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周边高楼林立,江南区这个寸土寸金的千

都说“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但是,现在好像南宁城的南宁人已经不太熟知这个地方了……我问了些南宁人都表示没去过,不熟;甚至就连住在江南的友女都说:“虽然我离那近,但是我对亭子真的是一点都不了解。”

本着寻找千年历史老南宁的想法,我来到了亭子,却发现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0

我以为能看到许多历史的印记

但实际上......

作为宾阳人的我,年轻,对亭子的了解来自于一些媒体对于亭子寥寥几句的报道,所以,当我查到:

“史料记载,亭子渡,曾经是邕州盐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内陆“水上丝绸之路”的转运枢纽。”

“亭子曾经是南宁极其热闹的商埠码头,而且早在南宁还没有形成城市以前,就已经有了亭子码头。”

图源

《南宁市郊区志》

我以为亭子这里应该还留下不少历史印记吧,然而实际是,亭子渡早已变成了现代化的亭子码头,多年历史的亭子正街也和大多数南宁城中村差不多。

亭子渡的历史,早已湮没在发展中,亭子的记忆,也只有一些“历史遗珠”能让我们窥见当年繁盛的一二。

02

“新多年”的老街

亭子正街

亭子正街,有着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宁市内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街道。

站在亭子正街入口往里看的时候,你也无法把这里和“年历史”这种充满历史厚度和故事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因为它看起来就是南宁成千上百条城中村的一条街道。

不过,要是你细心点,还是能从亭子正街这个路牌旁的石阶上的这块古残碑寻到点历史痕迹。

碑文上记载,民国8年(公元99年),亭子正街就已经是一条有名的米行,也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

据我查到的资料,当时,亭子正街旧称为“米行顶”,过去以卖米为主。当时很多商人从北海、钦州、那马一带,肩挑马驮到米行顶做生意,慢慢成行成市。发展到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这里除卖米外,还带动柴、糖、盐、木制家具等大宗商品的交易。

一位住在亭子正街的覃老师傅告诉我,这条街道原本直通邕江岸边的亭子渡口,旧时米行成市的时候人们下了船就开始在街道两边摆摊了,但是如今已经被江南大道拦腰截断了,只剩下现在短短的三百米左右的小巷子。

“以前很多路途较远的商客都会留在亭子过夜,所以当时亭子正街这里有很多客栈的,我家也是开客栈的,当时我爷爷开的覃安记还是其中挺有名一家客栈咧。”覃师傅说起自家旧事满是风光。

△曾经的“覃安记客栈”

不过,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亭子渡和亭子正街的米行也日渐冷清。如今覃老师傅家的客栈如今已经不营业了,甚至显得异常老旧。房主覃老师傅和这老客栈一样,已经不再年轻了,但是他还做着开摩托车拉客的生意。

△曾经的“覃安记客栈”

当我从他口中得知他名下有3套房产的时候,脱口而出地问道:“那为何还住在这破房子里呢?”

覃老师傅环顾了下老客栈,吐出一句:“老房子没人住,就会崩,就会……”他没再说下去了,只带着我拐入一条小巷子,将我带到一处残破不堪的老屋前——“就会像这样。”

覃老师傅跟说,这个已经坍塌的老房子是亭子正街的凌家祖屋。

“亭子正街怎么来的你知不知道?”覃老师傅问我。

“一种说法是,以前这里的村民在邕江河滩上搭戏台、建圩亭,因为圩亭形似亭,所以就叫‘亭子’;另一种说法是,宋代大将军狄青征兵南下,发现这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便停止前进了,就用‘停止’的谐音命名了‘亭子’。”

覃老老师傅接着我的话解释,“这凌氏有三兄弟,是从山东(旧称)跟随着狄青南征留在亭子的。”

据说凌家后人屡建功勋,做官大到兵部侍郎、大学士,小到地方官,甚至是后来的世袭土司,总之,凌家在旧时可以说是个名门望族。

然而,曾经的豪宅大院最后只落下副久无人居、破败不堪的光景,真是让人唏嘘不已。突然间,懂得了覃老师傅那句未说完的话的无奈与酸楚。房子无论新旧,如若没了人气,便会“房寿殆尽”。

关于亭子的故事,还能在亭子正街附近的街巷中触摸这里的厚度。

莫屋角路里,有处青砖黛瓦的古建筑,是旧时的进士第,门前的三块新旧不一的门牌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青砖灰瓦的莫文骅故居,也藏在莫屋角路小巷子里的两栋红砖楼之间,虚掩的门一推便开,低调亲切得一如莫文骅将军的一生。

这名开国中将的光辉事迹,最后也全都化为了墙上这些泛白的老照片。亭子的历史故事,最后也全都化作了记忆和零星文字记录。

关于亭子正街的一些古迹、历史,我问了好几个人也都不清楚,这下,就连记忆都是新的了。这也不不奇怪,明明有年历史的亭子正街,却是新的水泥街道,新的白砖楼房。

新的亭子正街,新的亭子人。

03

“千年亭子渡”也变成了

“亭子码头”

