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
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所以,“潜阳封髓丹”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的∶“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气不纳”、“元气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气不归源”、“孤阳上浮”或者“虚火上冲”,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都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因此,虚火也可以来自两个互相对立的因素,象《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或者阴或者阳。火神派当代的另外一位优秀代表李可老中医在他所写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中说∶“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下面是吴佩衡先生的一个医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在继承郑钦安临床思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出这两个方剂的潜力,把传统用活,为病人服务。
吴佩衡医案∶
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焦黄柏6克炙甘草10克龟板13克(酥,打碎)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己长丰满,诸证全愈。
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封髓丹的使用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发展,又不断地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些调整是从吴佩衡先生开始的,经他的孙子吴荣祖老师的临床实践延续了下来。起初,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骨碎补和细辛。关于前者,《本草求真》写道∶“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关于后者,《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细辛善于温散太阳少阴两经之寒。到了这个阶段,潜阳封髓丹的组成有八味药,但吴荣祖老师总是习惯再加上三味药∶
1-龙骨。《本草经读》中说∶“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2-牡蛎。起潜阳的作用。通过郑钦安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味药的应用,在它们的收敛潜镇的基础上,作者这样解释说∶“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
3-炒白术。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火无土不潜藏)的道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吴老师喜欢用乡间烧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农民们上床以前,在炉床里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温,又不让火烧得太快。第二天起来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郑钦安在“附伏火说”里解释道∶“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他认为附子合甘草不但有“先后并补之义”,而且有“伏火之义”。补土伏火法也通过龙的形象反映出来∶“如坎卦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这个道理在四逆汤的组方中也体现了出来:附子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阳虚引起的虚火,炙甘草则起到了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所说的温煦作用,可以避免“遇火即飞,见火即炎”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安魂魄,镇下焦”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镇肝潜阳的磁石(这里应用“去性取用”的原则)。这些加减尽管不是最主要的,但吴老师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们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
这里简要地回顾了“潜阳封髓丹”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敛由于阴寒盛而上浮的命门之火.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剂来治疗郑钦安叫做“孤阳上浮”的上有假热、下有真寒的证候了。这种病理现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上火”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黄连、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为了让病人更好地理解,吴老师习惯用逆子和贼子来做比喻∶命门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个不守规矩、不孝顺的儿子,他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他,当然不能采取扼杀性的惩治,而应该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跟引火归宅是一样的道理。对代表实热的“贼子”,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象在中药中的苦寒折热法、釜底抽薪法等。
吴老师在临床上看到过许多因为误诊误治、病情复杂化、长期不愈的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是一个双重的误区∶1-以为西医的炎症等于中医的火热;2-以为上身的热象都是由实热或是阴虚造成的。
下面是吴文笛医生的一个医案,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思路西医化(这里具体地说:咽痛就被认为是实热、阴虚),这种公式化的看法已经离开了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医案∶病人:女,55岁;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4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10次,夜里5次,梦多,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
