,电光一掣随霹雳。雨穿天心落蓬脊,急风横吹斜更直。疏篷穿漏湿床席,波声打枕一纸隔。梦中惊起眠不得,揽衣危坐三叹息。行路艰难非不历,平生不曾似今夕。天公吓客恶作剧,不相关白出不测。收风拾雨猝无策,如何乞得东方白。垂头缩脚正偪仄,忽然头上复一滴。
晚霁 钱时斑驳天穿漏,惊奔浪叠空。山留宿雨碧,云受夕阳红。蚕麦关时务,莺花怯老翁。乾坤方寸地,今古一丝风。
质夫和来邓肃我生不顾四壁空,千金买笑醉春风。半夜酒红潮玉颊,亭亭秋水影芙蓉。作文忽慕元和格,送入贤关亲眉白。遽闻皇甫语穿天,渊源盖是退之客。琢句出人数等高,要令天下无英豪。击节一观百忧失,不觉此身犹布袍。平生自足牛蹄水,为公辟易数百里。愿得佳句时飞来,此间幸有子期耳。雨意朝来犹许重,安得相从恣嘲弄。虀盐充腹灯一萤,兀坐亡聊真梦梦。会鞭匹马城东陬,对床臭味两相投。归来笔下饱奇怪,不须更事子长游。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段克己塞马南来,五陵草树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 葛胜仲
其一
望云门外,油壁如流水。空巷逐朱旛,步春风、香河七里。冶容炫服,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秦头楚尾。千古风流地。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其二
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梢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岗,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暂遨游。争捧手,乍凭肩,夹道游人醉。
洞仙歌去冬无雪,新岁乃稍稍见,正月二十袁易与勉夫对坐萧齐,即景漫赋江枫汀树,挂寒云零乱。天阔谁填莫愁满。散玉尘千斛,装点柴门,堪笑处、天女多情恨晚。
灞桥丝样柳,恰试鹅黄,笛里东风便吹断。莫话剡溪船,乘兴归来,早闲了落梅庭院。爱搀占西园做飞花,又不道春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