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射蛟台下,有方文故居。
枞阳老街的上码头,枞川河在南,射蛟台在北。在枞川河与射蛟台之间,有一汪明镜似的水塘,水塘的名字叫杨家塘。
我不知道杨家塘的名字从何而来,只是杨家塘在后来太平天国的故事里演绎成了今天的臭塘。也许在枞阳老街上码头的蛟台里,那里有一口水井,叫杨子升井,它还记得老街的许许多多的过往吧!
明清的时候,枞阳老街的上码头是环绕着那明镜似的杨家塘而形成的。《桐城县志》有枞阳分河街、中街、后街,而河街和中街之间便是杨家塘,后街在陶公祠与城隍庙前。
上码头的中街,从拐九弯过去,曾经有好几处被历史和老人的记忆称之为方家老屋的地方。
曾经的枞川水岸上码头的西城门边,有一处方家老屋,老人们说:“那一年从江西过来的三艘大船,装了整整的三船木料,做起了沿街有十个铺面的方家大屋,可惜在后来的洪水中毁了,方家的人也迁走了。”
数不清的故事都联系着方家的老屋,从谱书和老人们的记忆里,从朋友提供的资料里,枞阳老街上码头的几处方家老屋,他们的先辈都来自于一个家族。
方学渐,一个古桐城的理学世家。方学渐75岁逝世,葬于枞阳莲花湖畔的烈马攀鞍山。后来,方学渐的三子方大钦逝世后也葬于山右,以及方学渐的子孙多人葬于此山。
莲花池西,就是枞阳上码头的达观山,达观山前就是上码头的老街。上码头的方家老屋,都住着方氏的后人。
在中街杨家塘临水的地方,有一栋老旧的二层楼木屋,木屋的结构显示着它的苍老。有老人的记忆很小的时候是于这旧木屋里读私塾的,这里也曾经是方家的老屋。
我在上码头的老街的街巷里寻找着明朝和清朝的历史,想让记忆和现实有些些许的重合时,那些年还未逝去的老人和还未拆迁搬走的老人们指着这一栋旧木屋说道:“根据你的描述,有些符合这一栋老屋里方家人的历史。”
“殊方避乱十载馀,扁舟今始归故墟。城中嚣陵不可往,江上陋僿聊以居。亲为负贩杂商贾,耻事科目焚诗书。所求甘毳养老母,牧豕畜鸡还捕鱼。”(方文《卜居枞川》)
“明崇祯七年八月,桐城汪国华、黄文鼎以方应干诸大族鱼肉乡里为名,聚众起事。次月民变稍平,方文徙家南京,从姊维仪、方以智、周岐、孙临相继至,卜筑城西。”
方文(-),原名孔文,字尔识,改字尔止,明亡后,更名一耒,号涂山、忍冬、明农、淮西山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
方文三十四岁的时候,从汾湖回桐城看望母亲,此时想移家归里,考虑路上兵乱,留娇妻金鸳于汾湖,除夕抵枞川,到白鹿庄访方孔炤。
“维舟江岸怅斜晖,百里无由见母帏。在客久忘新节序,入山重访旧渔矶。家亡国破身何有,弟劝兄酬事已非。吾祖岂知王氏腊,辛盘仍荐北山薇。”《除夕至白鹿庄访三兄仁值先生》
顺治三年()正月初,方文在石塘湖访老师白瑜,白瑜劝说方文速移家归里,卜邻白鹿湖畔。
“……间岁一相见,握手增悲吁。劝我脱尘网,归隐白鹿湖。湖上结比邻,琴书聊与娱。佳期怅已矣,此恨徒区区。”《哭白安石老师四首之三》
三十五岁那年的十月,方文回桐城,城中的田产尽在兵乱中遗失,城中喧嚣不可居,乃卜居枞川。在枞阳城的上码头老街,枞川河岸、杨家塘边、射蛟台下买屋居住了下来。
“投子峰西一野人,蹉跎三十五年春。云霄空负平生志,沟壑还留未死身。彭泽有诗传甲子,湘潭无考问庚寅。伤心国破家何在,俛仰之间迹已陈。”“流落江湖岁晚回,卜居预指射蛟台。谈天邹衍口须闭,卖药韩康肆欲开。但使兵戈长远绝,何妨商贾数追陪。独怜江上鲸波恶,万古还思汉武才。”《初度书怀》
02
顺冶三年()十月,方文居射蛟台下。次年,顺治四年()正月初九,痛哀国破,期待恢复,作丁亥《初度书怀》。二月,方文卧病枞川。
