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七,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又名“阳生”、“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自这天起,就正式进入了三九天气。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溪滩看杨柳,七九鸭划水,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由此可见,到了冬至,冷的缩手缩脚的,在萧萧北风中,可感受到寒冬腊月的来临。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引经据典
《周礼春官·神仕》
原文: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释义:
到冬至日这一天,组织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
《汉书》
原文: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释义: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冬至由来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冬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阳南行的极致。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目的是找出“土中”(国的中心)。他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冬至三候
01一候蚯蚓结一候蚯蚓结。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02二候麋角解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03三候水泉动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传说
相传,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回到南阳时正赶上临近冬至,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一间大棚,支起一口大锅,在冬至那天熬制“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大锅里,大火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再用白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娇耳”入口,肉汤下肚,身心舒泰极了。张仲景创造的这个“娇耳”,就是今天饺子的原型。
人们冬至吃饺子,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救苦救难之恩德。
冬至习俗
北方普遍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画《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画的是一枝素梅,枝杈上共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把画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个花瓣,涂完,便是冬尽春来了。
现在冬季已经来临,大家也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来做一张九九消寒图,这样可以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可以修心养性,点悟自己的人生,使得这个寒冬尽快离我们远去。
山东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欢聚吃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浙江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江苏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糍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潮汕、闽南地区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冬至饮茶
红茶或岩茶
冬至时候,北方大部分温度较低,甚至下雪,这个时候建议喝一些红茶或岩茶。红茶性温,有暖身之效;岩茶口感浓厚,适合一些口味较重的群体。
铁观音
南方人冬至普遍吃汤圆。汤圆普遍是面粉制作而成,粘性相对比较大,且南方冬至温度较高,以厦门今年冬至的气温为例,大致在18℃~27℃之间,很多年轻人都穿一件衣服。南方人这个时候吃汤圆,建议喝一些铁观音或岩茶,不要喝红茶。
冬至养生
吃: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令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此时进补,可以增加营养,祛寒气、壮身体。可以适当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对保持健康也是好处多多。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
俗话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段,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俗话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因此外出时,记得要戴上棉帽,对头部进行一个保暖。而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儿童外出更应注意随时戴帽子。
养:天寒勤泡脚多搓手
保暖从养生角度来说就是要暖头、暖足、暖背。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不仅能驱寒消除上班的疲劳,还可以促进睡眠,睡个好觉。
除此之外,经常搓手也对身体大有好处:
1.可以锻炼手指,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
2.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冻疮发生;
3.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预防感冒。
冬至诗选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冬至农谚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已至,春光始近。
愿时光能缓,故人不散。
愿和顺安康,幸福美满!
图文
于博超
编辑
卢帅帅
审核
蔡少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