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测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测试试题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选择题

1.花蕾是由什么发育来的()

A.叶芽B.花芽C.混合芽D.侧芽

2.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之一是(   )

A.完整有活力的胚B.种子不在休眠期

C.光照和土壤D.空气和水分

3.下列有关木本植物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叶

B.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是因为形成层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

C.“树怕剥片”的原因是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D.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木质部、形成层和髓

4.栽培下列各组作物时,应适当多施钾肥的一组是(   )

A.红薯、马铃薯B.番茄、花生C.白菜、油菜D.菠菜、芹菜

5.下列关于被子植物生长的描述,正确的是

A.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由伸长区的根毛吸收

B.植物的茎都能逐年加粗

C.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铁、磷、钾的无机盐

D.植物的枝条及绿叶都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6.右图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根那一部分生长最快”实验时的红小豆根尖描线,第二天观察到的m应该是()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

7.以下哪项不属于桃花雄蕊的组成

A.花药B.花丝C.花柱D.花粉

8.桂圆是泸州名优特产水果。一棵茂盛的桂圆树要结出好吃的桂圆,要经过等复杂的过程()

A.开花→受精→传粉→果实成熟

B.开花→传粉→受精→果实成熟

C.受精→开花→传粉→果实成熟

D.传粉→受精→开花→果实成熟

9.哺乳动物和人生长发育的起点是(   )

A.胚胎B.卵细胞C.受精卵D.体细胞

10.炒熟的种子,置于适合的外界条件下,仍不能萌发,这是由于()

A.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B.没有适宜的肥料

C.胚不完整

D.胚是死的

11.下图示果实的形成示意图,图中①与④分别代表

A.受精卵、胚

B.胚乳、果皮

C.子房、果皮

D.子房、种子

1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红帐子指的是()

A.果皮B.种皮C.种子D.胚

13.几位同学在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后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含有雌蕊的花才可能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B.果皮和种子分别是子房壁和胚珠发育成的

C.含多个胚珠的子房可以发育成含多个种子的果实

D.在花的结构中,雄蕊没有雌蕊重要,因为它和果实的形成无关

14.植物茎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节和花B.具有节间和叶

C.具有芽和叶D.具有节和节间

15.根能够不断地生长,主要是因为(   )

A.成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新细胞

B.分生区细胞不断生长,根冠细胞不断的进行分裂

C.成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同时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D.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同时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16.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最多的除了含氮无机盐以外,还有()

A.含磷、钼的无机盐B.含铁、钾的无机盐

C.含磷、钾的无机盐D.含钾、硼的无机盐

17.下列关于根尖四个区域中,生长得最快的区域是()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

18.玉米胚芽油富含人体必须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健康食物油,发育成玉米胚芽的结构是

A.受精卵B.受精极核C.子房D.珠被

19.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中需要进行修改的一项是

组别

种子数量(粒)

温度(℃)

光照

空气

水分

50

20

无光

通风

适量

50

20

有光

通风

少量

A.水分B.空气C.光照D.温度

20.关于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能长长是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B.植物根的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土壤水溶液浓度时,根从土壤中吸水

C.根只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D.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二、综合题

2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图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

(1)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________.

(2)花粉从②到①的过程叫作________,对于桃花来说,通常是由昆虫来完成的.

(3)此桃花授粉后,________能发育成种子.________被害虫吃掉后将不能结出果实.

(4)桃花颜色是粉红色的,这是由于________中遗传物质控制的.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

22.如图为叶芽结构示意图,植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________]能发育成乙图中的顶芽,[________]能发育成乙图中的茎

(2)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叫________,人类在农业、林业等生产实践中,有时候会利用到植物的这种现象,叫________.

(3)完场下面叶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A]细胞不断分裂,[E]不断伸长.[________]陆续发育为[C]→[C]展开成________→[________]逐渐发育为侧芽→叶芽发育为枝条

(4)若对乙图中的绿色植物做如下实验,它会有怎样的变化?

①放在暗处一昼夜

②放在阳光下照射,遮住某叶片一部分的正反面,让其不能被阳光照射到,保持2﹣3小时

③去掉遮盖物,把被遮住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④等叶片变成黄白色后,洗净,向叶片滴加碘液

该叶片未被遮盖的部分会变成________色,被遮住的部分仍为黄白色,因为未被遮住的部分产生了________.

23.下图是被子植物一生中的相关结构,请认真分析并回答:

(1)A萌发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________和一定的水分。

(2)当A萌发时,胚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________。

(3)B图所示该植物正在进行________传粉,在C中完成受精后,_______发育成D。

(4)E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它是由6种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________器官。

24.如图是菜豆种子和幼苗模式图,请回答:

(1)菜豆种子的主要分部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填标号)构成.

(2)菜豆种子含有的营养物质贮藏在[]________中.

(3)[1]将来发育成幼苗的[]________和[]________;[C]由[]________发育而成.

25.如图是花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和[③]组成的结构叫_____.

(2)花粉从[②]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_____,花粉受到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最后释放出精子,与[④]内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该过程叫_____

(3)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结构是_____

(4)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的谜底是花生.谜面中“麻屋子”是指_____,是由_____发育而成:“红帐子”是指_____,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而成的:“白胖子”是指_____,是由_____发育而成.

2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干燥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不萌发

潮湿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中

种子萌发

潮湿的棉花,置于冰箱冷藏室(4℃)

种子不萌发

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橱柜中

种子不萌发

(1)甲和乙装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________;

(2)哪两组形成对照,可证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________;

(3)乙装置在该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4)问每组装置1粒玉米和种子用于实验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

(5)如丁组装置所示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缺乏种子萌发所需要的________.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光照________;

(6)玉米种子的结构中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主要是________,用碘液滴加会变蓝色,说明营养物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7)以上说明玉米和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

27.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________的幼根.

(2)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________。

(3)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________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________

(5)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________(用符号表示).

部分初一生物上学期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同步测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同步测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测试试题

初一生物七年级人教版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初一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综合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请保持







































白癜风早期发病原因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gr/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