“春寒二月冰未泮,苦雨凄风彻宵旦。一川流水势吞江,两岸行人泥没骭。有客卧病江上村,十日不出长揜门。小楼上漏复下湿,匡牀独坐愁思繁。特喜闺人伴幽独,强将虾菜供饘粥。不须取酒典鹴裘,自解牵萝补茅屋。遥闻二龙云卷舒,我欲移家此隐居。春来湖畔泥滓滑,欲行不行空踟蹰。此间朋好何落落,鄙夫俗士懒酬酢。屈指贫交三五人,经旬阻雨亦辽廓。君不见少陵老人万古才,长安旅次生青苔。当时惆怅车马客,今雨不来旧雨来。吁嗟此老尚如此,何足道哉吾与子。明朝雨霁天色开,共步江头看新水。”《枞川苦雨柬李仲山孙子糓》
李延寿,字仲山,枞阳人。任诞自放,尝一试童子科,不售,即弃去,以诗词书法游公卿间,刚好与方文有伴。可是方文的好动之心没有让他安心于家,也许是时世维艰,不得不担起家业的重担,
病刚好,便留金鸳在家,三月末卖卜杭州,五月初卖卜镇江。一个人在外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思乡的情感,毕竟家中还有萱堂老母亲和金鸳娇妻倚门盼归啊。无奈一直到重阳后五日才回枞川的上码头家里。
“离家一百五十日,行路二千三百程。丈夫飘荡非得已,居人怅望难为情。来时寒食绿杨雨,归日重阳黄菊晴。应知入门小妇笑,久游装槖何其轻。”《归思》
“十年为客负黄花,漂泊今秋始到家。游似石田无刈获,贫唯诗卷足骄奢。含饴幸有霜亲健,弭盗难堪五女加,最是多情邻舍酒,夙逋未了又新赊。”《重阳后五日归里》
这一次方文回枞川,与家人在一起欢度了除夕,虽然是粗茶淡酒,但母亲的心里欢喜,娇妻的心里欢喜,女儿的心里欢喜。
“野夫无力正乾坤,春去春来总断魂。如此风光何足惜,任他流转不须论。壮心磨折频看剑,生事萧条长掩门。却忆盛年夸守岁,林鸦枥马共争喧。”《除夕》
春节过后是清明,愁怅中的方文在五月仲夏客住麻城六十日,八月抵家,此时金鸳在枞川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方文为儿子取名易耨。
“去年东归九日后,今年西归九日前。性情最是游不厌,富贵何如诗可传。每到故园方似客,若论生计总由天。疾妻愚子怀乡土,恨不能从范蠡船。”《归里》
“万事不如意,廿年纔一雏。楚江秋转櫂,越女早悬孤。世变争桐乳,吾衰耻曼胡。锡名曰易耨,相愿老田夫。”《归舍举子》
易耨满月后,方文又于十月游南京,十二月病困白下,顺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母亲王氏六十三岁寿辰,方文在外游未归枞川,以诗寄怀。
“高堂六十又三年,三十三年别所天。争道有儿能富贵,岂知垂老更颠连。家贫啜菽应难得,世乱浮萍不易还。痛负吾亲尤负母,何时归种北山田。”《二月廿一日为母寿辰怀归有作》
其年方文三十八岁,夏秋际在芜湖访友,桐城家人至芜湖传信,长子御寇病重。方文急匆匆返回桐城家中,抵家时,长子御寇已死,葬于龙眠三峰侧。
“荒城居不可,此日况多兵。游子懒归去,江乡寄此生。忽闻儿病笃,顿使客心惊。纵欲抛家累,能无父子情。”“儿年十有六,癖好在文辞。求仕亦何急,呕心犹未知。家贫常困苦,性褊只忧思。以此成劳瘵,高人笑汝痴。”《家人至芜阴传儿子呕血之症归江上》
秋冬时节,方文居家无聊,又卖卜芜湖。冬天,在当涂访觉浪,与友同寓萧寺听觉浪讲《易》十日。顺治七年(),方文三十九岁,三月初至宣城,后回到芜湖,便买屋卜居于芜湖。
顺治八年(),那年方文四十岁,于芜湖卜居一年,又移家太湖。在太湖居家两年,依然卖卜于芜湖。两年后秋天的时候,方文还是回到了枞阳的上码头老街居住。
“卜居刚一载,烟櫂又西还。良友雪中别,离情江上山。干戈犹未定,书剑那能闲。恰似浣花叟,飘零梓阆间。”《早春别芜阴诸子》
03
四十一岁的秋天,方文再一次地从太湖移家枞川,这一方热土,对于他的情结是深深地眷恋。将家安顿好了,他又一次地出门卖卜与游历,在第二年的五月仲夏才回到枞阳老街上码头的家中。
“霜风凛凛出门去,仲夏炎蒸始入门。千首诗篇传岳麓,半年妻女饿江村。虽然竹有干霄节,争奈萍无着土根。若得龙眠田二顷,便应躬稼老丘园。”《归枞川》
八月的时候,枞川秋霖不止,家中又没有了粮食,方文想将家移回桐城的城里,那里有父辈留下的荒秽旧田,整理整理,应该是可以糊家度日的,终年在外,风餐露食,真的想回家耕隐终老。
