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常鹏宇转移性直肠癌术前转化治

编者按:首先感谢参与年度“例例精彩”mCRC精准治疗病例大赛的各位医生,感谢他们带来的精彩病例。我们将在“聚焦oncology”平台陆续发布例例精彩的精选病例以及专家点评,供各位同行交流分享诊疗心得。

本期病例提供者:常鹏宇

单位:吉大一院

病例详情↓↓↓

基本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工人

症状:排便困难3个月,于年11月15日就诊于我院胃结直肠外科行横结肠造瘘术。

既往史:既往体健。

家族史:否认肿瘤家族史。查体:肛周菜花样肿物,大小约6×4×2cm,质硬固定,压痛(+)。直肠指诊无法入指。会阴至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肿大,呈串珠样改变,最大位于左侧腹股沟约2cm×2cm,质硬固定无压痛,余查体未见异常。

综合状态评定:ECOG1分PG-SGA:3分NRS:1分

辅助检查

肠镜:距肛缘2cm至肛门外见环形生长溃疡型肿物,表面被有坏死组织,易出血,质脆,肛门外5cm可见肿物浸润。

活检病理:低分化腺癌

分子病理:RAS、BRAF、PIK3CA均为野生型

直肠超声:未查,考虑超声探头难以通过。

直肠高分辨MRI:直肠下段、肛管及会阴部恶性占位性病变,长约7.6cm,斜矢状位最厚约3.8cm。病变与肛缘、双侧肛提肌分界不清,累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双侧髂血管旁见多发结节影,大小约0.3-2.3cm,其中较大者位于左侧腹股沟区,与邻近耻骨肌分界不清,紧邻左侧髂外静脉。-11-15直肠MRIT1W增强连续图像全腹CT平扫+三期增强:肝脏、腹膜、腹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肺CT:双肺纹理清晰,未见癌转移。肿瘤标志物:CEA:3.63ng/mg;CA:64.68U/L临床诊断(AJCC/UICC版):直肠低分化腺癌(cT4bN2M1a,IVa期)

第一次MDT讨论

会诊意见

影像科:病变与肛缘、双侧肛提肌分界不清、累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CRM(+)(T4b),EMVI(+);双侧髂血管旁区域淋巴结转移4枚(N2);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M1a)。

胃肠外科:患者目前T4b期、累及双侧肛提肌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原发肿瘤巨大,无法行根治切除。且转移灶累及会阴及腹股沟,病变范围较大,难以手术切除。建议转化治疗。

肿瘤内科:原发灶肿瘤负荷较大,建议术前化疗及靶向治疗进行转化。

放疗科:该患者属极低位直肠癌,EMVI(+),CRM(+),且肿瘤负荷大,建议局部放疗,行长程放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及靶向治疗,已期达到充分强力的转化治疗。

治疗目标:以NED为治疗目标。

治疗决策:因患者肿瘤负荷大,考虑行术前放疗+含铂双药化疗+靶向治疗,积极行术前转化。

治疗方案:术前长程放疗+化疗+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

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估

放疗:

盆腔淋巴引流区(绿色区域):DT:50.4Gy/1.8Gy/28F会阴皮下转移淋巴结+左侧腹股沟转移淋巴结(红色区域)DT:60Gy/2Gy/30F(限制皮肤受量)

化疗

奥沙利铂mg/m2,D1,ivd,in2h

卡培他滨mg/m2,D1-14,p.o.

放疗期间同步3疗程

靶向

西妥昔单抗,mg/m2(首剂量),mg/m2,Q2W,ivd

放疗期间同步4周期

疗效评估(放疗结束时.1末)

症状:除肛周瘙痒外,余无不适。

查体:肛周肿物较前进一步缩小(原约6cm×4cm×2cm—现约3cm×3cm×1cm),质软,活动度可,轻微压痛。原会阴部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均未触及,余查体未见异常。

血常规:轻度贫血,余未见异常。

血生化: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CEA:3.68ng/mg;CA:50.31U/L

直肠MRI:直肠下段、肛管、肛门及附近肛周皮肤恶性占位性病变,病变长约6.6cm(较-11-18片,原约7.6cm),累及双侧肛提肌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左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约1.5cm(原约2.3cm),不均匀强化。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均较前片缩小。