新的不止亭子正街,还有千年亭子渡。

据《南宁郊区志》里记录着:“亭子圩横渡码头,清光绪间,雷应声独力建筑,长八丈,阔一丈五尺三寸,石阶四十五级。”当时,亭子码头便是连接城乡之间的重要渡口,承载着古邕城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商贾贸易、码头搬运、渡河赶圩……早已成了老人家们的记忆碎片。

现在,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如今,在亭子渡口不远处,一座凌铁大桥横跨邕江之上,成为了新的连接江南和江北的地标性通道。

邕江两岸的滩涂上那一片接一片的芦苇荡,里面藏住了悠悠荡荡的碧水,包裹着废旧小船,同时好似也将亭子码头那段耀眼的曾经隐去了。

从一位亭子阿公那了解到,曾经熙熙攘攘的码头还一度变成了一片周边村民无序自种的菜地,经过去年的封闭修整,才有了现在的亭子码头。

但是你若有心,仍旧可以发现一星半点的历史留下来的痕迹:闲置但还保留着的河道闸口、破旧但依然使用着的货船……这些仿佛还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灰烬的余温。

如今,亭子码头已经不再承担过去应有的运输功能,亭子渡口也不再有当年辉煌,现在还称得上热闹的,可能就属岸边垂钓了。

照来这儿垂钓的阿叔阿公的话就是:“管他是不是周末,每天都来这里钓鱼,也不管钓不钓得上鱼,来这待着,就对了。”

04

延续近千年的热情

赶“亭子圩”

在这里钓鱼的亭子原住民,老一辈最爱念叨的就是那亭子圩。

为啥惦着亭子圩呢?史料记载就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南宁郊区志》记载:“亭子圩,江南岸渡口,宋皇祐五年(年)建,古时由象岭圩(五象岭)、谷行圩(原亭子村马驰平水口)、大圩头(白沙村)、鸡头圩(亭子渡口)通浙集拢合并而成,三日一圩,操平话为主,为交通要道和城乡交流重要渡品……”

祖上一直住在亭子的凌师傅还给我补充道:“当时周边的城郊,甚至横县、武鸣和左右江一带的人都会来亭子摆圩,那时候的亭子圩,长长的一条街都是,走都走不了,而且要什么有什么!”

“牛仔、猪仔、猫仔、小狗崽都有,竹篾、木凳、干柴也有,现在不行咯,跟以前比空liaoliao的,不热闹了。”

我看了看所谓“不热闹了”的亭子圩,依旧有点熙熙攘攘的味道,不难想象亭子圩曾经的盛况。

现在的亭子圩不再是三日一圩,改成了每周日成圩;也不再是沿着亭子正街一带摆摊,而是集中于亭子农贸市场周边。

经过修整后的亭子圩,虽然范围缩小了,卖的东西也没以前丰富多样了,但是圩日该有的样子还是有的。

之前亭子圩的热闹,可以从亭子渡延展到如今的公交站附近,从天初亮维持到天将黑时。现在圩日的热闹只局限于亭子农贸市场周边,即亭江路口往下两三百米的道路边上。

/赶圩攻略/

说是路边,倒还真的是路边。哪怕紧挨着的亭江路在封闭施工,商贩们依旧早早来此,在路边的黄泥地上抢先圈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底盘,在其摆上自己或用车拉来或用担子挑来的铁棍山药、芋头、地瓜、芥菜、油麦菜、番薯苗、玉米等等。

左右两边都设有摊子,来赶圩的人们走走停停,无论是走路遛狗的,还是骑电驴的,只要瞧上谁家的菜了就停下来,不赶时间的和商贩还个价;赶时间的抓一把,给钱,再接着赶路,毫不含糊。

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挤着摆摊的商贩们,挑挑拣拣的赶圩人,还盛着各式各样的农产品,若此时再塞进几辆小电驴,当真是寸步难行。

而即使如此,大家买卖东西的热情依然很高涨。对卖家来说,圩日这一天是创收的好机会;对买家来说,这一天可以买到好些平日里难瞧见的野货。

摊位前摆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蔬菜,比如玉竹、茭白、水芹菜等。大娘一边挑拣筐里的菜,一边指着我手里的黄白之物告诉我那是放在清补凉里面的东西,那会我才隐隐约约知道玉竹究竟为何物。

我刚在摊位前停了一会的功夫,右边来了一位大姐要走了五斤的玉竹,左边走来了位带娃娃的阿姆,掂量起卖菜大娘刚挑好的一捆水芹菜。一个说:“这是周日才摆出来的东西,平日里没有,我是一看到就要买。”;另一个说:“之前在农村的时候吃过,好久不吃了,看见了就想买来吃一吃。”