父亲原来在“玉龙峡有旧田,原作四份,方文兄弟各得其一。崇祯七年桐城民变后,田地荒芜,至此独并之。”
十一月时候,方文新纳小妾名鹤胎,因家室不和,无奈在鹤胎来归一年即遣出。遂又离家出游。十二月想回枞川,又因阻雪南康半月,待雪霁登舟,舟船路远,除夕泊舟路灌沟度岁。
“春江一夜雨淋铃,水閤阴寒酒易醒。满架图书妨润湿,半龛灯火尚青荧。长贫已觉离尘网,多病还思诵道经。翔举不须婚嫁毕,囊中五岳有真形。”《枞川夜雨》
“除夕常时在客边,不曾栖泊钓鱼船。残冬归自西江路,弥月无风朔雪天。渐进故园犹阻隔,虽云逆旅尚安全。贫家母妇深相念,辗转忧疑更可怜。”《除夕泊路灌沟》
顺治十一年()正月三日,方文抵枞川,作《正月三日抵枞川》诗:“前日雪中去,今日雪中归。浑身俱是雪,不认旧时衣。陶母老犹健,鸿妻贫亦甘,只是衡茅下,萧条太不堪。”
是年五月仲夏,方文得魏裔鲁、徐士仪、姚文然相助,移家离开枞川的上码头老街,挥别射蛟台,回到桐城城里。赎回萧家园旧田,作《田居杂咏》,自谓从此可耕隐终老。
“山人号明农,明农议有二。一为我朝氓,一为野老志。奈何抱微尚,从未亲厥事。只因凶荒年,薄田都弃置。人家重与辟,欲赎莫由致。今春彭蠡归,故交有所遗。内外咸相劝,始定赎田议。合浦珠复还,泗水鼎不坠。尽室处其中,平生愿甫遂。以后曰明农,名实庶无愧。”
“嫡母萧安人,故是名阀子。若翁诸伯叔,累世家于此。厥名萧家园,周环四五里。其田虽瘠薄,风土自淳美。先君以馆甥,善价易诸彼。身后遗藐孤,粗足供簠簋。岂知兵寇乱,抛荒不复理。贱鬻良可悲,徬徨非得己。今年三倍赎,虽贵亦可喜。瘠土何足珍,先业幸不毁。”
“年年江海游,未曾郊野居。岂不爱郊野,无田复无庐。今兹田百亩,既失还归余。茅屋八九间,老农所拮据。我来借一枝,农云幸有馀。桃李荫前门,松竹环后墟。柯条虽未繁,仲夏亦扶疏。再拟构三楹,可以长读书。池塘蓄鹅鸭,篱落哺鸡猪。此日尚不遑,须待收获初。”
方文从顺治二年()三十四岁在方孔炤和老师白瑜的劝说下,于顺治三年()十月,三十五岁“卜居预指射蛟台。”到顺治六年()夏秋际长子御寇呕血而逝,三十九岁移家芜湖,四十岁移家太湖。
顺治九年()秋四十一岁再次移家枞川,到顺治十一年()五月仲夏回桐城赎回萧家园旧田,迁入城中而居。方文在枞阳的上码头老街,射蛟台下住了六年。
顺治十三年(),时年方文四十五岁,三月初妻子左氏中风暴卒,左氏兄弟构隙,屑小辈乘机夺田,殴死已有身孕的金鸳,方文奔走哀鸣,冤不得伸,母年七十,悲愤成疾,是年秋,方文避仇,移家枞川。
“我母年七旬,老健世莫敌。齿无一个毁,发无数茎白。耳目转聪明,内外都不隔。子妇私相庆,寿考当至百。去年三月初,奇祸来顷刻。大妇中风死,外家构成隙。小妇横被戕,胎坠复脑坼。凶人斩我后,田园又见夺。以此伤母心,形容顿枯瘠。发如腐草黄,面似树皮黑。终朝当昏睡,不饮亦不食。儿心忧徬徨,莫敢离阃阈。延医视何病,皆云僭痛极。药饵扶至秋,稍稍有起色。移居向枞川,村舍暂休息。母忽召见语,故乡居不得……”《述哀》
十月初,方文的母亲对方文说“故乡不可居”,让方文出游,避居江淮之间。方文挥泪别母,出游南京。是岁冬杪,方文的母亲病卒枞川,葬于枞阳莲花湖畔青山之上,方文称之为“莲华山”。
?精华推荐?
端午节,我的美丽记忆
文革十年,那童年的手枪
鹭鸶飞在枞阳的长河上
枞阳蛟台里,还有一个名字叫油坊弄
古枞阳,一座记忆的牌坊
枞阳老城的庙巷里和通天里
在枞阳,你还记得火神庙的庙会吗?
枞阳楚中祠,曾经的水府庙
枞阳蒲城钓鱼台的传说
枞阳民间,吴继承的故事
枞阳北山凤凰寺
我想,在枞阳放一张书桌
再游天柱山
枞川夜雨,记忆里的水岸人家
《辅仁会馆》与童自澄
枞阳民间故事:施公墓与锁龙井
青山青山
麦园,有个钱澄之
枞阳传说:黄公山照妖镜
记忆里的江兴皖先生
青铜方彝与枞阳汤家墩遗址
枞水之阳,老街上码头
我家门外长江水
枞阳童姓家族
左光斗的琴、剑、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