第二次MDT讨论

会诊情况

影像科:肿瘤病变长度较前缩小(7.6cm—6.6cm),仍累及双侧肛提肌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原会阴部转移淋巴结退缩完全,左侧腹股沟转移淋巴结较前缩小(2.3cm—1.5cm);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直肠核磁提示放疗后改变,组织水肿较重。

胃肠外科:目前放疗刚结束,肿瘤与双侧肛提肌界限不清,建议间歇6-8周后影像再次评估决定是否行原发灶手术切除。

肿瘤内科:间歇期继续给予XELOX方案化疗及靶向治疗。

放疗科:建议放疗后4-6周复查核磁,再次进行疗效评估。

治疗目标:以NED为治疗目标。

治疗决策:建议间歇期继续行化疗+靶向治疗

治疗方案:化疗+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1—.2末)行3疗程化疗+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具体方案::

奥沙利铂mg/m2,D1,ivd,in2h

卡培他滨mg/m2,D1-14,p.o.

靶向:西妥昔单抗mg/m2,Q2W,ivd

疗效评估(间歇期化疗+靶向结束.2末)

症状:除肛周轻微瘙痒外,余无不适。

查体:肛周肿物较前进一步缩小,现约2cm×2cm×1cm,质软,活动度好,轻微压痛。原会阴部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均未触及,余无异常。

血常规:轻度贫血,余未见异常。

血生化: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CEA:4.64ng/mL,CA:40.38U/mL.

肺CT:双肺纹理清晰,未见癌转移。

全腹CT平扫+三期增强:肝脏、腹膜、腹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直肠MRI:肛管、肛门及邻近肛周皮肤恶性占位性病变,病变长约4.3cm(比较-11-18前片,原7.6cm),斜矢状位最厚约1.7cm(原3.8cm),累及双侧肛提肌及肛周皮下脂肪组织,伴左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1.2cm大小(原2.3cm)。较-11-18前片,原发病灶及淋巴结均明显变小。

第三次MDT讨论

一般情况

影像科:本次评估组织水肿较前减轻,原发灶较前进一步缩小,EMVI(-),预测CRM(-);腹股沟及会阴转移淋巴结退缩明显,腹股沟残留转移灶已纤维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

肿瘤内科:转化治疗方案有效,且无明显毒副反应,达手术标准。

胃肠外科:患者无肝肺等其他部位转移,符合围手术期标准。按计划可进行原发灶切除。

治疗决策:按期行原发灶手术切除手术:-03-22行腹腔镜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首次随访(.5)

血常规:轻度贫血,余未见异常。

血生化: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肺CT:双肺纹理清晰,未见癌转移。

全腹CT平扫+三期增强:肝脏、腹膜、腹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治疗小结

下一步治疗建议

监测/随访频率:前3年每3个月一次,然后每6个月一次至5年,5年后1年一次

监测/随访内容:

体格检查

血清CEA

胸腹增强CT、盆腔增强核磁(每6-12月)

个人总结

本次病例采用长程放疗+含铂双药化疗+靶向治疗的强力转化治疗模式,术前RECIST评估原发灶达PR,转移灶达CR,符合手术标准。术后手术伤口延迟愈合,提示术前放化疗影响术后伤口愈合。

本病例摒弃了常规CRT治疗方案,选择了长程放疗和双药含铂方案化疗。放疗安插其中,大大缩短了常规的治疗时间。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强力、快速的转化,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获益。

然而,针对放疗联合双药方案化疗,可能会面临增加患者神经毒性反应的风险。这例患者并未出现相应的神经毒性反应。对比长程放疗每周同步奥沙利铂来讲,放疗联合双药化疗3周方案降低了此过程中奥沙利铂的总用量,这可能是使患者神经毒性未明显增加的原因之一。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极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伴会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初治病例,经过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身化疗达到较好的肿瘤退缩,转化成功,行手术切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病例书写清晰准确,记录完整,诊治规范,体现了多学科诊疗模式给患者带来获益。建议应行MMR/MSI检测;为明确患者会阴及腹股沟淋巴结经过治疗后是否达到CR,应进一步行相关检查,如PET/CT,如仍有残留,是否可考虑放疗等治疗,争取达到NE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tz/6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