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2腹膜形成的结构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内容概要

1、网膜

2、系膜

3、韧带

4、皱襞、隐窝和陷凹

壁腹膜与脏腹膜之间,或脏腹膜之间互相返折移行,形成许多结构。这些结构不仅对器官起着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也是血管、神经等进入脏器的途径。

一、网膜

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疑,其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

1、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的双层腹膜结构。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含有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胃的神经等结构。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球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上述结构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小网膜的右缘游离,其后方为网膜孔,经此孔可进入网膜囊。

2、大网膜是腹膜最大的皱襞,自胃大弯和横结肠向下垂,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的前面,其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大网膜由前两层和后两层组成:构成小网膜的两层腹膜分别贴于胃和十二指肠球的前、后两面向下延伸,至胃大弯处结合,形成大网膜的前两层,降至脐平面稍下方后返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连接并包绕横结肠在其后叠合成横结肠系膜,系于腹后壁。大网膜前两层与后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是网膜囊的下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常粘连愈着,致使其间的网膜囊下部消失,而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则形成胃结肠韧带。

大网膜通常呈筛状,并含有丰富的脂肪、毛细血管和巨噬细胞,有重要的吸收和防御功能。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大网膜可包围病灶,形成粘连,以防止炎症扩散蔓延并促进炎症消退。大网膜的长度因人而异,短者仅伸展至横结肠下10cm左右,长者可达盆腔。小儿的大网膜较短,一般在脐平面以上,因此当阑尾炎或其他下腹部炎症发生时,病灶区不易被大网膜包裹,常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大网膜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容易同其他组织愈着并建立广泛的侧支循环,因此临床上可切取游离或带蒂网膜瓣来充填组织缺损、修复顽固性溃疡、复杂性瘘管和褥疮,以及重建乳房等。大网膜具有粘连、吸收和修复功能,因此手术中常将大网膜铺盖在脏器的创面、缝合处或吻合处。然而,大网膜形成的粘连,有时亦可引起肠粘连。

大网膜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其前两层或后两层的腹膜间含有许多血管分支。在胃结肠韧带内(相当于胃大弯下约1cm处)有胃网膜左、右血管吻合而成的胃网膜动脉弓。由胃网膜动脉弓向上发出若干胃支,分布于胃大弯的前、后壁;向下发出5~13支网膜支,分布于大网膜。大网膜的静脉回流到脾静脉,属肝门静脉系。当门脉高压时,大网膜的静脉常有扩张、瘀血。大网膜血管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常用作心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供体血管。整形外科常使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片铺盖胸、腹壁或颅骨创面,作为植皮的基础。做大网膜游离移植或带蒂移植时,应注意大网膜的血管分布类型和吻合情况。

3、网膜囊和网膜孔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而不规则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为腹膜腔的一部分。网膜囊的前壁为小网膜的后层、胃后壁及十二指肠近端2cm处的腹膜和大网膜前两层的后层(或胃结肠韧带);后壁为大网膜后两层的前层、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肝尾状叶从网膜囊右缘突入囊内,其前、后面均被腹膜覆盖);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愈着处。网膜囊的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借网膜孔与腹膜腔的其余部分相通。网膜囊在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之间突向脾的部分称脾隐窝,在小网膜后方和肝之间的部分称上隐窝,在胃后方和大网膜前两层与大网膜后两层之间的部分称下隐窝。

网膜孔(Winslow孔)的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手术时,遇有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指(食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用力捏压,进行暂时止血。若肠襟经网膜孔突入网膜囊,则形成网膜囊疝。由于网膜孔周边都有重要结构,因此当网膜囊疝发生嵌顿时必须切开胃结肠韧带以解除嵌顿。

二、系膜

由于壁、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系膜,其内含有出入该器官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和淋巴结等。主要的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等。

1、肠系膜是将空肠和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面积较大,整体呈扇形,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骼关节前方。肠系膜的肠缘系连空、回肠,长达5~7m,由于肠系膜根和肠缘的长度相差悬殊,故有利于空、回肠的活动,对消化和吸收有促进作用,但活动异常时也易发生肠扭转、肠套叠等急腹症。肠系膜的两层腹膜间含有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属支,也有淋巴管、淋巴结、神经丛和脂肪等。

2、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将阑尾系连于肠系膜下方。阑尾的血管走行于系膜的游离缘,故切除阑尾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3、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的横位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起自结肠右曲,向左跨过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等器官的前方,沿胰前缘达到左肾前方,直至结肠左曲。横结肠系膜内含有中结肠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以横结肠系膜为标志,可将腹膜腔划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4、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附着于左骼窝和骨盆左后壁。该系膜较长,故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易发生肠扭转。系膜内含有乙状结肠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三、韧带

