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外邪犯胃等。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粪便干结;或肆意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肠胃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路过旺,或久坐少动;导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
3、年老体虚
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者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荣,
4、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能下行,而成冷秘;若热病之后,肠胃燥热,耗上津液,大肠失润,亦可致粪便干燥,排出困难。
便秘的病理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如胃热过盛,津伤液耗,致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所以都有可能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造成便秘。
便秘的分类热秘
由于过食辛辣肥甘厚腻,导致的肠胃积热,表现为粪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冷秘
也叫寒秘,由于食用生冷,导致阴寒凝滞,肠胃传导失司。表现为粪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炫紧。
气滞秘
因情志失调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表现为粪便干结,亦有时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炫。
气虚秘
年老或素体虚弱者,或大病久病后及女性产后,气血两亏,致排便传送无力,津枯肠道失润。表现为粪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薄,脉弱。
血虚秘
表现为粪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薄,脉细。
另一种常用的通俗分类是将便秘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习惯性便秘。另一种是常见的是老年性便秘。其原因很多方面的,但多有胃虚阴亏,津液不足,肠胃运动缓慢,气机郁滞,气虚或血虚,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少,牙齿缺损,或用药不良等。
如何通过按摩解决便秘?常用手法
1.点法
用拇指或示指(或中指)指腹点压在体表某部位或穴位上称为点法。两手可交替进行,做一紧松的按压,频率约为2秒钟1次,即1分钟30次左右(图9-1)。
此法的关键是,点按的强度要根据患者本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而定,一般要求在点按穴位时要有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本法作用面积小,刺激性强,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点法用在穴位上称为点穴法,多与按法或揉法合用。
2.揉法
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做轻柔而缓和的摆动。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而缓和的摆动。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的作用。
3.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大、小鱼际)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操作时手指或手掌要紧贴皮肤表面,用力要稳,速度一般要缓慢而均匀。若用于散寒,则速度要快一些。
用手指者称指推法,用手掌者称掌推法(图9-3)。腹部施用推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増强胃肠蠕动功能,对解除便秘有很好的作用。
4.摩法
用拇指或示、中、环指(指摩法)或用掌面(掌摩法)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做节律性的环转运动(图9-4)。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和而协调,频率要适中,在腹部及腹部穴位上应用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
5.弹拔法
用拇指深按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垂直于经络或肌纤维的单方向直线拨动(图9-5)。弹拨力量要因人而异,根据病变程度和需要而定,施术力量要均匀,一般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此法力度较大,刺激性强,可开通闭塞、解痉止痛。
6.叩击法
用拳背、空掌或掌根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叩打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图9-6)。
常用穴位1.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穴,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客骨,为临床特效穴。定位:第1、第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图9-7)。
快速取穴:以一手拇指的指骨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虎口上,于拇指尖下取穴。
2.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
定位:屈肘,肱骨外上髁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中点(图9-8)。
快速取穴:屈肘呈90°,外侧肘横纹末端。
3.天枢足阳明胃经穴
定位:平脐,距前正中线2寸(图9-9)。
快速取穴:在与脐正中旁开两横指处取穴。
图9-9
4.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图9-10)。
快速取穴: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向下4指,并在胫骨外側的交点处取穴。
5.上巨虚
足阳明胃经穴
定位:足三里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图9-11)。
快速取穴: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
6.脾俞
足太阳膀胱经穴。
定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9-12)。
快速取穴:俯卧位,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胃俞
足太阳膀胱经穴。
定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9-13)
快速取穴:俯卧位,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大肠俞
足太阳膀胱经穴。
定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9-14)。
快速取穴:俯卧位,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药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