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原来文献一点也不ldquo高

在许多普通读者的认知中,一看到文献之类的相关字眼,就容易条件反射地想到“大部头”“看不懂”,进而内心会产生些许因敬生畏的感觉。包括在咱们出版社内部,也常常因为文献的“大部头特质”,会觉得文献办公室是一个非常“高冷”的办公室,有同事曾这么跟主页君形容,“一进文献办公室,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

其实,这只是文献编辑们认真工作时的状态,因为做文献需要非常仔细严谨,容不得半点差错,所以文献办公室平时的工作环境都十分安静。但私底下,这些文献编辑都是非常健谈的,就如他们所热爱的文献那样,其实并不“高冷”,而是有规律、有章法、甚至是有趣味的——

最近,我们邀请了几位广西师大社文献编辑分享了他们对普通读者入门文献的建议,其中包括入门古籍可以阅读的作品、建议方法和检索管理工具等等,注意文末还有个小彩蛋噢。从这些文献编辑的视角中,你可能会发现,原来文献一点也不“高冷”,反而好像还挺有趣的。

Q1:对普通读者来说,想要阅读古籍,有没有哪些入门的作品可以推荐?

鲁朝阳

阅读古籍,入门的情况也会是千人千面的情况,如果非要推荐点什么,我个人受益较大的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华书局的前四史,它们为我后来的古籍阅读提供了相对稍好的基础。

《古代汉语》

马艳超

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四卷本(阅读古籍,古代汉语是要过的第一关啦);黄永年先生的一些有关古籍版本的书;杜泽逊老师的《文献学概要》;《四库全书总目》(要用影印本,整理本的话可以等我们社今年8月的整理本,价格很优惠的)。

《文献学概要》

然后就是古籍目录、版本了解下,推荐孙文泱《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郭洋辰

我常看网友推荐的入门书单,《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太平广记》《菜根谭》《浮生六记》等,大概是经常上榜的。但这些书各有各的问题,都不适合初学者。例如《汉书》的文字过于艰涩,《史记》的部分内容也是佶屈聱牙,而《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的篇幅太大,专业学者也未必能从头读到尾,《菜根谭》之类的文字又过于naive。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疯传复旦大学严峰整理的一份所谓“不必读”书单,在采访中,严峰说“这世上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书单……每个人应该为自己定制适合的书单”。我认同这个说法,所以我想这个问题终究还是要结合兴趣来谈。

历史上,通常把汉文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其中经部的图书过于专业,文字又大多古奥难懂,不适合初学者阅读,而子、史、集三部中都能找出部分适合书。下面逐一谈一谈。

史部:有些男生特别喜欢《三国演义》,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这些人适合阅读《三国志》,强烈的兴趣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而与《演义》叙事的比较则能增加读书的乐趣。加之《三国志》在前四史中属于文字较为平实的作品,又没有表、志、书等难于理解的内容,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此外,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郑重推荐一类史书——纪事本末。自宋代袁枢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后,历代都有可供选择的该类史书,如《续长编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这些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叙事的连贯性,不像《资治通鉴》那样将一个故事割裂为无数细节,让人读来犯困,第二个优点是这类书往往根据正史改写,在文字、史实上不会有大的纰漏。

子部:如果对儒家感兴趣,或者对朱熹怀有敬意,那么《朱子语类》是绝不能放过的宝藏。我们读古书,最常接触的是文言文,而《朱子语类》却向我们呈现了南宋白话文的基本面貌,加之其无所不包的内容,绝对能让人受益匪浅。

《朱子语类》

集部:建议初学者在唐宋时代的文集中选择感兴趣的阅读。当然,一些名人的文集卷帙浩繁,令人生畏,则需另辟蹊径。比如,如果嫌《三苏全集》太过庞大,不如先选择明朝人编辑的《苏长公小品》;如果无数次地倒在了《杜诗详注》的第1页上,则不妨先读马茂元编著的《唐诗选》。

Q2:初入门者要熟悉并理解所要研究领域的文献的方法有哪些?

郭洋辰

“文献”的意思已经被用滥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它的理解有所不同。“文献”的古义是“文章(documents)与贤才(talents)”,出自《论语·八佾》,这个意思今天还能见到,比如福建莆田号称“文献名邦”。而在大多数理科生看来,文献主要就是论文。如果从我们文献学或者古代史的角度来看,到底什么是“文献”呢?我想就是原典。

中文古籍浩如烟海,据当代不完全统计,数量在20万种以上,这还不包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比如《红楼梦》有脂评本、程本等不同类型,但只算一种。要在如此大量的古籍中了解并找到需要的文献,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教导,则必须求诸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录学。

目录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目录的学问。这里我们不可能探讨有关这门学科的学理,只能简单介绍一些实用的著作。目录的类型有多种,对于初学者来说,最有用的是所谓“专题目录”,下面分类法推荐几种。经部《经义考》;史部《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唐史史料学》《晚明史籍考》;子部《中国农学书录》《周秦汉魏诸子书籍解题》;集部《历代妇女著作考》《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清人文集别录》《清人诗集叙录》。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如果对于某一领域有兴趣,上面所说的专题目录是非常实用的快速入门指南。但是,如果想在古典学问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则非读综合目录不可。这里推荐两种重要的综合目录,一个是《书目答问补正》(最好的版本是我社编辑马艳超先生的整理本),另一个是《四库全书总目》(咱们广西师大社正在整理哦!)。当然,阅读综合目录对初入门者有些难度,强烈推荐先上超星听一听南京大学武秀成老师《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会刷新你对文献学的认知的。

鲁朝阳

在我个人的经验而论只用过一种方式,即首先进行“学术史”方面的梳理工作。

这种工作,需要尽量收集所研究领域的“学术史”相关的材料来读,边读边摘录,摘录学术史中所提到的书名、人名,以及对这些书和人的评论性的意见,然后自己按图索骥,逐一对这些书名、人名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记录下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不理解的。

其次,是对研究领域的基础文献进行以字句为单位的精读,这是准确把握文献内容的基本方法。

另外,现在入门者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许多古籍文献都会有各种形式不同的整理本,有句读、注释、集释、校勘等等各种成果陆续出现,阅读文献也已经非常便利。从获得文献和理解文献方面,已经不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我个人的经历,是有兴趣、了解并梳理学术史,再辅以精读基础文献,做完这几方面的工作就算是有比较靠谱的起点了。

Q3:有什么文献检索与管理工具推荐吗?

鲁朝阳

这方面要特别感谢互联网、数据库、目前古籍整理出版的繁荣,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只要用心、有时间,网络资源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资料获取方面的需要。就我个人常用的校园网,最为便利使用的网络资源有知网、读秀和一些文献古籍数据库(在古籍方面,尤其是中华书局陆续推出的经典古籍库特别好用,其他的还有许多),既可以检索也可以分段复制,使用中可借助检索结果再回到纸本文献进行比对。在目前的资源环境下,一定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知网

马艳超

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如读秀(找书和论文)、学苑汲古(古籍版本及馆藏)、国学大师(查找字词古籍,和一些古籍的影印本资源)。

读秀

郭洋辰

我是理科出身,知道理科学者特别喜欢用Endnote这类软件寻找、管理文献,这在古文献学专业是很难实现的。其实我昨天晚上还在想,似乎找不到好用的文献检索工具,谁知道今天一打开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