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
父亲出生在解放前,今年70岁了。按儿子的说法,外公脸上全是皱纹,像苍老的树皮,手上青筋绽,像盘绕的树根,看起来十分沧桑。
无论在电话里,还是每次去看他,我们一遍遍向父亲“唠叨”,叫他享享清福,不要那么辛苦了。先生有时甚至威胁说:“爸爸,你再这么早骑自行车出去做生意,我要把你的破自行车扔掉了!”“爸爸,你再大中午到地里去,我要把你的锄头扔掉了!”可父亲总是笑笑说:“做做吃吃,做得动还是要做的。生命在于运动嘛!”
去年8月,父亲到番薯地里翻番薯藤,据说翻一翻,番薯长得好。不曾想,脚背被匍匐着的一条蝮蛇咬了一口,小腿立马肿了起来。幸亏邻居帮忙,医院,住了6天院。
在医院里,亲戚朋友又不厌其烦地劝他,告诉他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不用再这么辛苦了!母亲也苦口婆心地对父亲说,我们现在每个月有养老保险,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把身体管好,养老保险的钱多拿几年。我们也说,像你这样被蛇咬,不但住院花的几千块钱能买很多蔬菜,而且我们也被吓破了胆啊!得不偿失啊!父亲嘴巴上说“有素哉有素哉”。可是,没过2个月,马上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到地里去了。
今年5月份,门口的菜地被征了,已垂满瓜架的丝瓜棚被推倒了;已经结出鸡蛋大小的南瓜,瓜蒂上还没褪去金黄色南瓜花的一片南瓜地被铲平了;挂满枝头的番茄地也被铲平了……眼看丰收在望,就这样被铲平了。
父亲看着心痛啊!那是他起早摸黑的心血啊!没关系,从头来过。没过几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荒地,这几天正在忙着开荒,每次总是嘴里还嚼着饭,就匆匆背起锄头往地里赶了。叫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路有点远,早点开工,否则今天的活儿做不完了。
那块地杂草丛生,杂草足有齐腰高。我们又怕有蛇出没,又开始担心起父亲来。可父亲不听劝,我们只能提醒他,到地里去时,千万记得穿上长筒雨靴。中秋节回乡下,母亲说小白菜可以吃了,毛豆可以吃了,玉米也马上可以吃了……就是多多喜欢吃的老南瓜没有。
在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下,各色蔬菜又丰收了。自家吃不完,那就送邻居,送亲戚,还让我们送给楼里的邻居,于是连我们楼道里的邻居也吃上了父亲种的蔬菜。我们邻居总是很感谢地说,多多外公自己种的蔬菜就是比菜场里买来的好吃。
以前蔬菜多时,父亲还骑着自行车到城里来卖,因父亲的菜价格低廉,质量又好,每次都是很快被抢购一空。城里的老头老太总是不忘提醒他:“老太公,明朝多带点来,我们要多买点!我们等着呢!”
看龙应台的《目送》,里面讲到她80岁的父亲,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因为不放心父亲开车,他们希望父亲把车钥匙交出来。每次,他父亲都背对着他们,假装浇花没听见。在出了一次比较严重的车祸后(造成龙应台母亲手臂骨折),父亲终于“乖乖”地缴了械——车钥匙和驾驶证。可她父亲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从此不再出门。看似孝顺,可她父亲自从缴械后,身体反而大不如前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没了精神寄托吧!
我想,种菜,每天和泥土亲密接触,闻闻泥土的芳香,看看蔬菜的长势,让家人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有时还能换几个小钱,这是父亲的乐趣,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对“做做吃吃,做得动总要做的”这一朴素话语的最好诠释。
那就顺着父亲的意,只要他健康开心。
作者:海的女儿,曾是一名军人,转业后成了一名警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编辑:谷主
喜欢这篇文章?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