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学捞分速记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EPO2.维生素B12吸收与内因子有关1.凝血因子中,依赖维生素K的是:Ⅱ、Ⅶ、Ⅸ、Ⅹ2.外源性凝血起始于:Ⅲ因子3.内源性凝血起始于:Ⅻ因子4.体内主要抗凝物质:抗凝血酵Ⅲ5.肝素的作用: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1.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2.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3.血沉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与红细胞无关4.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部位是:肾5.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6.A型血的人血清内是:抗B凝集素1.左心室压力最大——快速射血期末2.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3.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4.主动脉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5.主动脉压力最纸——等容收缩期末6.室内压上升最快——等容收缩期7.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共同特点——瓣膜关闭8.心室充盈主要依靠——心室舒张引起的低压抽吸9.心动周期的瓣膜变化: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1.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有效不应期长2.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收缩期+舒张早期3.心肌有效期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是: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4.衡量细胞自律性的指标: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5.自律性最高的部位:窦房结6.心肌收缩力最强的部位:心室肌细胞7.传导速度最快: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慢:房室交界1.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捕出量2.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外周阻力3.影响脉压的主要因素:大动脉的弹性4.大动脉的弹性下降,又伴有小动脉硬化,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增高1.小管液中深质浓度增加:渗透性利尿2.大量饮入清水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3.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4.抗利尿激素:增加远端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
5.醛固酮:保纳排钾;6.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1.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肾血流量减少2.球管平衡是:近端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率为65%~70%3.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小的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4.人体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5.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肾血浆流量增多6.原尿在肾脏被吸收的比率为:99%7.糖尿出现时,全血血糖浓度至少为:8.89mmol/L(mg/dl)8.67%NaC1吸收在:近球小管9.测肾小球滤过率的物质是:菊粉10.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尿失禁1.在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钙离子进入突触前部。2.影响神经末稍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进入末稍的Ca离子量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内流,去极化4.抵制性突触后电位:Cl内流,超极化5.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反射中枢的突触1.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Ca2+进入突触前末梢2.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末梢内的Ca2+量3.抵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C1-内流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5.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6.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7.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活大脑皮层的传出活动8.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9.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β2受体10.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β3受体11.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去:去大脑僵直12.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震颤麻痹是: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二、病理学捞分速记
1.最易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脾2.最易发生液化性坏死:脑、脊髓3.最易发生干性坏疽:四肢
4.最易发生湿性坏疽:肠、肺、子宫、阑尾
5.最易发生脂肪变、气球样变:肝
6.不发生化生的组织:神经纤维
7.细胞水肿主要病变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内质网
8.细胞内玻璃样变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高血压
1.再生能力:结缔组织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
2.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神经胶质细胞可再生
3.平滑肌细胞是稳定细胞,骨骼肌细胞是永久细胞。
4.骨组织再生能力很强,骨折后可完全再生,但软骨再生能力差。
3.交界性肿瘤:介干良性、恶性二者之间
4.不属恶性肿瘤:炎性息肉
5.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
6.非典型增生:增生的细胞具有异形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7.原位癌:基底膜还完整的癌
8.浸润癌:突破基底膜
9.早期癌:仅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胃肠道癌