集市上还有农村常见的菜苗瓜秧果树苗等,这些在别地没有卖,大多是附近的农民们从自家菜地里拔来卖的。

据卖菜苗的老大娘介绍,大家都会来买些尖椒、小番茄苗啥的,种在自家阳台上,吃个安全新鲜,再不济也能当个盆景装饰一下。

卖家细致点的还给这些菜苗瓜秧的根部包装下,也有稍微大气点的直接从菜地里扒拉来了就赤条条摆摊上,只声称“我家苗耐长耐生,不像别家的!”俨然一副“我的货最‘土’,最‘野’,最‘正’”的模样。

亭子圩周边还着许多人的记忆点——鱼苗批发点。一位江南区老嘢表示小时候走过亭江路都是一路看小鱼过去的,现在看来,虽不能“一路看下去”了,但是街边仍有很多卖鱼苗的批发商铺,正街有,往深里走一点的小巷也有。

不知道是摆摊条件受限,还是出摊的人少了的缘故,现在的亭子圩跟以前相比确实少了些“土”味。一些商贩们会从别处批发农产品,打上“自产”的标签来售卖,小狗崽、小猫崽中也有一些宠物猫、宠物狗混杂其中。

所以说,如果想要买“土”到极致的山货,野货,石埠圩可能更胜一筹,在这里你就需要多分出点心思来分辨出哪些是正宗野货。

但尽管如此,亭子人甚至亭子周边的人们依旧对每周一次的亭子圩充满热情。人们来逛圩,并不是说这里的野货有多平靓正,而是冲着亭子圩留给他们的那份情。

何师傅说,来亭子圩就算不买东西,光是在这溜达上一圈就很满足,碰上个老熟人能唠嗑上两三个小时~

逛圩逛累了,就拉上偶然碰见的老友去嗦碗粉,老板瞧见了老主顾不等对方说,就问句:“还是老样子?”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默契并非只存于家人、恋人之中,还在过往的时光里。

我一路拍一路问,不少人谈起亭子圩来都十分来劲。

何师傅说,只要没事,周日就会来逛一逛圩;谢阿姨说,之前农贸市场这边大片都是池塘,就是买鱼苗的;凌师傅说,92年那会最热闹,98、99年扩建整改后就大变样啦……

末了,都补充了句:“拍吧,不拍四五年之后可能都没了。”

当我试图找到圩日里那份传说中极好吃的油炸黄金粽子时,却被告知从前年就不再做了,摊上摆着的都是叶子包的凉粽。之前圈友提到的斗狗,阉鸡,斗鸡等等传统项目,我逛了一圈下来也没看见。恍然间,才意识到,“以后可能都没了”好像真的不是说着玩玩的。

05

亭子变了

但“亭子”还在亭子人的心里

亭子这个地方我觉得还是蛮有味道的,有着独特的新旧交融,发展与历史的纠缠。

在亭子的巷陌里,还能见到古老的剃头匠、走街串巷收纸皮、收废旧家具的老师傅......

再往深巷里走,在尽头处,在这寸土寸金的南宁城里,还有片偌大的菜地,村民在给菜浇水。

绿油油的菜地和周边一圈的红砖房相互映衬着,两位从圩上买菜归来的阿姆坐在石墩上,操着一口流畅的平话交谈。

她们说亭子圩里不少菜苗,很多都是这里的村民早上七八点才爬起来去拔下来,兜着菜苗,步行5分钟拿去卖的。

瞧着这副光景,竟让我产生了时光在这里停滞了的错觉,但也只是错觉。

毕竟那一大片菜地和亭子,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给圈住了;

更何况,亭洪路段有江南万达带来的商业发展,邕江边上的亭子码头焕然一新,目前还在滨江公园处新建起民族戏剧院,凯旋一号、富人区柳沙都在那附近......所以,我深知,那一块藏匿在深巷后的菜地终有一天也会填满高楼。

亭子以后会怎样,我也不清楚,但终归是会变了模样,然后继续活在人们的回忆里。

有人说,亭子太旧了

是该变了

也有人说,大可不必

维持原样就很好

我想,无论变与不变

亭子的历史厚度只会增不会减

更何况,很多人都相信

未来的亭子圩

兴许也将重现曾经的荣光

反正,无论亭子人走多远

那份深藏心中的亭子记忆

总会相随着

#话题讨论#

最后

关于亭子

你有什么故事吗?

欢迎评论区

分享你的独家记忆

?3死伤!现在正是高发期!一定要重视起来!

?想和南宁单身异性聊聊天吗??快,就现在!

?95后已婚渣男两年交40多名女友,每次约会开不同豪车!南宁也有女子被骗……

?全城寻人!名字带金字的南宁人注意了!这里有“一桶金”要送给你!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i/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