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非遗苏武传说

苏武传说

樊泽民

“高山仰止,勒石俨然,上多美景,下多飞泉。名花勃勃,芳草绵绵。古祠高树,黄河盘旋,吞毡卧雪,皓首苍颜。羊归陇上,雁断云边,持旄节而不遗,叹帛书之难传。回日原非甲帐,去时乃是丁年。老骨侵胡月,孤忠吊南天。白亭留芳名,麟阁表云烟。一生事业,谁敢争先。”这是明成祖永乐七年(年)镇番卫镇抚司李名撰写的《苏武山铭》,因正好字,故亦称《百字铭》。“十九年身老羊群,杖节不移匈奴事;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这是清顺治元年镇番贡生许致庆题写的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这是清镇番学人马子静题撰的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这些文字,无不反映出民勤人对“一代忠良”苏武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操的深切敬意和热情赞颂。在民勤县城东南12公里处,有一座土石山名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以汉代名臣苏武命名的山,相传是汉中郎将苏武牧羊之处,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苏武的传说,具有传奇和神话色彩。

△苏武山摄影:李军

苏武的传说在民勤流传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民勤在西汉前元四年(公元前年),为匈奴休屠王牧地。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年),中郎将苏武奉皇命持节护送匈奴使者归胡,不料被匈奴单于无理扣留,并派卫律劝降,苏武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卫律的卑劣行径。单于意欲降武,置武大窖中,绝饮食,迫使屈服。天雨雪,武啮雪与毡毛咽之,数日不死。单于以为神,乃徙北海(民勤白亭海)牧羝。到北海后,单于为威逼苏武投降,竟给苏武放牧一群羝羊,放言只要羝羊下羔,苏武方可回汉。北海人迹罕至,牧野千里。苏武赶着一群羝羊,晨曦初显手持汉节登上山顶仰望长安,皓月当空与羊为伴思念故乡,风沙撕破了他的衣裳,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连北海的水也干涸了,在海边留下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春去秋来,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19年。公元前86年,昭帝继位,遣使求武,佯言天子射上林,得雁,足系帛,知武所在。单于惊,始还武。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武至京师,上嘉其节,拜典属国。由于苏武留胡节不辱,遂以“一代忠良”名扬天下,民勤百姓更是仰慕至极,盛赞其“英爽疑随川岳在,传闻尽与史书同”(《镇番县志》),把苏武牧羊处之山命名为“苏武山”。为纪念这位“忠肝百炼”的名臣之英德,县人在苏武山修苏公祠,《镇番卫志》记载:“苏武山有苏公祠,洪武初,犹觑其遗迹,因知为先朝之制。”明成祖永乐七年,镇番卫镇抚司李名募资兴建苏武庙,立“苏武山铭”。崇祯年间,县人杨大烈、刘道揆等募资整修,于庙前立“汉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石碑一通(现保存于县博物馆)。民勤人把苏武视为“忠贞”化身,世世代代奉之为神,以求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道兴旺,事遂人愿。在民勤,留下了许多关于苏武牧羊的感人传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日渐丰富多彩。苏武山因苏武而闻名,因苏武而精彩。

