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他漂在异乡,想家时、就煮一锅乱炖
那一年,CNN选出14味中国人的“思乡菜”
作者:吕小酉
本文字,阅读需要约10分钟。
小酉记得,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你在想家时,最想的是什么?”
结果,大部分被访者的答案都离不开家里的美食,或者说“妈妈做的糖醋鱼”,或者说“老爸做的红烧肉”,或者是“老家的羊肉汤”……
是的,一味热腾腾的饭菜里所蕴含着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走到哪里都会让人忘不了。
小酉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的故事。
这个来自东北的年轻人年龄不足30,但已经在外面漂了十几年,现在一家大型超市里上班。
在某一年的中秋节前夕,有记者采访了他。
他说,最近几天、看着别人一家子来超市买月饼,心里头总会涌上一种别样的滋味。
记者明白,这个年轻人是想家了。
年轻人说,每当他有这种病感觉时,都会买回去豆角、茄子、土豆和其他的蔬菜一大堆,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给自己做一道乱炖。
他说,他打小就爱吃乱炖。小时候,每次家里做乱炖,他都等不及把菜盛入盘子、再摆到桌上。往往都是趁妈妈不注意,在灶台边就下手了。
如果被妈妈看到,也不会被骂,顶多会被妈妈说一句“怎么不洗手就吃了”。
他还清楚地记得,9岁那年,他期中考试、破天荒地进入了前十名,回家就缠着妈妈要吃乱炖。
那一次的乱炖,妈妈是和他一起做。他看到了妈妈做乱炖的整个过程,从此也就学会了怎么做。
最后一次吃妈妈做的乱炖,是在三年前的中秋。
中秋节的假期短。之前,好几年的中秋、他都没有回家过了。那一年,爸爸来电话说,妈妈的身体突然变得不好。他就请了假、回家陪妈妈过了个节。
妈妈很高兴,特地煮了乱炖给他吃。中秋节的晚上,妈妈还陪他们爷儿俩喝了一杯。
小酉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理解了:
这道东北的乱炖,看起来只是一锅平淡无奇的“杂烩”,但对于这样一个游子来说,却寓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能抚慰他漂泊在外的寂寥。
他说,从那个中秋以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妈妈煮的乱炖。“两年前,妈妈去世了。每一次想念妈妈的时候,我都会特别想吃这道菜。它是妈妈教我的唯一一道菜,这里面有家的味道、有妈妈的爱......”
这个硬朗的北方男子、说到这里时,眼圈一下子红了起来。他赶快低下头,大口地嚼着乱炖。
记者说,采访到这时,自己也突然想起了远方的爸妈。于是,瞬间理解了这个来自东北的年轻人。
他知道他是在掩饰,他怕眼泪控制不住、掉出来。
小酉认为,在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上,其实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不管离家有多远,身体里的总还是当初那一个来自家乡的胃。
所以,每当他们无法承受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时,想到的、往往是通过家乡的一道“家乡味”的菜肴,来排遣心中的那一份乡愁。
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曾经评选过最令中国人魂牵梦绕的14道“思乡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被旅居国外的华人思念的“家乡味”吧。
街头烧烤(Properstreetkebabs)
中国最令人难忘的餐点并不在星级餐厅。他们多数喜欢在嘈杂、拥挤的街头吃着刺激味蕾的食物。
北京的簋街、上海的云南南路、南京的明瓦廊,吃货们可以品尝各种新鲜的烧烤。新疆撒着孜然的烤羊肉、蘸着酱汁的铁板鱿鱼、令人欲罢不能的辣鸡翅、烤生蚝、炸猪里脊、蔬菜串……
在中国的街头吃烧烤,每一口都是美味与这个国家特有的街边风情的组合。
麻辣小龙虾(Spicycrayfish)
过去的20年间,小龙虾席卷了中国。现在,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中都有小龙虾。
从春末到初秋,“小龙虾夜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群朋友在一个拥挤的摊位中找到一张桌子,然后坐在塑料板凳上,点一两盆麻辣小龙虾,就开始一边喝冰啤酒、一边大快朵颐。
吃麻辣小龙虾,不需要筷子,用手扒才是最有效率的。于是,吃”麻小”时、就不能玩手机。放下手机的“麻小时间”,就成了最能拉近朋友间距离的时机。
涮羊肉(Lambhotpot)
在中国,除了重庆的麻辣火锅和广东的滋补火锅以外,涮羊肉在北方也十分受欢迎。
据称,涮羊肉的吃法在清代就已经流行。在铜锅中燃旺炭火,夹起切好的羊肉片、放进锅中的热汤里一翻腾,接着就会被烫熟、可以蘸着调料酱吃了。
桂林米粉(Guilinricenoodles)
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桂林不仅有天堂般的风景,也有美味的“米粉”。清爽的米粉配上特制的酸笋、酸豆角,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葱花、芫荽、辣椒……
那种味道,没有品尝过也就罢了,如果吃过一次、那绝对停不下来,还会想着吃第二次、第三次......