10.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普通型肝炎:广泛变性,坏死轻微(点灶
状)
11.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点状或轻度碎片)
12.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碎片):桥
1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接
14.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大片)
15.亚急性重型肝炎:(亚大片,结节再生)
16.甲状腺癌是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或滤泡旁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以40~50岁多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17.类型:(1)乳头状癌最常见癌细胞核呈毛玻璃状;(2)滤泡性
腺癌结节;(3)髓样癌可分泌降钙素,属于APUD瘤;(4)未分
化癌预后极差;①小细胞型②巨细胞型③梭形细胞型④混合型。
三、药理学捞分速记
二、地西泮口诀:镇静焦虑助睡眠、癫痫持续是首选;对抗惊厥效
果好,中枢肌松解痉挛。
三、癫痫用药口诀:小虎队,吃大饼,部分卡,持续状态用安定。
八、口服降糖药
磺酰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
氯磺内脲——尿崩症
双胍类——降糖+减肥——肥胖。
罗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
各种疾病首选药汇总表(医路通网校汇总)
四、生物化学捞分速记
一、蛋白质归纳记忆
(一)(以下是氨基酸分类、特性中常出题地方)
1.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a-氨基酸(甘氨酸除外)无D
型和L型之分;甘氨酸
2.酸性AA(2种):天冬氨酸、谷氨酸(含有羧基)
3.碱性AA(3种):组、赖、精
4.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鸟
5.不出现在蛋白质中:瓜
6.生酮氨基酸:亮、赖(酮-亮-赖)
7.生酮兼生糖:异亮、苯丙、酪、色、苏(一本落色书)
8.必须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写一两本淡色书来)只需记忆一句话
9.一碳单位:丝、甘、组、色
10.含硫氨基酸:半胱、胱、蛋(硫-半-胱-蛋)
11.在nm波长有特征性吸收峰的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
1.a-螺栓:右手拿一根麻花,一口咬掉3、6节。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维持蛋白质的
一级结构的化学键:肽键。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局部主链空间构象:维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
主要化学键:氢键
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β-折叠、β-转角而不是β-螺旋。
二、核酸归纳记忆
1.组成核酸的碱基共5种
2.DNA:AGCT4种
3.RNA:AGCU4种
4.DNA:磷酸脱氧核糖AGCT;核苷酸:dAMPdGMPdCMP
dTMP
5.RNA:磷酸核糖AGCU;核苷酸:AMPGMPCMPUMP
6.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
7.DNA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8.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9.DNA双螺旋结构:双键平行配对互补反向A与T配对C与G
配对。
10.意义:遗传信息
11.基本结构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12.书写及阅读方向:从5’端到3’端
1.DNA变性与蛋白质变性的不同;DNA变性的是双链间氢键的断
裂。
2.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nm处
3.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在nm处
4.茚三酮反应时,生成的蓝紫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nm处
(一)mRNA(种类最多的RNA)
1.5′末端有帽式结构(m7GpppNm)
2.3′末端有腺苷酸构成的多聚A尾。
3.功能: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有遗传密码,三个核苷酸构成一个密
码子。
4.主要分布:胞核、胞质
5.前体:hnRNA
6.局部可形成双链
(二)tRNA
1.含稀有碱基、有反密码环
2.主要分布:胞质
3.一级结构特点:分子量最小;
4.3′-末端是CCA-OH,是其携带氨基酸的位点。
5.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三叶草形。
6.tRNA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字母形。
(三)rRNA
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2.含量最多
3.结构特点:有大、小亚基
4.主要分布:胞质
三、酶
1.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专一性,辅助因子载体作用,决定反
应的种类和性质
2.辅酶与辅基的区别是:经透析方法可使辅酶与酶蛋白分离,辅基
则不能
3.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4.有极高的效率。原因: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促反应动力学
1.km值: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因此,Km等于酶促
反应速度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3.酶的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值。
4.酶的最适温度: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温度。
5.三种竞争性抑制剂对KmVmax的影响为:竞K大,非V小,
反竞都小。
四、糖代谢归纳记忆
1.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激酶,为红细胞供能。
终产物;乳酸反应部位:胞液
2.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水果)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反应部位:线粒体
3.糖原合成部位:肝脏;关键酶:糖原合酶
4.糖原分解部位:肝脏、肾
关键酶:磷酸化酶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缺乏葡萄糖-6-磷酸
酶
5.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
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原料:氨基酸、乳酸、丙酮酸和甘油
6.磷酸糖途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主要产物:5-磷酸核糖、NADPH+H+
1.脂肪动员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肉碱转运,进行β氧化
3.脂肪酸的B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4.脂肪酸的合成线粒体中乙酰CoA转入胞液,经“柠檬酸—丙酮
酸循环”
→酮体
1.生成原料:乙酰辅酶A
2、关键酶:HMG-CoA合成酶
3、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4、酮体肝内产生,肝外利用,因肝缺琥珀酰CoA转酶,代谢需要
的辅助因子是:CoA。