诊断:少阴咽痛证证型: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药方:潜阳封髓丹+苓桂术甘汤+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尽管急救阶段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过程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亡阳的反应:1-肾阳虚脱,耳朵痒;2-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当然,我们不应该被假热的症状所蒙蔽:烘热、咽痛、大便干。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点:1-脉本身在这里反映出病情的过程及本色(但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沉细指少阴病、寸旺指虚火上浮。2-晚上加重的症状反映了阳气一昼夜的变化,象《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描写的那样:“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这里,“邪气独居于身”所指的就是体内寒盛,寒盛一分,龙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龙也高一尺。
3.潜阳封髓丹广泛的临床应用∶命门火对人体整个生命系统的作用潜阳封髓丹对虚火上浮的确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它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原因是双方面的∶
1)命门火一旦离开了它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到处跑,吴老师习惯用压力锅来形容这个现象:蒸汽从锅的每个孔向外冲,在人的生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九窍。此外,命门火往各个方向游越的现象郑钦安早已讲过,他写道∶“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人令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临床摘录∶
有许多口疮溃疡的病人吃潜阳封髓丹后见效;对兼有大便干燥的病人可加酒大黄;如果病人溃疡厉害,可以把汤剂晾凉后再服,以免刺激病灶;对虚火上冲导致的目赤、牙龈出血、耳鸣等症状,吴老师用‘潜阳’也是行之有效的。对虚火下冲的情况,如有尿频、尿急、量少、色清、伴有热感的患者,吴老师用‘潜阳’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用它来治疗尿血、肛门或阴道有热感。但虚火冲往各窍的最有代表性临床例子是两个有狐惑病的患者(口腔、咽喉、肛门、外生殖器的溃疡加烦躁),对他们用‘潜阳’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刺蒺藜、蛇床子,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
2)从整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命门火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正像房屋里的锅炉,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为安康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下面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潜阳封髓丹的临床使用范围及其医理和病机,当然,这个介绍是不全面的。
冬天时命门火的收敛是最突出的(《内经》,四气调神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以石脉来体现,如《内经》的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冬应中权”或者“冬曰在骨,蛰虫固密”。如果命门火失去了收敛特征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象下焦的肾。
医案1:病人:男,73岁;全身水肿(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肾结核),伴有恶寒,腰冷痛,有时背热,尿频、有热感,纳呆,口燥,咽痛,舌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吃过补养药后上火的症状加重,清热药他受不了。
诊断:水肿,肾虚虚火潜阳封髓丹+生龙牡各15克,炒白术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泽泻15克,茯苓20克,续断15克,杜仲20克,桔梗10克。服药一周后,症状都有所减轻,患者恢复了一些力量,守方加川芎10克,佛手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续断15克,杜仲20克,炙麻根15克。一个星期后病情稳定,出现轻微的眩晕,守方加益母草15克,泽泻15克,薏苡仁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续断15克,杜仲20,炙麻根15克。
分析∶虽然肾阳虚的表现是突出的(水肿、恶寒、腰冷痛、舌有齿痕、少阴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容易迷惑人的热象。不过,这里的热象是由龙火上浮引起的。通过用药可以看到,治疗涉及到了所有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尽管主要针对的是肾脏,以便调动下焦‘如沤’的功能,但是其他脏腑也兼顾到了(桔梗体现‘提壶揭盖法’,就是说通利水之上源;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渗水;佛手、川芎理肝之气分血分;白花蛇舌草利尿解毒,用在这里体现了“去性取用”的原则)。这种治法明显地体现了整体观,也符合《内经》《经脉别论》中的思路:“精水四布,五经并行”。黄元御在整体观念、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很强调木对水液运行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但又经常被人忽略的作用:“肾者胃之关也。盖水谷入胃,脾阳消磨,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主气)。肺金清降,则化精水,精藏于肾,水渗于膀胱。膀胱通利,川渎注泄,则胃无积水,而土不伤湿。而水之所以下行者,肝气泄之也。肝为风木,其性疏泄,水满膀胱,泄以风木之力,故水道流畅而不癃。而风木之生,全由水中之阳,阳根左旋,温升而化乙木故也”。
医案2:病人:男,72岁;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走路困难,因而住院。腰痛牵连到大腿,伴有冬天四肢麻木、有冷感,饮水后很快就需要小便,口干,口苦,有时上火(口腔溃疡、咽痛),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突出,脉弱,右关略弦。
诊断:腰痛,上热下寒潜阳封髓丹+补肾汤(续断15克,杜仲20克,狗脊15克,益智仁15克),加炙麻根15克,天麻10克。吃了一周药后腰痛明显的好转,守方加健脾除湿之茯苓、薏苡仁、泽泻和行气血之佛手、川芎。
分析∶腰为肾之府,但只有命门火收敛得好,肾脏才能强壮腰部,使腰部既有力又温暖。郑钦安说:(腰痛)“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接着,还是在《医法圆通》里,他对一见腰痛,不辨证就盲目开滋阴之品的‘市场医生’表示不满。也许这些“下工”不知明肾为至阴之脏,寄有先天真阳,一阳藏于二阴之中,所谓阴虚,大多数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兼指肾中之阳虚(郑氏曰:“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
还可以注意到,炙麻根的应用源于吴佩衡先生,目的是温肾、散腰部之寒,具有火神派很注重的动性,但在这里完全失去了发汗的功能。
