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风起,千亿蓝海市场的魔幻与现实

从去年到今年,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早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在国内,年,累计16家有明确早筛业务的企业完成了共63亿元融资;在国外,巨额收购频现——Illumina80亿美元收购旗下子公司Grail,ExactScience21.5亿美元收购Thrive。到诺辉健康上市,这种热度攀至巅峰。在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以高发癌症居家早期筛查和检测服务为主业的诺辉健康登陆港交所,开盘暴涨%,市值突破亿港元。然而,在魔幻的资本热度背后,全球范围内真正获批上市的肿瘤早筛产品屈指可数,大多企业仍然处于底层技术开发和前期研发阶段,投入和亏损是常态。即便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产品常卫清已经拿到注册证,与“7年研发,超过1亿美元”的高额成本相比,年常卫清的销售收入仅万元,不过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热一冷的局面,不禁让人对当前的癌症早筛市场充满疑问。接下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说清楚这些问题:现阶段的癌症早筛究竟因何而热?与传统早筛检查有哪些区别?早筛产品开发的壁垒在什么地方?哪些癌种的产品在研发上走得最快?从研发到产业化落地,普通人距离用上这些早筛产品还有几道坎?肿瘤早筛非新概念,技术更迭带来新机会去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一场创新投资峰会上,世和基因高调宣布了进军肿瘤早筛市场的战略,并基于其自主研发的多组学肿瘤早筛模型MERCURY,启动了10万例肿瘤早筛检测的金陵队列研究专项。在此之前,成立于年的世和基因专注于肿瘤精准治疗领域。“最开始我们主要是做晚期的用药,但也一直想把检测往前推,因为肿瘤早期患者治疗的获益要比晚期更大。”世和基因CMO张宪向亿欧EqualOcean谈及了当时的考虑。除了需求层面,技术层面是世和基因考虑的另一个维度。张宪指出,此前通过影像学方法、一些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可实现早筛的目的,“但从技术本身来看的话,影像学检测可能存在放射性的问题,或者说诸如肠镜、胃镜之类的检测手段是侵入性的”。在张宪看来,液体活检是更有前景的方向。他认为,基于非侵入式血液检测的液体活检非常便捷,不过由于早中期肿瘤释放到血液里的信号非常微弱,对检测的灵敏度、能否捕捉这样的信号有非常高的要求,倘若检测灵敏度能够比较高、真正能够预测肿瘤的话,是存在比较大的前景的。基于这样的判断,世和基因开发出MERCURY模型,该模型结合了液体活检、CNV分析、甲基化分析及世和自主NOAH算法。前期数据验证结果证明,在肝癌、肠癌和肺癌早筛应用中,MERCURY模型在特异性98%下,检测敏感性高达80%-95%。“最终我们累计做了0多例的前期研发,证实了我们的技术对于区分早期肿瘤跟健康人群有良好的性能。”张宪具体说道。不止是世和基因,被称为“基因检测第一股”的贝瑞基因也在更早的时候,将其拥有的肿瘤业务转让给子公司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瑞基因由此成立。其业务涵盖“一早一晚”,“早”即早期的筛查,“晚”则为中晚期的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和瑞基因CEO周珺在接受亿欧EqualOcean采访时谈及了他对目前整个肿瘤早筛市场的感知。在他看来,目前一二级市场对早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11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