5、体内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CoA主要生成:酮体
6、意义:为肝外组织提供能源
→胆固醇代谢
1、合成部位: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
2、亚细胞部位:胞液及滑面内质网。
3、关键酶:HMG-CoA还原酶
4、主要原料:乙酰CoA,需ATP供能:NADPH+-H+供氢。合成
1分子胆固醇需18分子乙酰CoA,16分子NADPH+H+及36分
子ATP。
5、胆固醇的转化
①肝脏——转化为胆汁酸;
②睾丸——雄激素;
③卵巢——雌激素,孕激素;
④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
⑤皮肤——胆固醇经7位脱氢而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在紫
外光的照射下生成维生素D3。
1、脂肪酸的β氧化可生成:乙酰CoA
2、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酮体生成需要:乙酰CoA
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1、CM:乳糜微粒,小肠,转运来自食物的外源性甘油三酯
2、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肝,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
酯。
3、LDL: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从肝内向
肝外转运胆固醇。
4、HDL:高密度脂蛋白,肝,从肝外向肝内转运胆固醇,有抗动
脉硬化的作用。
HDL从肝外向肝内转运胆固醇,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积极作用,高脂蛋白血症不包括HDL增
高。
七、氨基酸的一般代射
1、氨基酸转氨酶的辅酶和脱羧酶的辅酶都是:碳酸比哆醛
2、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主要反应是:脱氨基作用。
3、肝、肾组织中最主要的脱氨基方式是:联合脱氧基
4、骨骼肌、心肌中最主要的脱氨基方式是:嘌呤核苷酸循环
1、氨在血中运输形式:丙氨酸,谷氨酰胺
2、氨的主要去路在肝脏线粒体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3、脑中氨的主要去路:合成谷氨酰胺
4、肌肉中氨的主要去路:合成丙氨酸,经过血液循环到肝
5、在体内可以转化为GABA的是:谷氨酸
八、遗传信息传递归纳记忆
1.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3.逆转录:以RNA为模板指导的DNA合成
4.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九、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意义: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加,极性升高,易于排出。
第二相应反—结合反应与葡萄醛酸结合
五、微生物与免疫学捞分速记
(~题共用备选答案)
A.普通菌毛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E.质粒
.与耐药性的获得及转移密切相关的细菌结构是
.与肺炎链球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细菌结构是
.D;.A
原题命中,肺炎链球菌的治病物质是夹馍;耐药性主要相
关的是质粒。
17.病原体的侵袭力是指
A.病原体的繁殖力
B.病原体产生毒素的能力
C.病原体的数量
D.病原体的毒力
E.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E
22.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描述是
A.灭菌效果最可靠
B.适用于耐髙温和耐湿物品的灭菌
D.通常灭菌时间为1小时
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E.通常灭菌温度为.3℃
D
①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灭菌方法,灭菌效
果最可靠。②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和耐湿物品的灭菌,如
金属器械、玻璃、敷料、橡胶制品等的灭菌。当蒸汽压力达到
0~.3kPa(1.05~1.36kg/cm2),温度~℃,30分钟,
即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答案为D。
四种超敏反应的口诀:一速二喘三免四皮炎
(年必过2分)
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是
A.血清病
B.过敏性休克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类风湿关节炎
E.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B
①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型。Ⅰ型超敏反应也称过
敏反应,是指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上的IgE结合
并交联,使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强、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常见疾病有药物过敏性休克、
枯草热、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症、湿疹、皮肤过敏反应,答案
为B。②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均属于
Ⅲ型超敏反应。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72.男,30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3年。由于贫血加重予输血治疗,
在输血开始后10分钟患者突然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
心悸、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无尿。急查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所属超敏反应的类型是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不能定型
B
患者输血10分钟后突发寒战高热,腰背部疼痛,无尿,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应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发生于
AB0血型不符的输血,属于Ⅱ型超敏反应(B)。为供血者红细胞
表面的血型抗原与受血者血清中的天然抗体(IgM)结合后激活补
体,而使红细胞溶解引起的溶血反应,参阅6版医学免疫学P。
8.新月体肾炎Ⅲ型患者血液免疫Ⅲ常出现的异常是
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
B.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C.冷球蛋白阳性
D.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
E.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A
(?题共用备选答案)
A.接触性皮炎
B.新生儿溶血病
C.支气管哮喘
D.荨麻疹
E.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
.B;.A
超敏反应。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新生儿溶血病。
考查的是超敏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接触性皮炎
如有疑问请拨打:(备考答疑:10月备案,网报,对答案)
曾老师:--
徐老师:-1-
杨老师:--
张老师:--
冯老师:--
全国免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