临床摘要∶潜阳封髓丹不仅仅治疗肾所主的腰,也可以治疗肾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其他病变。比如肾主生殖功能:象一位患有早泄的36岁的男子,伴有疲倦、腿软、口干、汗出,用‘潜阳’加补肾汤、炙麻根、黄芪;又可针对不孕症:吴老师很强调生殖器官的环境要好,说子宫很象有阳光照耀的山谷,阳光充足是植物繁茂的前提,否则植被不能长出,而子宫里的阳光就相当于真火所带来的温煦;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患有遗精的24岁的病人,因为体力、脑力劳动繁重造成了肾阳虚,加上手淫无度导致封藏失常。“潜阳”对司二阴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不管对尿频、尿急(命门火回到了生理位置就能温暖和促进膀胱的气化)还是对大便溏薄、失禁(不仅因为肾不能控制后阴,而且因为真火浮游在外,温不了脾土)。基于肾开窍于耳,‘潜阳’对治疗耳鸣、耳聋经常很有效。吴老师也用过它来治疗肾结石,也不一定加化石治标之“三金”,最主要的还是治病必求于本。对一些需要用激素疗法的肾病,补充‘潜阳’既能固本,又能避免激素导致的副作用,象骨头损伤(在命门火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肾能更好地发挥司骨之能)、面肿、皮疹(肾有力量排除水毒)。对一些代谢性疾病,象西医的糖尿病,中医经常把它诊断为消渴,内科书中解释说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但这里的热(火)是由阳虚造成的,所以恢复了命门火的生理功能,就能很快地减轻患者干燥的症状(有时干燥症状被误解为病的本质,即使是这样,干燥也具有两个方面:阴和阳),又可以增强肾的封藏功能。当然‘潜阳’所治疗的范围很广,有数不胜数的临床实例,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全面阐述,但是可以说,用来补充治疗直肠癌和膀胱癌、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多发性硬化症(水无真火则寒,土则湿,木则郁)、红斑狼疮、贫血(根据河图,天一生水,就是说阳一生,阴则长,因此,血的生化不在于它本身,而是有赖于作为“血之帅”的气,或者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说,就是阳)等等这些疾病,“潜阳封髓丹”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好转、稳定、有时是治愈。
“火神”钦安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那就是封髓丹和潜阳丹。而此两方功用为近,制方极简也其效却颇有奇异之处,钦安先生亦说说其应用封髓丹“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并赞其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
而学火神者,往往于此二方一头雾水。抑或是非此即彼,非阴即阳的思维定式所限,故有谓二方滋阴者,必有驳之谓此二方为扶阳者。然扶阳滋阴,毕竟两途,聚讼纷纷,毫无定解,未免辜负钦安先生的一片传道苦心。
余不揣浅陋,愿将一些心得,与诸同道共商。 在《医理真传》中,提及封髓丹凡八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十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在《医法圆通》中,提及封髓丹凡十二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三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可以看出,在两书中,封髓丹与潜阳丹被钦安先生提及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并不存在钦安偏好哪一方的问题。为了理解两方的异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以两方共存的条文理解两方的相同之处。 2、以只提及一方的条文进行罗列横向比对,理解一方的适用范围。一、两方共存之条文1、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解见上。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2、谈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从此条可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补肾虚”3、谈小便便时痛甚,口渴饮冷,其淋症乎?非淋症乎?阳虚之人,得此者多,方宜白通汤、三才、潜阳诸方。。。。。。余意方中再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如三才封髓丹加安桂,滋肾丸倍安桂,皆可酌用,切勿专以分利为主也。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4、谈病人每日早饭后心烦,两手、足心痛痒异常,至午初即愈者,何故?阳虚发痒者,手、足心肉柔润不枯,无白皮干粗色,但痒极而欲重按重压,以此定之,再参看各部气色便了。阳虚宜收纳回阳为主,方用潜阳丹、四逆汤、封髓丹之类,解见阳虚门。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收纳回阳”。5、谈耳病肿痛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香附、麦芽之类。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祛阴”。
6、谈喉蛾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7、谈汗证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温固”。8、谈痔疮因阴火而致者,或由房劳过度,君火下流,前阴发泄不畅,直逼的,蕴积亦能生痔。又或火病,用心过度,忧思过度,元气虚极,涣散欲从下脱,而不得即脱,蕴积亦能生痔。其痔或青色、黑色、白色,微痛微肿,坐卧不安,人必无神,困倦喜卧,畏寒身重,面色唇口青白,脉或浮空,两尺或弦劲,此是元气发泄不藏之故,不得照寻常通套等方施治。法宜收固,如附子理中汤加葛根,潜阳丹,回阳饮,封髓丹倍砂、草之类。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固”。9、谈发斑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潜阳丹,回阳饮之类。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10、谈经期盗汗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潜阳丹之类。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纳”。11、谈小儿痘症浆足疮熟,以收回为主,潜阳丹,封髓丹是也。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回”。12、谈健忘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比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三才,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交通阴阳”。从以上的条文可以得出的结论,封髓、潜阳丹的共同点是:温肾助阳、降逆纳气、收纳温固、交通阴阳。二、单独使用封髓丹的条文1、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用药意解: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2、谈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而反甚者,何故?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3、谈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此肾中之阳暴浮也。夫两耳开窍于肾,肾中之火暴发于上,故痒极欲死。或又曰,肝胆脉亦入耳,肝胆有火,亦可发痒,先生独重肾气,而不言肝胆之火,未免固执。曰:子言肝胆有火,必不专在耳心,别处亦可看出,必不忽痒极欲死。今来者骤然,故直断之曰肾中之阳暴发也,法宜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解见上。4、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补血汤、将军蛋、洋参蛋之类是也。