△民勤苏武庙摄影:李军

苏武的传说主要有:苏武地名传说。在苏武山附近,有许多与苏武有关的地名,流传着许多传说。苏武山下,白亭海边,有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当地人叫“羊路”,传为苏武牧羊时走的小路,民勤境内原有“羊路乡”,后改为“苏武镇”。苏武常常牧羊的山丘当地人叫“苏武山”,山脚下有村名“苏山”。山下有“龙潭”“蒙泉”,相传泉水温热甘洌,饮食沐浴能除百病,苏武常来此饮羊。后人敬仰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山上修建苏武庙、苏公祠,庙内塑苏公仗节牧羊神像,怀念忠臣,祈求苏武保佑庄稼丰收,畜群平安。羊路的传说。匈奴兵押送苏武,一路跋涉至茫茫大漠边的北海,故意给了苏武一群羝羊,说什么时候羝羊生出了小羊,就放他回汉廷,企图把苏武困死在荒野之中。此地人烟稀少,大漠边有一座土石山丘。苏武就在这里赶着羊群,手持旌节,开始了牧羊生活。后人为纪念苏武,将此山命名为“苏武山”。苏武每天早出晚归牧羊,天长日久,他的羊群在山上山下和白亭海边走出了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后人就把此地称之为“羊路”。望乡台的传说。苏武长年在荒野牧羊,受尽磨难,吃尽苦头,无日不思念中原故国、家乡亲友,每天登高远眺,痴心不改。为了登的更高看的更远,苏武长年累月,在山丘的最高处垒起了一座高高的土墩,常常登台远眺家乡。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土台称为“望乡台”。土墩上飞来了许多野鸽子,在这里安家,成了苏武放牧的羊群以外的亲密伙伴。鸽子久而通灵,为苏武传书,汉昭帝得到信息,与匈奴修好,苏武才回到了汉廷。人们又把这个土墩叫“野鸽子墩”。蒙泉的传说。苏武在山下牧羊,因天气暴热,口喝难忍,羊群也奄奄一息。苏武仰天长叹:“苍天有眼,就赐给你的生灵于水吧!”节杖在地上一插,却见插节杖的地方冒出一眼泉来。泉水源源不绝,甘甜无比,苏武高兴极了。羊儿奔涌而来,尽情地喝起了清淳的甘泉。从此,苏武常把羊群赶到这里不饮水。那眼神泉水天涝不增,天旱不减。后人称它为“蒙泉”“苏泉”,也称“神泉”“灵泉”,并在旁边修了一座彩亭,叫“蒙泉亭”。《镇番遗事历鉴》载:“尝闻野老相传,苏泉水冬温夏冽,色淡味甘,可治腹疾。本土驼人,每有远行,即驱驼泉上,取水满壶,谓其可伏渴魔。”鬼井子的传说。苏武牧羊,东游西转,没有个定点。一天,天气炎热,他赶着羊群转游到了沙窝里,口渴乏困,羊也渴的咩咩直叫。正无法可想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发现脚下有个小水洼,清泠泠的水满荡荡的,苏武一声呼哨,羊儿跑过来,挨个饮好喝足了。那坑水照样满荡荡的,一点儿也不见浅。苏武爬在水边,美美地喝了一顿,立刻精神焕发,一点儿也不感觉疲乏了。小水坑很是奇怪,舀不干也填不住。可是,专门去找它,却又找不着。拉骆驼或放羊的人只有无意之中而且是十分口渴时,才能碰到。因此,人们把它叫“鬼井子”。柴鼠洞与碱菜籽的传说。苏武在荒原大漠牧羊,缺衣少食,饱受饥寒。时值严冬,苏武赶着羊群,边走边寻觅食物。突然,发现一墩柴稞根旁有个洞,洞口探着一只柴鼠。苏武蹲下去用手刨洞,刨到洞底,鼠“仓”中有一小堆粮食、草籽。他如获至宝,挖出来充饥。这些“鼠粮”成了他的救命粮,让他度过了饥寒岁月。北海边有大片大片的碱滩,苏武发现碱滩上有种柴稞,捋了一把枯叶,揉一揉,吹去壳皮,剩下几粒米颗似的东西,嚼起来微甜,是充饥的好物品。苏武把这种植物取名“碱柴”,一边牧羊,一边收集碱柴籽。从此,羊食碱柴,人食碱柴籽,人羊都得以活命。后来,人们把碱柴又叫做“苏武草”。无节芨芨的传说。苏武在山上放羊,成天在石滩上跑来跑去,寒来暑往,风吹日晒,衣衫褴褛,鞋帮跑散了,鞋底磨通了,只好光着脚跑,苦楚难忍。苏武想把破烂的鞋缝补一下再穿,找来马莲、冰草、沙竹,可这些东西都是一拉就断,或是一撅就折,根本不能用,实在无计可施。苏武找来找去,发现山坡上长着一种茎细杆长的无节芨芨草,柔软坚韧,就拔下来,搓成绳子,用来缝补衣服和鞋子。从此,苏武就把无节芨芨草收集起来,补衣锥鞋。后世相传,只要是忠诚信义之人,就能在苏武山遇上这种灵异的无节芨芨神草。发菜的传说。苏武牧羊,“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日日夜夜,手持或怀抱使节标志的旄旌。这一带风大沙多,刮起风来,飞沙走石,使节上的旌旄脱落光了。苏武就剪下自己的头发,系于杆头,白天拿着它牧羊,夜里抱住它睡觉。风吹沙打,把节杖上的头发也吹落了。落下的头发,在荒原上、草墩下,一束束、一丛丛,扎根生长成了色泽乌黑、丝长柔韧、酷似头发的植物。这些“头发”落在哪里,便长到哪里。苏武发现了,就采拾它,系在杆头,不仅使节杖上的旌旄经久不衰,还能用它来充饥,滋养身体。苏武把它取名“发菜”,并带回长安。汉节与毛条的传说。苏武以汉节激励自己,终日相伴,从不离手。长年累月的风吹沙打,汉节上的旌旄日渐脱落,经过长期握磨,汉节的节杆由粗变细。一日,苏武牧羊到大漠深处,遇上恶狼扑向羊群。苏武只得用节杆与恶狼搏斗,谁知用劲过猛,恶狼倒地死去,节杆也从细处一折为二。一场春雨过后,节杆遗落处长出丛丛植物。长大之后,样子极像汉节,枝杆坚韧,羽叶毛绒绒的,恰似牦牛毛做的穗子,苏武就将它取名“毛条”。从此,这一带长出了大片大片的毛条,花黄枝翠,防风阻沙。毛条的生命极其顽强,坚如汉节,是与风沙搏斗的勇士,人们都说它是苏武汉节的化身。三果酒的传说。苏武在大漠之中、白亭海边游走牧羊,发现山坡上、沙窝中长着一些刺墩,刺墩上结着酸胖、红果、紫果等刺果子。夏秋时节,这些刺果子成熟了,红的紫的,晶莹剔透。苏武摘下来一尝,鲜美多汁,特别好吃,就采来食用充饥。这些野果子采的多了,苏武就积存下来,一部分晾干,到了冬天熬成茶喝,一部分盛在酝子里,试着酿成酒。果酒酿成了,一开酝子,香气四溢,盛来品尝,不仅酸甜可口,还能解乏提神。苏武把这种酒取名为“三果酒”。苏山双羔的传说。匈奴单于派人给了苏武一群羊,一半母羊,一半公羊,但却要求不论公母,每年都要一羊一羔。否则,就永不得回汉廷。依此为难苏武,威逼苏武投降。苏武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也只能听天由命。谁知道羊群里的母羊,只只每年都下的双羔,而且双羔中的母羔又特别多,单于对他无可奈何。从此,传说苏武山上放的羊,母羊下的都是双羔,人们叫“苏山双羔”。每当羊只生下双羔时,人们就说:“这是苏武爷赐给我们的。”苏武回到汉廷后,他放牧的羊逐渐野化成了无人照料的“天羊”、“自然羊”。相传,当地的黄羊就是由苏武所牧的羊群繁衍而来。

