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中医药法明确提出,要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即日起,《人民日报》推出“
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因势利导,不断优化道地药材种养殖功能布局,重点推进20种至30种川产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成德绵经济带重点发展川芎、麦冬、附子等;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姜黄、栀子、花椒等;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天麻、乌梅、川明参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川贝母、冬虫夏草等;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茯苓、芦荟、木姜子等。新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种植基地50个,辐射面积万亩。
▲川产道地川贝母
▲川产道地川芎
▲川产道地附子
▲川产道地川麦冬
授权商标
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
眼下正值金秋,是四川中江县道地药材白芍的收获时节。
来到集凤镇石垭子村,只见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白芍。种植户丁莆树正在田里割杂草,为采挖白芍做准备。“我们这里的白芍肥壮、质坚、粉性足、品质高,卖的价也好,我自己就种了3亩多。”丁莆树说,中江县种植白芍已有多年的历史。
保护发展道地药材,中江县曾面临多重困境:面积不大,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长速度慢,品种混杂;缺乏标准化的市场交易、管理平台,市场管理手段滞后……
为此,中江县采取“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商标的资源整合作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以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支持核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品质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企业、农户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做大地理标志产品总量,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县已有3家企业被授权使用“中江丹参”商标,年使用量达40万枚。
年中江全县种植中药材10.94万亩,产量(干品)2.5万吨,实现总收入6.5亿元。其中,道地药材中江丹参4.78万亩,产量(干品)1.06万吨,总收入2.64亿元。
深耕管理
统一技术、品牌,全程可追溯
▲四川三台县为全国麦冬主产区
作为全国麦冬主产区,四川三台县致力于深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三台县运用“七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以麦冬全产业链ERP管理云平台为工具,实现中药农业全程可追溯。此举不仅提升了麦冬的品质,也让社员的综合收益水涨船高。
▲三台县产的道地川麦冬
“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川产道地药材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还包含了优良的植物品质、成熟的栽培技术及适时采收、加工炮制工艺等要素。”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道地药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投入。严格执行道地药材的生产规范,监督道地药材的各项指标,才能维护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
声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及“药客巴巴”,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转载请标明来源。
新媒体编辑:周鹭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更多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