腹膜形成的韧带指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对脏器有固定作用。有的韧带内含有血管和神经等。

1、肝的韧带

肝的下方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已如前述);上方有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前方有肝圆韧带。

镰状韧带呈矢状位,是上腹前壁和膈下面连于肝上面的双层腹膜结构,位于前正中线右侧,因其侧面观形似镰刀而得名。镰状韧带下缘游离并增厚,由脐连于肝下面的肝圆韧带裂,内含肝圆韧带,后者是胚胎时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由于镰状韧带偏中线右侧,脐以上腹壁正中切口需向下延长时,应偏向中线左侧,以避免损伤肝圆韧带及相伴行的附脐静脉。

冠状韧带呈冠状位,由膈下面的壁腹膜返折至肝上面所形成的双层腹膜组成。前层向前与镰状韧带相延续,前、后两层之间无腹膜被覆的肝表面称为肝裸区。冠状韧带左右两端的前后两层彼此粘合增厚形成左、右三角韧带。

2、脾的韧带

包括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

胃脾韧带是连于胃底和胃大弯上份与脾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向下与大网膜左侧部相延续。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血管及淋巴管、淋巴结等。

脾肾韧带为脾门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胰尾、脾血管,以及淋巴、神经等。

膈脾韧带为脾肾韧带的上部,由脾上极连至膈下。有些人在脾下极与结肠左曲之间,有脾结肠韧带。

3、胃的韧带

包括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膈韧带,前三者已如前述。胃膈韧带是胃贲门左侧和食管腹段连于膈下面的腹膜结构。此外,在膈与结肠左曲之间还有膈结肠韧带,固定结肠左曲并从下方承托脾。

四、皱襞、隐窝和陷凹

腹膜皱襞是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腹膜形成的隆起,其深部常有血管走行。在皱襞之间或皱襞与腹、盆壁之间形成的腹膜凹陷称腹膜隐窝,较大的隐窝称陷凹。

1、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主要分布于胃后方、十二指肠空肠曲、回盲部和乙状结肠周围。隐窝的大小、深浅和形态,个体差异较大。隐窝很深时,小肠可突入其中形成腹内疝,需切开隐窝的入口以缓解肠管的绞窄,使肠管得以退出。常见的皱嬖和隐窝有:十二指肠上襞位于十二指肠升部左侧,相当第2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缘游离。皱襞深面为口朝下方的十二指肠上隐窝,其左侧有肠系膜下静脉通过于壁腹膜深面。此隐窝下方为三角形的十二指肠下襞,其上缘游离。此皱襞深面为口向上的十二指肠下隐窝。

回盲上隐窝位于回肠末端的前方和上方,由盲肠前动脉通过所形成的腹膜皱嬖(回盲上皱襞)围成,后为回肠及其系膜,右为升结肠,开口向左下。回盲下隐窝位于阑尾系膜与回盲下皱襞之间,出现率约85%,有时阑尾可藏于此隐窝中。盲肠后隐窝位于盲肠后方,出现率约10%,盲肠后位的阑尾常在其内。乙状结肠间隐窝位于乙状结肠左后方,乙状结肠系膜与腹后壁之间,其后壁内为左骼总动脉分叉处,并有左侧的输尿管经过,内上有乙状结肠动脉。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仰卧位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

2、腹前壁的皱襞和隐窝腹前壁内面有5条腹膜皱疑,均位于脐下。脐与膀胱尖之间为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闭锁后形成的脐正中韧带。一对脐内侧襞位于脐正中襞的两侧,内含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一对脐外侧襞分别位于脐内侧裳的外侧,内含腹壁下动、静脉,故又称腹壁动脉襞。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上述5条皱嬖之间形成3对隐窝,由中线向外侧依次为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腹股沟内侧窝和外侧窝分别与腹股沟管皮下环和腹环的位置相对应。与腹股沟内侧窝相对应的腹股沟韧带之下方,有一隐窝,称为股凹,是股疝的好发部位。

3、陷凹

主要的腹膜陷凹位于盆腔内,为腹膜在盆腔脏器之间移行返折形成。男性在膀胱与直肠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凹底距肛门约7.5cm。女性在膀胱与子宫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在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后者又称Douglas腔,较深,凹底距肛门约3.5cm,与阴道穹后部之间仅以阴道后壁和腹膜相隔。站立位或坐位时,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的积液多积存于此。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i/5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