△苏武山地形地貌摄影:李军

相传,当年苏武牧羊,羊鞭丢到哪里,那里就长出桦棒、梭梭。另外,还有苏武与红嫒公主的传说,神羝显灵的传说,干河墩苏武脚印的传说,等等。

苏武的传说富有传奇,撼人心魄,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传承性:苏武传说有其历史史实,在民勤流传了近年。二是群体性:苏武牧羝的传说是民勤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世代相传,在相互传说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三是活态性:苏武传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有较为自由的传说形式,没有固定时间和场合,在民勤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聊天或表演的形式来传承苏武的传说,成为民勤人茶余饭后、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交流。

苏武的传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苏武为和平使命出使匈奴,19载饮雪吞毡、风刀霜剑,牧羊北海、雁断云边,依旧不改其节、不堕其志,遥思故国、忠贞不屈。苏武凭着对故国的深情、坚贞的信念、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传说,传唱几千年而不衰。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渴饮雪、饥吞毡的吃苦精神,代代相传,对于激励和鞭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征途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创业立功,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民间文学价值:苏武的传说是由民勤人世代相传,集体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以此为题材,或受其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如大型剧目《苏武牧羊》、歌曲《苏武牧羊》、长篇小说《苏山魂》(杨澄远)和《苏武牧羝赋》《牧羊泽赋》等等。三是社会精神价值:千百年来,苏武的传说以各种形式传扬,其人格魅力在百姓心目中已神化得完美无缺,成为永远不朽的榜样,已和民勤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密不可分。苏武的精神在年的传说过程中塑造和影响了民勤人民的基本性格、精神信念,融入民勤人的心灵和实践,形成了“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可以说塑造了民勤人的根本性格,也反映了民勤人民敬仰英雄、传承美德的淳朴民风。

△苏武山庙会摄影:李军苏武传说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苏武庙还香火旺盛,庙前的骆驼、牛羊交易市场一片繁荣。“文革”前后,苏公祠、苏武庙等遭到破坏,苏武庙会等活动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勤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澄远等人采录苏武传说,部分收入《民勤民间故事集成》。年,苏武山诗社成立,创办《苏武山诗词》季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与张自和、陈钟两位学者撰写《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发表于《武威日报》,从七个方面论证“民勤应为苏武北海牧羊故地”。21世纪以来,民勤县恢复修建苏武庙、苏公祠,举办苏武文化节,成立苏武文化研究会。县政协原主席张尚忠编著《状物记事苏武山》。民勤县志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孙明远整理部分苏武传说,被录入《民勤史话》。近年来,苏武山庙会恢复,每年农历四月八、端阳节举行庙会,但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年3月,苏武传说被公布为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勤县政协原副主席、文联原主席李玉寿,多年从事地方文化整理研究,是苏武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文化遭到遗弃,苏武的传说不断失传,濒危状况更加严重,亟需挖掘、保护、传承。民勤县正在有计划地调查采录苏武的传说;组织恢复历史上形成的农历四月八苏武山庙会活动,尽可能恢复传统祭典仪式,形成文化活动惯例;对苏武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出版苏武文化丛书;编写发行苏武的传说及相关文化通俗读本,开展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使苏武传说、苏武精神、苏武文化后继有人,代代传扬。

●沙乡轶事(二)

●老大离家

●老爷子和他的商店

●同事李鹰

觉得好看,你就点点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tz/6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