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
导读射干又称扁竹、较剪草,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杂木林下、沟边、岩石旁、滩地。全国各省区均有出产;朝鲜、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地也有。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为佳,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根茎鲜黄色,须根多数。茎直立。叶2列,扁平,嵌叠状广剑形,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叶脉平行。总状花序顶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质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左右;花直径3-5厘米,花被6,2轮,内轮3片较小,花被片椭圆形,长2-2.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狭,橘黄色而具有暗红色斑点;雄蕊3,短于花被,花药外向;子房下位,3室。花柱棒状,柱头浅3裂。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具3棱,成熟时3瓣裂。种子黑色,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功能主治降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②《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③陶弘景:疗毒肿。
④《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⑥《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⑧《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⑩《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⑾《南京民间药草》: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入散剂或鲜用捣汁。
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使用禁忌无实火及脾虚便溏者不宜。孕妇忌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虚。
②《纲目》:多服泻人。
③《本草经疏》:凡脾胃薄弱,脏寒,气血虚人,病无实热者禁用。
常用选方①治喉痹:㈠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㈡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②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③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④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⑤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⑦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⑧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⑨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⑩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⑾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下一篇:三丫苦的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