“只能一回不吃,不能只吃一回”,就是这意思。
桂林处处都是米粉店。有的人喜欢干捞,有的人喜欢汤粉,加的肉菜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种都堪称美味。
腌笃鲜(YanDuXiansoup)
腌笃鲜是中国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的家乡菜。每年的春天悄悄到来时,腌笃鲜的脚步也就近了。
初春鲜嫩的竹笋、冬天制备好的咸肉,加上高汤打底、佐以百叶结,用小火慢煨,无需盐和味精,一锅浓汤就会洋溢起美妙的鲜香。
腌笃鲜是道时令美食。对于这个地方的在外游子来说,最好吃的腌笃鲜不在餐厅,而在妈妈的手上。
兰州拉面(Lanzhouhand-pullednoodles)
兰州拉面是中国大西北最具标志性的美食。
营业时间,从半开放的厨房窗口、朝厨房的操作台上看进去,就会看到拉面师傅炉火纯青的功夫。一块面团在他手中百般搓揉,后又反复抻拉,最后还要在案板上摔一下,“啪”一声后、将面下入锅里。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兰州拉面,对身在异乡的兰州人而言,不仅是一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兰州的深厚眷恋。
冰糖葫芦(Sugar-coatedhaws)
在冬天,冰糖葫芦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标志性小吃。
成串儿的冰糖葫芦林林总总地插在木架子上,鲜艳的红色山楂裹着透明的糖衣,晶莹剔透。吃一个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很多人都无法忘却的孩提回忆。
臭豆腐(Stinkytofu)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是一种发酵的豆制品,在湖南、浙江绍兴、台湾等地非常流行。
尽管各地的臭豆腐配方有所不同,但都是香脆在外、细嫩在内,再经过或煎或煮或炖或烤之后,蘸着辣椒酱、酱油、香油甚至泡菜,的确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上海大闸蟹(Shanghaihairycrab)
对于上海人来说,金秋时节,如果不来上一顿大闸蟹,那就算亏待了自己。
大闸蟹吃起来很简单,仅需洗净后放进锅内蒸熟,就可以蘸着姜醋、开吃了,味道鲜美至极。
吃大闸蟹,也许还可以算得上一件高雅的事。
古人还专门为此发明了一套叫做“蟹八件”的专门工具:先用剪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再用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后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焊、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
除了蒸着吃,大闸蟹还能做出一席螃蟹宴:
炒蟹黄、蟹黄豆腐、清蒸蟹肉丸子、蟹粉小笼包……等等,不一而足。
鸭血粉丝汤(Duckbloodsoupwithvermicelli)
尽管北京烤鸭全球闻名,但是最爱吃鸭子的中国人,恐怕还得要算南京人。
秦淮河畔的吃货,吃起鸭子来可谓花样繁多:从盐水鸭到桂花鸭,还有流行全国的鸭血粉丝汤。
鸭血粉丝汤的做法并不复杂:
粉丝配上鸭血、鸭肠、鸭肝,下锅去炖;另加入豆腐、姜汁、榨菜……炖好后、起锅盛到大汤碗里,再撒上切碎的小葱和香菜、胡椒粉轻轻一搅,香气扑鼻,一天三顿都吃不够。
哈尔滨红肠(Harbinredsausage)
哈尔滨红肠是俄罗斯人从立陶宛传过来的,其质地比普通香肠更嫩,比美国热狗香肠紧实,比英国香肠更干,还有着熏制的味道。
哈尔滨红肠的拥趸众多。大家从熟食店里买回来,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面包,或者配着蔬菜吃。
糖炒栗子(Sugar-friedchestnuts)
曾几何时,每到秋冬时节,中国北方各个城市的街道边,就会垒起一口口巨大的铁锅。厨师们甩着臂膀,在铁锅中来回翻炒埋在黑色沙子中的板栗。
刚炒出来的板栗油光铮亮、香甜软糯。
在冬日街头,买上袋糖炒栗子、捧在手里,只闻一闻那种热气腾腾的香甜味儿,就会让人流口水。
水煮牛蛙(Sichuanboiledbullfrog)
水煮是川菜的特色做法。如水煮牛肉、水煮鱼、水煮牛蛙等,在中国都有队伍庞大的铁杆食客。
制作水煮牛蛙时,要先把牛蛙洗净、去皮斩块,腌好后和辣椒、泡椒、花椒、豆瓣等一起翻炒,然后加汤煮熟。
等做好的水煮牛蛙上桌时,汤往往还在冒着气泡。
众人围着一大盆水煮牛蛙,就着香喷喷的米饭一起去吃,真的会让人非常满足。
白斩鸡(Boiledchickenchopsservedcold)
在中国,很多人都喜欢吃鸡肉。鸡肉的烹饪方法也有多种,白斩鸡就是其中一道。
制作时,把整只的鸡、不加任何调味下锅白煮。食用前,再随吃随斩(切),故称“白斩鸡”。
吃白斩鸡时,要用熬熟的“虾子酱油”蘸食。
鸡肉蘸虾子酱油本来已经很美味了,但有人认为更美味的是鸡骨头。据称,拿鸡骨头蘸酱汁后去吸吮,会别有一番风味。
小酉把14道“思乡菜”介绍完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这些美食里,有不少食材并不罕见,甚至能做出这些美食的餐馆、在各地也都会有。
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想念家乡的美食呢?
小酉认为,家乡菜在外地不可能吃出%的滋味,有的滋味只能在家里才能品得出来。
各位看官,您同意吧?
版权声明
欢迎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信箱
xiaonian
xiaonian.白癜风公益帮扶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