5、谈补坎益离丹方义奈世人沉溺莫挽,深为可慨,兹特再即此方(补坎益离丹)之理推之,与仲景之白通汤同法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同法也;大、小建中汤同法也;即与后贤之参附汤、封髓丹、阳八味皆同法也。6、谈肾病腰痛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己。如滋肾丸、地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7、谈遗精欲使封固,如三才封髓丹、桂枝龙骨牡蛎汤、白通汤,皆可服也。此三方者,皆是交济阴阳之功,但非一二剂可见大功,总要信心得专,多服十余剂,无不灵应。8、谈汗证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以上八条可总结出封髓丹的作用为:收纳阳光、调和水火、收纳真气、交通阴阳、补先天之阳、扶阴以抑阳、养阴养血、治一切虚火上冲。 咦,奇不奇怪?这一个方子,为什么又说他补阳,又说他扶阴抑阳?这岂不矛盾吗?其实奥秘在于,此方的根本在于调和水火,交通阴阳。而辅以加减法调整阴阳药的比例,就可以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宜了。以上的加减法归纳如下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养阴;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养血。可以看到,如果封髓丹用原方,扶阳的成份是比较大的,如果想偏于阴,很简单,倍黄柏就做到了。还有一个小启示,知非氏在治疗偏头痛时,用封髓丹加安桂、吴茱萸效果很好。三、单独使用潜阳丹的条文1、谈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用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2、谈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3、谈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何故?子不观药中之硫黄乎!硫黄秉火之精气所生,气味极臭,药品中秉火气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极臭者,火之精气也。此等症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机。方用潜阳丹治之,解见上。4、谈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此阴盛而真气上脱,已离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其在各经邪火所作,必不上热下寒,即来亦不骤。今来则急如奔马,热上寒下,明明一线之阳光,为阴气所逼,已离乎根也。或又曰:既言平人,何得即谓之阳欲脱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学者苟能识得一元旨归,六合妙义,则凡一切阳虚之症,皆在掌握也。兹虽云平人,其损伤原无人知晓,或因房劳过度,而损肾阳;或因用心太过,而损心阳;或因饮食失节,而损脾阳。然亦有积久而后发者,元气之厚也;有一损而即发者,元气之薄也。余常见有平人,日犹相见,而夜即亡者,毋乃元气之薄,而元阳之脱乎?医亦尚不知,而况不知医者乎?此一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留心体之可也。方宜潜阳丹主之,解见上。5、问曰: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则欲死者,何故?此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解见上。6、谈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7、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8、认病捷要总诀(此条中提及三次)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头痛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9、谈肺病咳嗽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己,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10、谈齿牙肿痛因真阳虚而阴气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黑润、黄润、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荼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惨黄而无红色。以上等情,不仅此症,一切阳虚病多见此情。法宜扶阳抑阴,如白通汤、姜桂饮、阳八味、潜阳丹之类。11、谈带证所谓下元无火者何?或素禀不足,而劳心太甚,则损心阳。或伤于食,而消导太过,则损胃脾之阳。或房事过度,而败精下流,则损肾阳。如此之人,定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浮于上而不潜于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粘。法宜大补元阳,收纳肾气,如潜阳丹加故纸、益智,回阳饮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术甘汤加附片、砂仁之类。以上十一条可以总结出潜阳丹的作用为:回阳祛阴,收纳真气,大补元阳封髓丹矛盾的情况在这个方子里没有体现,这是因为立方时偏于用阳药的关系,而且钦安在提到此方大补元阳时还可能以加入故纸,益智仁,这样温阳的格局更为明显了。
四、两方比较结论在以上的条文阅读中,基本理解了两方的异同,而得出大致的结论是两方基本类似,但封髓偏阴,潜阳偏阳。但只要适当的加减,药物的阴阳偏性可以很方便的变换,这就是两方交通阴阳的神奇之处了。而要验证以上的推断,我认为钥匙在于加减法及以下的这个条文:谈汗证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从上面的条文中可以理解到,两丹都可以回阳收纳温固,但若要滋阴养血,钦安先生就会用封髓倍黄柏的办法来调整药物的阴阳属性。这就验证了上文的推断。
五、两方加减法总结对于加减法的总结,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钦安先生的思想,对两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阳虚,用三才封髓丹加安桂治扶阳祛阴,用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收纳温固,用封髓丹倍砂、草。大补元阳用潜阳丹加故纸,益智仁。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养阴;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养血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